- 相關(guān)推薦
很快一天又過去了,相信大家一定感觸頗深吧,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日記了。如何把日記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游記日記8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游記日記 篇1
公園的早晨真美呀!
小樹穿上了綠色的新衣服,在微風的吹拂下演奏著動人的`音樂“沙沙,沙沙沙”,小草也跳著快樂的舞蹈。春風吹過,湖面上蕩起了美麗的波紋,一層層像魚鱗一樣。遠處有一座小橋通往湖心小島,島上綠樹環(huán)繞,鳥語花香。湖上有一座美麗的亭子,沒在朝陽的照耀下格外美麗。
人們都不在家睡懶覺了,紛紛出來鍛煉身體。有的人在跑步,有的人在唱歌,有的人在練太極,還有的人在練劍?,那里有兩位小朋友正向我們跑來,他們在老爺爺旁邊停下來,看他練劍嗎,那一招一式,真是精彩呀!湖邊的柳樹下,叔叔阿姨正唱著動聽的歌曲,在歌聲的伴奏下,還有人練起了太極拳。
公園的早晨真熱鬧呀!
游記日記 篇2
十六日見明而炊,既飯猶久候而后明,蓋以月光為曉也。十里至路口鋪,泥濘異常,過此路復平燥可行。十里,渡湘江,已在衡〔郡〕南關(guān)之外。入柴埠門,抵金寓,則主人已出,而靜聞宿花藥未歸。乃濯足偃息,旁問靜聞所候內(nèi)府助金,并劉明宇物,俱一無可望,蓋內(nèi)府以病,而劉以靜聞懈弛也。既暮,靜聞乃歸,欣欣以聽經(jīng)為得意,而竟忘留日之久。且知劉與俱在講堂,暮且他往,與靜聞期明午當至講所,不遑閑暇歸也。乃悵悵臥。
十七日托金祥甫再懇內(nèi)司,為靜聞請命而已。與靜聞同出西安門,欲候劉也。入委巷偏僻小巷中,南轉(zhuǎn)二里,至千佛庵。庵在花藥之后,倚岡臨池,小而頗幽,有云南法師自如,升高座講《法華》。時雨花繽紛,余隨眾聽講。遂飯于庵,而劉明宇竟復不至。因從庵后晤西域僧,并衡山毗盧洞大師普觀,亦以聽講至者。下午返金寓,時余已定廣右廣西舟,期十八行。是晚,祥甫兄弟與史休明、陸端甫餞余于西關(guān)肆中。入更返寓,以靜聞久留而不亟于從事,不免征色發(fā)聲焉。
十八日舟人以同伴未至,改期二十早發(fā)。余亦以未晤劉明宇,姑為遲遲。及晤劉,其意猶欲余再待如前也。迨下午,適祥甫僮馳至寓,呼余曰:“王內(nèi)府已括諸助,數(shù)共十二金,已期一頓應付,不煩零支也。”余直以故事往事視之,姑令靜聞明晨往促而已。
十九日早過劉明宇,彼心雖急,而物仍莫措,惟以再待懇予,予不聽也。急索所留借券,彼猶欲望下午焉。促靜聞往候王,而靜聞泄泄,王已出游海會、梅田等庵,因促靜聞往就見之,而余與祥甫赴花藥竺震上人之招。先是,竺震與靜聞游,候余至,以香秫程資饋,余受秫而返資。竺震匍匐再三,期一往顧。初余以十八發(fā),固辭之。至是改期,乃往。先過千佛庵聽講畢,隨竺震于花藥,飯于小閣,以待靜聞,憩啖甚久,薄暮入城。竺震以相送至寓,以昨所返資果固擲而去。既昏,則靜聞同祥甫赍王所助游資來,共十四金。王承奉為內(nèi)司之首,向以赍奉入都,而其侄王桐以儀衛(wèi)典仗,代任叔事。雖施者二十四人,皆其門下,而物皆王代應以給。先是,余過索劉借券,彼以措物出,竟不歸焉。
二十日黎明,舟人促下舟甚急。時靜聞、祥甫往謝王并各施者,而余再往劉明宇處,劉竟未還。竺震仍入城來送,且以凍米晾干后的熟糯米饋余,見余昨所嗜也。余乃冒雨登舟。久之,靜聞同祥甫追至南關(guān)外,遂與祥甫揮手別,舟即解維。三十里,泊于東陽渡,猶下午也。是日陰雨霏霏,江漲渾濁,湘流又作一觀。而夾岸魚廂鱗次,蓋上至白坊,下過衡山,其廂以數(shù)千計,皆承流取子,以魚苗貸四方者。每廂摧銀一兩,為桂藩供用焉。
二十一日三十里,過新塘站。又二十里,將抵松柏,忽有人亟呼岸上,而咽不成聲,則明宇所使追余者也。言明宇初肩輿來追,以身重輿遲,乃跣而馳,而令輿夫之捷足者前驅(qū)要余,劉即后至矣。欲聽其匍匐來晤于松柏,心覺不安,乃與靜聞登涯逆之,冀一握手別,便可仍至松柏登舟也。既登涯,追者言來時劉與期從江東岸行,乃渡而濱江行,十里至香爐山,天色已暮,而劉不至。已遇一人,知其已暫憩新塘站,而香爐山下虎聲咆哮,未暮而去來屏跡,居者一兩家,俱以木支扉矣。乃登山頂,宿于茅庵,臥無具,櫛無梳,乃和衣而臥。
二十二日夜半雨聲大作,達旦不休,乃謀飯于庵嫗而行。始五里,由山隴中行,雖枝雨之沾衣,無泥濘之妨足。后五里,行田塍間,時方插秧,加岸壅水,濘滑殊甚。共十里至新塘站,煙雨滿江來,問劉明宇,已渡江溯流去矣。遂亦問津西渡,始溯江岸行四里,至昔時遇難處,焚舟已不見,從涯上人家問劉蹤跡,皆云無之。又西一里,出大路口,得居人一家,再三詢之,仍無前過者。時劉無蓋,而雨甚大,意劉必未能前。余與靜聞乃暫憩其家,且謀飯于嫗,而令人從大道,仍還覓于渡頭。既而其嫗以飯出,冷甚。時衣濕體寒,見其家有酒,冀得熱飛大白一種酒杯以敵之。及以酒至,仍不熱,乃火酒也。余為浮兩甌,俱留以待追者。久之,追者至,知劉既渡,即附舟上松柏,且擬更躡予白坊驛,非速行不及。乃持蓋匍匐,路俱滑塍,屢仆屢起,因令追者先趨松柏要留劉,而余同靜聞更相跌,更相詬也。十五里過新橋,橋下乃湘江之支流,從松柏之北分流內(nèi)地,至香爐對峰仍入于江者。過橋五里,西逾一嶺,又五里,出山塢,則追者同隨劉之夫攜茶迎余,知劉已相待松柏肆中矣。既見,悲喜交并,亟治餐命酒。劉意猶欲挽予,候所貸物,予固辭之。時予所附廣右舟今晨從此地開去,計窮日之力,當止于常寧河口,明日當止于歸陽。從松柏至歸陽,陸路止水路之半,竟日可達,而路濘難行,欲從白坊覓騎,非清晨不可得;乃遍覓漁舟,為夜抵白坊計。明宇轉(zhuǎn)從肆中借錢百文,厚酬舟人,且欲同至白坊,而舟小不能容,及分手已昏黑矣。二鼓,雨止月出,已抵白坊,有驛。余念再夜行三十里可及舟,更許厚酬,令其即行,而舟人欲返守魚廂,強之不前,余乃堅臥其中。舟人言:“適有二舟泊下流,頗似昨所過松柏官舫!逼渲勰藦V右送李道尊至湘潭者,一為送官興收典史徐姓者所乘,一即余所附者。第予舟人不敢呼問,余令其刺舟往視之,曰:“中夜何敢近官舫!”予心以為妄,姑漫呼顧行,三呼而得應聲,始知猶待余于此也。乃刺舟過舫,而喜可知矣。
二十三日昧爽,濃霧迷江,舟曲北行。二十里,過大魚塘,見兩舟之被劫者,哭聲甚哀,舟中殺一人,傷一人垂死。于是,余同行兩舫人反謝予曰:“昨不候君而前,亦當至此。至此禍其能免耶!”始舟子以候予故,為眾所詬,至是亦德色焉。上午霧收日麗,下午蒸汗如雨。行共六十里,泊于河洲驛。
二十四日昧爽行,已去衡入永矣。三十里過大鋪,稍折而西行;又十里,折而北行;午熱如炙,五里,復轉(zhuǎn)西向焉。自大鋪來,江左右復有山,如連岡接阜。江曲而左,直抵左山,而右為旋坡;江曲而右,且抵右山,而左為回隴,若更相交代者然。又二十五里,泊于歸陽驛之下河口。是日共行六十里,竟日皓日如爍,亦不多見也。
二十五日曉日瑩然,放舟五里,雨忽至。又南三十五里,為河背塘,又西十里,過兩山隘口。又十里,是為白水,有巡司。復遠峰四辟,一市中橫,為一邑之大聚落云。是日共行六十里,晚而后霽,泊于小河口。小河南自山峒來,北入于湘江,小舟溯流入,可兩日程,皆祁陽屬也。山峒不一,所出靛、錫、桫木最廣,白水市肆,俱倚此為命,不依湘江也。既泊,上覓戴明凡家,謝其解衣救難之患,而明凡往永不值。
二十六日舟人登市神福祀神,祝福,早餐后行。連過山隘,共三十里,上觀音灘。風雨大至,舟人泊而享馂jùn祭神所剩食物,遂止不行。深夜雨止風息,瀟瀟江上,殊可懷也。
游記日記 篇3
8月12日晴
昨天,我們一行人乘坐飛機經(jīng)過27小時的長途跋涉,輾轉(zhuǎn)反側(cè),飛機從德黑蘭轉(zhuǎn)到杜塞爾多夫機場下,乘坐大巴開了4個小時后到了比利時的首都布魯塞爾,并隨著摩肩接踵的行人走路進了布魯塞爾大廣場。
看見了布魯塞爾大廣場中間的一條瑰麗的“紅地毯”,這其實不是紅地毯,而是由成千上萬的五顏六色的秋海棠花瓣鋪在地上而成的,這時候是8月份,剛好為期4天的“鮮花地毯節(jié)”也開始了,這正是鮮花地毯。沁人心脾的花香隨著清風的流動飄入人們的心里,我也只覺得心情愉快,身上的疲憊一掃而空。
再看到了一邊的市政廳,也一時感到震驚,這是一座古代哥特式建筑,十分壯麗宏偉,外表是金碧輝煌,也精致華美,中間插有3面國旗,代表三個國家。
其中還矗立著一座極高的,只有仰望才能看到塔頂?shù)膹d塔,塔身也是頗為精細,塔頂上立有著布魯塞爾的守護神——圣米歇爾的`雕像?催^之后便有贊嘆與欣賞之情油然而生,這布魯塞爾廣場不愧為歐洲最美的廣場之一,周圍還有縱橫交錯的古老街道和普通民房,走入其中一條道,一邊走,一邊看著道路旁玲瑯滿目的裝有巧克力和冰淇淋的櫥窗,覺得心里也甜甜的。
走了一會兒,走到了一尊極為小巧的小孩的雕像,他有著微卷的頭發(fā),調(diào)皮地笑著,十分天真活潑。他的名字叫小于連,傳說在古代西班牙入侵者撤離布魯塞爾的時候,扔下了炸藥,正巧小于連外出撒尿,看到了炸藥,小于連急中生智,撒尿把導火線給澆滅了。為了紀念小于連,就把他的雕像放在這里。我不禁有些佩服小于連的機智和勇敢。
這里是我到歐洲的第一站。
游記日記 篇4
蘇欲口國家森林公園位于寧夏首府銀川市區(qū)25公里的賀蘭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內(nèi),它由“青松嶺”、“櫻桃谷”、“靈光塔”三個景區(qū)近幾百個景點組成。
蘇欲口國家森林公園山體巍峨,森林茂密,自然風光秀麗,人文景觀獨特,野生動物植物資源眾多,旅游服務設施齊全,是寧夏著名的生態(tài)景區(qū)。
我們買了三張票,坐車到了蘇欲口的“大門”,我股了股勁,往上面沖。爬山也夠累的,我踏著腳下的臺階,一點一點往上走,走到了一個陰涼處,我回頭看了一下爸爸媽媽,哇,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我走的夠慢的了,可爸爸媽媽比我還慢一大截呢!等到了爸爸媽媽,我們又走了半個小時,我們到了“青松嶺”,“青松嶺”之所以叫“青松嶺”,是因為那里的山嶺上到處都有青綠的課件下載[***]青松,遠看去,就像一片綠色的海洋,我們照了幾張相,在照片上留下了美好的回憶。
我們在亭子里休息了一會兒,就去了“靈光塔”!办`光塔”好高呀,太陽都快把我曬死了。我們邊走邊休息,最終還是上去了!办`光塔”下面有許多桌椅,我們先吃了飯,就買了票去“靈光塔”上看看。
到了“靈光塔”頂,我用望遠鏡看去,領略到了蘇欲口的`山體巍峨,峽谷險峻,青松挺拔……使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生命力之頑強。
最后我們?nèi)チ速R蘭山博物館。賀蘭山博物館地處蘇欲口國家森林公園“迎賓區(qū)”,占地面積3萬平方米,建筑面積3千平方米左右,總投人民幣近千萬。該館由珍惜動物館、植物館、昆蟲館、珍禽館、奇石館、根藝館、歷史文化館、礦產(chǎn)資源館等13個館組成。展有大熊貓、東北虎、金錢豹、羚牛、金雕、馬鹿、巖羊、四合木、沙冬青、蒙古扁桃等課件下載[***]數(shù)百個國家重點保護的動植物標本,具有較高的歷史、科學、藝術(shù)、觀賞價值。博物館造型設計新穎,陳列內(nèi)容豐富,并采用了先進的聲、光、電程控技術(shù),在國內(nèi)堪稱一流。賀蘭山博物館綠化、美化、亮化面積已達館區(qū)面積的百分之七十,四周環(huán)繞有潺潺流水和疊疊噴泉,花草樹木爭奇斗艷,環(huán)境優(yōu)美,景色宜人,是廣大游客和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科普知識教育的最佳場所。
通過這一次游玩,我學到了不少的知識,還懂得了做任何事不能半途而廢,只要堅持不屑的努力,就一定能夠成功!在學習中也是一樣的,學習就像爬山。遇到問題要積極思考,要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游記日記 篇5
今天我和我的好朋友一起去了九寨溝玩耍。
來到了九寨溝我們先是上了小船,小船里邊很陰冷,不過船里面有一個小火爐在煮茶,我們就在小船中煮茶聊天、欣賞風景。這里水面波光粼粼,水是藍色的,很清,清得能看見水底的石頭,石頭也是光滑的。
我們下了小船,呼吸大自然的新鮮空氣,跟著一位阿姨走,慢慢地就可以看見一個個“冰窟”。為什么叫“冰窟”呢?因為石頭上長著一個個窟窿,里面盛著許多水,像冰一樣,所以叫“冰窟”。
由于好奇,我來到一個大冰窟,哇,里面有好多魚兒,它們?nèi)硎呛谏,竄來竄去,很靈活,它們一隊隊地排在一起。讓我忍不住伸手去摸,但是膽小的'小魚們看見我都趕緊躲到石頭邊的縫隙去了。
雖然是冬天,但我和小伙伴們玩起來熱得像夏天一樣,我終于挽起袖、扎起褲腿,像農(nóng)村的野孩子一樣,踩進水里,捉魚咯。
這里總是會讓人返璞歸真吧!大家也像我一樣,踩進水里,嘻嘻哈哈,舉起笨重的手,當然,是對魚兒來說。
有些魚兒大概太驕傲自滿了吧。
我靜靜地走在一條魚后面,悄悄地把手伸向它,它顯然沒有發(fā)現(xiàn)我的存在,于是,我又收獲了一條魚了!
太陽下山啦,是紅鳩鳥的歌聲把我們的游蕩在山谷的心喚了回來,我們就要告別這美好的一切了。我們最后把這些可憐的魚兒放生。有幾位山里人熱情地招待我們,我們吃過晚飯后,戀戀不舍地回家了。
這天,應該算是寒假中我最快樂的一天了吧!告訴你一個秘密哦,朋友在離開時悄悄對我說:“我還想再來這里一次!”
游記日記 篇6
“砰”得一聲,飛機以飛快的速度在跑道上沖刺,然后猛地停住了。飛機上的人們爭先恐后地一窩蜂擠出艙門,向機場的接送專車跑去。
到了機場大樓,已經(jīng)凌晨五點了。我們辦完手續(xù),疲憊不堪地來到賓館,準備睡個好覺。
才睡了兩小時,老師就來撞門,我們?nèi)慷急惑@醒了。大家睡眼惺忪地吃了早飯,去參觀新生水廠。
到了新生水廠,發(fā)現(xiàn)同學們只下來了一半,大家都很奇怪,一看,原來還有一半同學在車上昏昏欲睡呢!
新生水廠千奇百怪的水管都是我沒見過的。聽導游叔叔說:把臟水變成新生水要經(jīng)過好幾道工序,排除細菌,過慮水分子,創(chuàng)造出可以飲用的純凈水。
參觀完新生水廠,我們乘車游覽了小印度街。據(jù)說這里的每一家商店都是印度人開的.,來這里購物的大部分也是印度人。
下午,我們?nèi)⒂^了動物園。首先看的是大象表演?粗腥さ谋硌,觀眾們情不自禁地大聲喝彩。接著,我們坐上游覽車游覽了整個動物園,同學們不約而同地拿出相機,東拍拍,西拍拍。
總而言之,今天過得非常充實。
游記日記 篇7
余與仲昭兄游天臺,為壬申(1632年)三月。至四月二十八日,達黃巖,再訪雁山。覓騎出南門,循方山十里,折而西南行,三十里,逾秀嶺,飯于巖前鋪。五里,為樂清界,五里,上盤山嶺。西南云霧中,隱隱露芙蓉一簇,雁山也。十里,鄭家?guī)X,十里,大荊驛。渡石門澗,新雨溪漲,水及馬腹。五里,宿于章家樓,是為雁山之東外谷。章氏盛時,建樓以憩山游之屐即供游客棲息,今旅肆旅館寥落,猶存其名。
二十九日 西入山,望老僧巖而趨。二里,過其麓。又二里,北渡溪,上石梁洞。仍還至溪旁,西二里,逾謝公嶺。嶺以內(nèi)是為東內(nèi)谷。嶺下有溪自北來,夾溪皆重巖怪峰,突兀無寸土,雕鏤百態(tài)。渡溪,北折里許,入靈峰寺。峰峰奇峭,離立滿前。寺后一峰獨聳,中襲一璺wèn裂縫,上透其頂,是名靈峰洞。躡千級而上,石臺重整,洞中羅漢像俱更新。下飯寺中。同僧自照膽潭越溪左,觀風洞。洞口僅半規(guī),風蓬蓬出射數(shù)步外。遂從溪左歷探崖間諸洞。還寺,雨大至,余乃赤足持傘溯溪北上。將抵真濟寺,山深霧黑,茫無所睹,乃還過溪東,入碧霄洞。守愚上人精舍在焉。余覺其有異,令僮還招仲昭,亦踐流而至,恨相見之晚,薄暮,返宿靈峰。
三十日 冒雨循流,西折二里,一溪自西北來合,其勢愈大。渡溪而西,溯而西北行,三里,入凈名寺。雨益甚,云霧中仰見兩崖,重巖夾立,層疊而上,莫辨層次。衣履沾透,益深窮西谷,中有水簾谷、維摩石室、說法臺諸勝。二里,至響巖。巖右有二洞,飛瀑罩其外,余從榛荊棘莽中履險以登。其洞一名龍王,一名三臺。二洞之前,有巖突出,若露臺然,可棧而通也。出洞,返眺響巖之上,一石側(cè)耳附峰頭,為“聽詩叟”。又西二里,入靈巖。自靈峰西轉(zhuǎn),皆崇巖連幛,一開而為凈名,一璺直入,所稱一線天也;再開而為靈巖,疊嶂回環(huán),寺當其中。
五月朔初一 仲昭與余同登天聰洞。洞中東望圓洞二,北望長洞一,皆透漏通明,第峭石直下,隔不可履。余乃復下至寺中,負梯破莽,率僮逾別塢,直抵圓洞之下,梯而登;不及,則斫木橫嵌夾石間,踐木以升;復不及,則以繩引梯懸石隙之樹。梯窮濟連接以木,木窮濟以梯,梯木俱窮,則引繩揉樹,遂入圓洞中,呼仲昭相望而語。復如法躡長洞而下,已日中矣。西抵小龍湫之下,欲尋劍泉,不可得。踞石磧而坐,仰視回嶂逼天,峭峰倒插,飛流掛其中,真若九天曳帛者像天上掛下的綢練。西過小剪刀峰,又過鐵板嶂。嶂方展如屏,高插層巖之上,下開一隙如門,惟云氣出沒,阻絕人跡。又過觀音巖,路漸西,巖漸拓,為犁尖,復與常云并峙,常云南下,跌而復起,為戴辰峰。其跌處有坳,曰馬鞍嶺,內(nèi)谷之東西分者,以是嶺為界。從靈巖至馬鞍嶺凡四里,而崇巒屼嵲,應接不暇。逾嶺,日色漸薄崦嵫yān zī太陽西下。二里,西過大龍湫溪口,又二里,西南入宿能仁寺。
初二日 從寺后塢覓方竹,無佳者。上有曇花庵,頗幽寂。出寺右,觀燕尾泉,即溪流自龍湫來者,分二股落石間,故名。仍北溯流二里,西入龍湫溪口。更西二里,由連云嶂入,大剪刀峰矗然立澗中,兩崖石壁回合,大龍湫之水從天下墜。坐看不足亭,前對龍灘,后揖剪刀,身在四山中也。出連云嶂,逾華巖嶺,共二里,入羅漢寺。寺久廢,臥云師近新最近重新修葺之。臥云年八十余,其相與飛來石羅漢相似,開山巨手也。余邀師窮頂,師許同上常云,而雁湖反在其西,由石門寺為便。時已下午,以常云期之后日,遂與其徒西逾東嶺,至西外谷,共四里,過石門寺廢址。隨溪西下一里,有溪自西來合,即凌云、寶冠諸水也,二水合而南入海。乃更溯西來之溪,宿于凌云寺。寺在含珠峰下,孤峰插天,忽裂而為二,自頂至踵,僅離咫尺,中含一圓石如珠,尤奇絕。循溪北入石夾,即梅雨潭也。飛瀑自絕壁下激,甚雄壯,不似空濛雨色而已。
初三日 仍東行三里,溯溪北入石門,停擔于黃氏墓堂。歷級北上雁湖頂,道不甚峻。直上二里,向山漸伏,海嶼來前,愈上,海輒逼足下。又上四里,遂逾山脊。山自東北最高處迤邐即曲折連綿而來,播分散為四支,皆易石而土。四支之脊,隱隱隆起,其夾處匯而成洼者三,每洼中復有脊,南北橫貫,中分為兩,總計之,不止六洼矣。洼中積水成蕪草生之地,青青彌望滿眼,視野所及處,所稱雁湖也。而水之分墮于南者,或自石門,或出凌云之梅雨,或為寶冠之飛瀑;其北墮者,則宕陰諸水也,皆與大龍湫風馬牛無及云。既逾岡,南望大海,北瞰南閤之溪,皆遠近無蔽,惟東峰尚高出云表。余欲從西北別下寶冠,重巖積莽,莫可寄足。復尋舊路下石門,西過凌云,從含珠峰外二里,依澗訪寶冠寺。寺在西谷絕塢中,已久廢,其最深處,石崖回合,磴道俱絕。一洞高懸崖足,斜石倚門。門分為二,軒豁透爽,飛泉中灑,內(nèi)多芭蕉,頗似閩之美人蕉;外則新籜tuò竹筍之皮高下,漸已成林。至洞,聞瀑聲如雷,而崖石回掩,杳不可得見。乃下山涉溪,回望洞之右脅,崖卷成罅,瀑從罅中直墜,下?lián)v于圓坳,復躍出坳成溪去。其高亞龍湫,較似壯勝,故非宕山第二流也。東出故道,宿羅漢寺。
初四日 早,望常云峰白云濛翳,然不為阻,促臥云同上。東逾華巖二里,由連云嶂之左,道松洞之右,躋級而上,共三里,俯瞰剪刀峰已在屐底。一里,山回溪出,龍湫上流也。渡溪,過白云、云外二廬,又北入云靜庵。庵廬與登山徑,修整俱異昔時,臥云令其徒采筍炊飯。既飯,諸峰云氣倏盡,仲昭留坐庵中,余同臥云直躋東峰。又二里,漸聞水聲,則大龍湫從卷崖中瀉下。水出絕頂之南、常云之北,夾塢中即其源也。溯水而上,二里,水聲漸微。又二里,逾山脊。此脊北倚絕頂,南出分為兩支,東支為觀音巖,西支為常云峰,此其過脈處也。正脊之東為吳家坑。其峰之回列者,近為鐵板嶂,再繞為靈巖,又再繞為凈名,又再繞為靈峰,外為謝公嶺而盡。脊之西,其坑即龍湫背。其峰之回列者,近為龍湫之對崖,再繞為芙蓉峰,又再繞為凌云,又再繞為寶冠,上為李家山而止。此雁山之南面諸峰也。而觀音、常云二峰,正當其中,已伏杖履下,惟北峰若負扆然,猶屏立于后。北上二里,一脊平峙,狹如垣墻,兩端昂起、北頹然直下,即為南閤溪橫流界,不若南面之環(huán)互矣。余從東巔躋西頂,倏躑躅聲大起,則駭鹿數(shù)十頭也。其北一峰,中剖若斧劈,中則石筍參差,亂崖森立,深杳無底。鹿皆奔墮其中,想有隕死亡塹者。諸僧至,復以石片擲之,聲如裂帛,半響始沉,鹿益啼號不止。從此再西,則石脊中斷,峰亦漸下,西北眺雁湖,愈遠愈下。余二十年前探雁湖,東覓高峰,為斷崖所阻,懸綆繩索而下,即此處也。昔歷其西,今東出其上,無有遺憾矣。返下云靜庵,循溪至大龍湫上,下瞰湫底龍?zhí),圓轉(zhuǎn)夾崖間,水從卷壁墜潭,躍而下噴,光怪不可迫視。遂逾溪西上,南出龍湫之對崖,歷兩峰而南,其嶺即石門東,羅漢之西,南出為芙蓉峰,又南下為東嶺者也。芙蓉峰圓亙特立,在羅漢寺西南隅。既至其下,始得路。東達于寺,日已西,仲昭亦先至矣。
初五日 別臥云出羅漢寺,循溪一里,至龍湫溪口。凡四里,逾馬鞍而下。北望觀音峰下,有石璺wèn裂口若門,層列非一。仲昭已前向靈巖。余挾一僮北抵峰下,循樵路西轉(zhuǎn)二里,直抵觀音、常云之麓,始知二峰上雖遙峙,其下石壁連亙成城。又循崖東躋里許,出石璺之上,叢木密蔭,不能懸裂,皆可捫而通也。璺外一峰特起,薄齊片云,圓頂拱袖,高若老僧巖,嚴若小兒拱立。出路隅,居多吳氏,有吳應岳者留余餐。余挾之溯溪入,即絕頂所望吳家坑溪也,在鐵板、觀音之間。欲上溪左黃崖層洞,崖在鐵板嶂之西,洞在崖之左,若上下二層者。抵其下,不得上,出其上,洞又在懸崖間,無可下也。乃循崖東行,又得一石璺,望其上,層疊可入,計非構(gòu)木懸梯不能登。從此下一小峰,曰鶯嘴巖,與吳別。東過鐵板嶂下,見其中石璺更大,下若有洞流而成溪者。亟溯流入,抵洞下,亂石窒塞,而崖左有路直上,鑿坎懸崖間,垂藤可攀。遂奮勇上,衣礙則解衣,杖礙則棄杖,凡直上一崖,復橫歷一崖,如是者再,又棧木為橋者再,遂入石璺中。石對峙如門,中寬廣,得累級以升。又入石門兩重,仰睇其上,石壁環(huán)立,青天一圍,中懸如井。壁窮,透入洞中。洞底日光透處有木梯,猱升像猿一樣爬上其上,若樓閣然。從閣左轉(zhuǎn),復得平墟大丘,后即鐵板嶂高列,東西危崖環(huán)繞,南面石璺下伏,軒敞回合,真仙靈所宅矣!內(nèi)有茅屋一楹,虛無人居。隙地上多茶樹,故坎石置梯,往來其間耳。下至溪旁,有居民。遂越小剪刀峰而東,二里,人靈巖,與仲昭會。
初六日 挾靈巖僧為屏霞嶂之游。由龍鼻洞右攀石罅上,半里,得一洞甚奇。又上半里,崖穹路絕,有梯倚崖端,蓋燒炭者所遺。緣梯出其上,三巨石橫疊兩崖間,內(nèi)覆石成室,跨其外者為仙橋。其室空明幽敞,蔽于重巖之側(cè),雖無鐵板嶂、石門之奇瑰攢合,而幽邃自成一天。復透洞左上,攀藤歷棧,遂出屏霞嶂之中層,蓋龍鼻頂也。崖端亦寬塏kǎi地勢高而干燥可廬建房,后嶂猶上倚霄漢,嶂右有巖外覆,飛泉落其前。由右復攀躋崖石,幾造嶂頂,為削石所阻。其側(cè)石隙一縷,草木緣附,可以著足,遂隨之下。崖間多修藤垂蔓,各采而攜之。當石削不受樹,樹盡不受履處,輒垂藤下。如是西越石岡者五重,降升不止數(shù)里,始下臨絕澗,即小龍湫上游也。其澗發(fā)源雁頂之東南,右即鐵板,左即屏霞,二嶂中墜為絕壑,重崖虧蔽,上下無徑,非懸綆不能飛度也。入澗,踐石隨流,東行里許,大石橫踞澗中,水不能越,穴石下?lián)v,兩旁峭壁皆斗立,行者路絕。乃縛木為梯升崖端,復縋zhuì用繩向下吊入前澗下流,則橫石之下,穹然中空,可樹十丈旗。水從石后建瓴下注,匯潭漾碧,翛xiāo然無拘無束的樣子沁人。左右兩崖,俱有洞高峙。由此而前,即龍湫下墜處也。余兩次索劍泉,寺僧輒云:“在龍湫上,人力鮮達!苯袢澡萌唬獪S沒已久。欲從此橫下兩峰,遂可由仙橋達石室,乃斫木縛梯,盤絕峴者數(shù)四,俯視獨秀、雙鸞諸峰,近在屐底。既逼仙橋,隔崖中斷,日已西,疲甚,乃返覓前轍,復經(jīng)屏霞側(cè)石室返寺,攜囊過凈名,投宿靈峰。
初七日 溯寺前溪,觀南碧霄岡,軒爽高闊開朗無他奇。又三里,西轉(zhuǎn),望真濟寺在溪北塢中。是溪西由斷崖破峽而來,峽南峰為“五馬朝天”,崢嶸尤甚。兩旁逼仄石蹊,內(nèi)無居民,棘茅塞路。行里許,甚艱,不可窮歷。北過真濟寺,寺僻居北谷,游屐旅游者足跡不到。寺右溯小溪三里,登馬家山嶺,路甚峻。登巔,望雁頂棱簇如蓮花狀,北瞰南閤,已在屐底。飛舄而下即飛奔而下,舄音xì鞋的通稱。四里余,得新庵,弛擔于中,溯南閤溪,探宕陰諸勝。南閤溪發(fā)源雁山西北之箬ruò裊嶺,去此三十余里,與永嘉分界。由嶺而南,可通芙蓉,入樂清;由嶺而西,走楓林,則入甌郡道也。溪南即雁山之陰,山勢崇拓,竹木蓊茸,不露南面嶻嵲態(tài)。溪北大山,自箬裊迤邐而來,皆層崖怪峰,變換闔辟,與云霧爭幻,至閤而止。又一山北之溪,自北閤來會,俱東下石門潭。門內(nèi)平疇千畝,居人皆以石門為戶牖窗,此閤所由名,而南北則分以溪也。南閤有章恭毅宅,西入有石佛洞、散水巖、洞仙巖諸勝。北閤有白巖寺舊址,更西有王子晉仙橋為尤奇。余冒雨窮南閤,先經(jīng)恭毅宅,聚族甚盛。溯溪五里,過犁頭庵,南即石佛洞,以路蕪不能入。西十里至莊塢,夾溪居民皆葉姓。散水巖在北塢中,石崖橫亙,飛瀑懸流,巖左登嶺有小庵。時暮雨,土人留宿莊塢,具言洞仙院之勝。
初八日 雨未止。西溯溪行三里,山澗愈幽。隨溪轉(zhuǎn)而北,又二里,隔溪小徑破云磴而入。東渡溪從之,忽峰回溪轉(zhuǎn),深入谷中,則煙巒歷亂。峰從莊塢之后連亙至此,又開一隙,現(xiàn)此瑰異。執(zhí)土人問之,曰:“此小纂厝cuǎn cuò擺設也,洞仙尚在其外大溪上流!睆统龆上,里許。有溪自東來入,即洞仙塢溪矣。渡大溪,溯小溪東上,其中峰巒茅舍,與前無異。洞仙即在其內(nèi)崖,倚峰北向,層篁huáng竹林翳之。乃破莽躋石隙而入,初甚隘,最上漸寬。仍南出莊塢,東還犁頭庵,終不得石佛洞道。遂出過南閤,訪子晉仙橋,在北閤底尚二十里。念仲昭在新庵甚近,還晤庵中。日已晡,竟不及為北閤游,東趨大荊而歸。
注釋及翻譯
我和族兄徐仲昭游天臺山時,是壬申年(崇禎五年,1632)三月。到四月二步八日,抵達黃巖縣,又第二次游雁宕山。找到馬后從縣城南門騎馬出發(fā),沿方山行十里,轉(zhuǎn)向西南行,三十里,翻越秀嶺,在巖前鋪吃飯。走五里,進入樂清縣境內(nèi),又走五里,登上盤山嶺。西南邊的云霧之中,隱隱約約地露出一簇荷花似的山峰,那就是雁宕山。走十里,名鄭家?guī)X,又走十里,名大荊騷。渡過石門澗,因剛下過雨、溪水猛漲,水淹到馬腹。又走五里,在章家樓住宿,章家樓在雁宕山的東外谷。章家興盛的時代,專門建樓給登山的游客休息,如今旅館空虛,店鋪衰落,只有章家樓的名稱還照舊保存。二十九日往西進雁宕山,眺望著老僧巖朝前趕。行二里,經(jīng)過老僧巖山麓。又行二里,往北渡過溪水;登上石梁洞。從石梁洞又返回到溪旁,往西走二里,翻越謝公嶺。謝公嶺以內(nèi)被稱為東內(nèi)谷。嶺下有一條從北邊流來的溪水,溪水兩岸全是重疊的巖石和奇形怪狀的石峰,峰巖光禿禿地高聳著,上面連一寸泥土也沒有,但卻像雕刻過一樣千悠百態(tài)。渡過溪水,往北轉(zhuǎn),走一里多,進入靈峰寺。一座座奇異陡峭的山峰,各自獨立地布滿寺前。寺后一座山峰單獨聳起,山峰正中裂開一道縫隙,往上通到峰頂,這就是靈峰洞。踏著千級石階而上,石臺十分整齊,洞中的羅漢塑像都更新過了。從靈峰洞下到靈峰寺中吃飯。同僧人沿照膽潭越到溪水左岸,去觀覽風洞。風洞口只是半圓形,洞內(nèi)的風蓬蓬地吹出洞數(shù)步之外。于是沿著溪水左岸一一地探尋崖上的各個洞穴。返回靈峰寺后,下起了大雨,我便光著腳撐起傘溯溪水往北上。快要到真濟寺時,山谷深邃,云霧濃黑,茫然一片,什么也看不見,于是返回來走到溪水東面,進入碧霄洞,高僧守愚的精舍就在這里。我覺得守愚不同常人,讓仆人回去叫徐仲昭來,他也踩著水而來,與守愚有相見恨晚之感d將近傍晚時,返回靈峰寺住宿。
三十日冒雨沿溪流走,往西轉(zhuǎn)二里,一條溪水從西北流過來匯合,水勢越加大了。渡過溪流往西走,又溯溪流往西北行,三里,進了凈名寺,雨更加大了,抬頭看籠罩在云霧中的兩邊山崖,重重巖石相對而立,層層往上疊起,但分不清層次。衣服鞋子都濕透了,卻更要往深處去窮究西谷,谷中有水簾谷、維摩石室、說法臺等名勝。走了二里,來到響巖。響巖右邊有二個洞,飛流的瀑布罩住了洞門,我從叢密的荊棘荒草中冒險攀登。兩個洞一個叫龍王洞,另一個叫三臺洞。在兩洞的前面,有塊突出的巖石,像露天的舞臺一樣,可以從棧道上過去。走出洞后,返回的路上眺望響巖上面,有一塊石頭像人側(cè)著耳朵貼在峰頭上,取名為“聽詩史”石。又往西走二里,進入靈巖寺。從靈峰寺往西轉(zhuǎn),一路都是高大的巖石連成屏障,屏障裂開的第一處是凈名寺,有一條縫隙徑直深人進去,所以稱為一線天;屏障裂開的第二處就是靈巖寺,層巒疊嶂回旋環(huán)繞,靈巖寺位于正中。
五月初一日徐仲昭和我一同登上天聰洞。在洞中往東望去有兩個圓洞,往北望去有一個長洞,都是透亮通明的洞,只是洞壁陡峭地直立而下,道路隔絕,無法行走。我于是又下到靈巖寺中,扛起梯子往草叢中穿行,率領仆人從另一道山塢越過去,直達圓洞下面,搭起梯子就往上登;梯子到不了洞口,就砍來樹枝橫插在巖石夾縫中,再踩著樹枝而上;還是沒到洞口,就用繩索把梯子吊上來,懸掛在石縫中的樹上。爬完梯子就踩著樹枝而上,樹枝踩完了又爬梯子,梯子、樹枝都不能用了,則把繩索拴掛到樹上,拉著繩索攀登,終于進到了圓洞中,呼喚徐仲昭,兩人相望而語。我又用同樣的方法登入長洞后才下山,已經(jīng)到中午了。往西走到小龍揪下面,想探尋劍泉,沒有找到。盤坐在沙石堆上,抬頭仰望,回旋高峻的險峰逼近天際,陡峭的山峰往下倒插,飛流懸掛在峰巒上,真像從九天之上飄曳而下的絲帛。往西走過小剪刀峰,又經(jīng)過鐵板嶂。鐵板嶂呈方形,伸展如同屏風,高高地插在層疊的巖石上面,下面裂開一道像門一樣的縫隙,只有云氣在縫隙中出沒,人跡斷絕。又從觀音巖經(jīng)過,道路漸漸往西去,巖壁漸漸拓開,這是犁尖峰,還是和常云峰并排峙立。從常云峰往南下,地勢下跌后再次高起,名戴辰峰。下跌處有山坳,名馬鞍嶺,雁宕山東、西內(nèi)谷的區(qū)分,就是以馬鞍嶺為界。從靈巖寺到馬鞍嶺一共四里路程,但高大的山巒卻聳立不斷,讓人應接不暇。越過馬鞍嶺,太陽漸漸西下。走二里,往西經(jīng)過大龍漱溪口,又走二里,往西南進入能仁寺住宿。
初二日順著能仁寺后的山塢尋找方竹,沒有好的.。往上去有曇花庵,很幽靜。從寺右出來,觀覽燕尾泉,燕尾泉就是從大龍揪流來的溪水,分成二股落入石中,所以取名燕尾。又往北溯流走兩里,往西進入大龍漱溪口。再往西走二里,順連云嶂進去,大剪刀峰矗然聳立在澗中,兩邊山崖石壁環(huán)繞,大龍漱的水從天而降。坐在不足亭中環(huán)視周圍,前面正對大龍揪,后面拱起大剪刀峰,我置身在四周群山的包圍中了。走出連云嶂,翻越華巖嶺,一共走了二里,進入羅漢寺。羅漢寺荒廢了很久,臥云法師最近才使它煥然一新。臥云有八十多歲了,他的相貌和飛來石羅漢相似,是雁宕山的開山巨手。我邀約法師一齊窮究山頂,法師答應一同登常云峰,因為雁湖反而在羅漢寺西,從石門寺去更為方便。此時已是下午,便把登常云峰的日子定在后天,然后和法師的徒弟往西越過東嶺,來到西外谷,一共走了四里,經(jīng)過石門寺遺址。順著溪水往西下一里,有一條溪從西邊流來匯合,就是凌云寺和寶冠寺的溪流了,兩股溪水匯合后往南流入海。于是又溯從西邊來的溪水行走,在凌云寺住宿。凌云寺建在含珠峰下,含珠峰獨自插入云天后,忽然又裂開成兩峰,裂隙從頭到腳,相隔僅咫尺寬,其中含著一塊像珠一樣圓的石頭,顯得特別奇妙絕倫。沿溪水往北走進石夾縫,就是梅雨潭了。飛瀉的瀑布從險峻的陡壁上往下沖擊,氣勢十分雄偉壯觀,和雨色迷茫的景致并不相似啊。
初三日仍然往東行三里,溯溪流往北進人石門寺,把行李擔停放在黃氏墓堂。沿著石階一級一級地往北登雁湖頂,道路不算很陡。一直往上走了二里,對面的山漸漸低伏,海中的小山浮現(xiàn)在前面。越往上走,海就離腳下越近。又往上走了四里,終于翻過山脊。山從東北邊最高處曲折連綿地往西延伸,分為四道支脈,都由石山變成土山。四道支脈的山梁,隱隱約約隆起,支脈與支脈之間形成三處洼地,每處洼地中又有山脊,從南向北橫貫,把洼地從中間一分為二,總起來計算,不止六處洼地了。洼中積著水,形成叢草繁生的地方,視野所到之處,一片青翠碧綠,這就是所說的雁湖。雁湖往南分流下墮的水,有的從石門寺流出,有的從凌云寺的梅雨潭流出,有的形成寶冠寺的飛瀑;往北分流下墮的水,則是雁宕山北面的各條溪水,都和大龍漱的水風馬牛不相及。翻過山岡后,往南眺望大海,往北俯瞰南閣溪,遠近都沒有任何遮擋,唯有東峰還是高出天外。我想往西北另找一條路下寶冠寺,但巖石重疊、荒草茂密,完全沒有落腳的地方。又尋找原路下到石門寺,往西經(jīng)過凌云寺,沿含珠峰往外走二里,順著山澗去探訪寶冠寺。寶冠寺在西谷深塢中,已經(jīng)荒廢了很久,山塢最深處,崖石環(huán)繞,石階和道路都沒有。一個洞高高地掛在懸崖腳下,傾斜的巖石緊靠洞門。門分成兩邊,高大、寬闊、透亮、清爽,瀑布從其中飛灑而下。內(nèi)有很多芭蕉,形狀很像福建省的美人蕉;外面則有剛剛長出的竹筍,高高低低地已經(jīng)漸漸地形成竹林。來到洞口,只聽到瀑布聲如雷灌耳,但洞中崖石曲折掩蔽,又很深,什么也看不見。于是下山,渡過溪水,回頭眺望洞的右側(cè)凹處,崖石翻卷,形成裂縫,瀑布從裂縫中垂直墜落,往下沖向圓形的坳地,然后又從坳地中躍起,形成溪水流去。瀑布的高度亞于大龍揪,但比較起來,這瀑布壯觀處似乎更勝一籌,所以不能說只是雁宕山第二瀑布。從原路往東出去,在羅漢寺住宿。初四日一清早,遠看常云峰上白云茫茫,什么也看不清楚,但卻不因此而止步不前,催促臥云一同登山。往東越過華巖走了二里,便從連云嶂的左側(cè)、道松洞的右側(cè),踏著石階往西上,一共上了三里,俯瞰剪刀峰,已經(jīng)在腳底。走一里,山巒回旋,溪水流出,這是大龍揪的上游。渡過溪水,經(jīng)過白云廬和云外廬,又往北進入云靜庵。云靜庵、白云廬、云外廬以及山路都修整過,和從前不一樣了。臥云叫他的徒弟采來竹筍做飯。吃過飯后,各山峰上的云氣突然散盡,徐仲昭留在靜云庵中休息,我和臥云一同直上東峰。又上了二里,漸漸聽到水聲,是大龍揪從卷崖中往下瀉落,大龍漱水從雁宕山絕頂南面、常云峰的北面流出,兩峰之間的山塢就是它的發(fā)源地。溯大龍揪水而上,二里,水聲漸漸微弱。又走二里,越過山脊。這道山脊北靠雁宕山絕頂,南面分成兩支延伸,東邊的一支是觀音巖,西邊的一支是常云峰,這里正是兩支山脈分開延伸的地方。正中山脊的東部是吳家坑。那回環(huán)繞列的山峰,近處是鐵板嶂,第二層環(huán)繞處是靈巖寺,再繞出去是凈名寺,再繞去又是靈峰寺,最外層盡頭處是謝公嶺。山脊西部,那坑凹處就是大龍漱背后,那回環(huán)繞列的山峰,近處是與大龍揪相對的山崖,第二層環(huán)繞處是芙蓉峰,再繞出去是凌云寺,又再繞為寶冠寺,最后到李家山為止。這些就是雁宕山南部眾山峰的概貌。而觀音巖和常云峰,正好位于群峰之中,都已經(jīng)低伏在我的杖下、腳下了,只有北峰像帝王背靠的屏風,仍然屏立在后面。往北上三里,一座山脊平行峙立,狹窄得如同一道墻,兩端高高昂起,北面像崩塌一樣地直落下去,就是南閣溪橫著流過去的分界,不像南面那樣回環(huán)交錯。我從東頂往西頂攀登,突然響起一陣來回走動的聲音,原來是受到驚駭?shù)膸资^鹿。鹿群北邊有一座山峰,像被斧頭從中剖開一樣,中間是參差不齊的石筍,亂石林立、崖壁陰森,深邃得看不到底。鹿群全向其中奔下去,想來有的鹿跌進了塹溝中。眾僧人來到,又用石片扔下去,只聽到響起一陣如同布帛撕裂的聲昔,好一陣才沉靜下去,鹿群更加不住的啼鳴。從這里再往西走,石脊就從中斷開了,山峰也漸漸地低下去,往西北眺望雁湖,距離越遠、位置就越低。我二十年前探尋雁湖,往東尋找高峰,被斷絕的崖壁阻止,于是墜著繩索而下,墜下來的地方就是這里。從前游歷了雁湖西部,這一次往東出到雁湖高處,再也沒有遺憾了。往下返回靜云庵,順溪流走到大龍揪邊,往下俯視揪底的龍?zhí)丁A圓地環(huán)繞在山崖夾縫之間,水從卷壁上墜入潭中,騰躍、噴灑著水花而下,光怪陸離,不能近看。于是越過溪水往西走,往南出到大龍揪正對的山崖上,越過兩座山峰往南走,那座嶺就是石門寺東邊,羅漢寺西邊,往南伸出去形成芙蓉峰,再往南延伸為東嶺的山嶺。芙蓉峰圓圓地聳立在羅漢寺西南邊。來到芙蓉峰下,才有正路。往東走到羅漢寺時,太陽已經(jīng)偏西,徐仲昭也先回到寺中了。
初五日和臥云告別后出了羅漢寺,沿著溪岸走一里,來到大龍揪溪口。一共走了四里,越過馬鞍嶺,然后下去。往北遠望觀音峰下,石壁上裂出像門一樣的石隙,層層排列,不止一道。徐仲昭已經(jīng)朝前去靈巖寺了。我?guī)е粋仆人往北來到觀音峰下,沿著砍柴的小路往西轉(zhuǎn)二里,直達觀音峰、常云峰的山腳,才知道這兩座山峰雖然山頂遙遙對峙,但山腳的石壁卻是連貫的,如同一道墻壁。又順著崖壁東面往上攀登了一里多,走出到石隙上面,林木叢生、樹蔭密蔽,不能往下看。崖壁頂有塊如同蓋子高舉一樣的巨石,巨石上面和磨石一樣平滑,而下面四周都是空的。在巨石上面坐了很久,又往下沿著石縫往里走,崖壁上層層裂開的石縫,都可以摸索著走通。石縫外面有一座山峰挺拔聳立,逼近云層,山峰形狀為圓頂拱袖,有老僧巖那么高,很像一個拱手而立的小兒。出到路邊,有很多姓吳的人家住在這里,有個叫吳應岳的留我吃飯。我拉著他一齊溯溪流往里走,就是在絕頂上遠遠看到的吳家坑溪,位置在鐵板嶂和觀音巖之間。我準備攀登溪水左岸的黃崖層洞,黃崖位于鐵板嶂西,洞在黃崖左側(cè),像分成上下兩層一樣。來到崖下,上不去,從崖上出去,洞又懸掛在崖壁間,沒有路下去。于是順崖往東行,又找到一道石縫,仰望石縫年面。層層疊疊的可以深入,但估計不搭木懸梯就上不去。從這里下一座小峰,名鶯嘴巖,和吳應岳告別。往東經(jīng)過鐵板嶂下,看見其中的石縫更大,下面好像有溪水從洞中流出來。我急忙溯流往里走,來到洞下,亂石堵塞,但左邊的巖壁有路直直上去,是鑿在崖壁間的石坎,扯著藤條可以攀登。于是奮勇往上攀登,衣服礙事就脫掉衣服,手杖礙事就扔掉手杖,凡是直上一道崖,就又橫穿一道崖,像這樣走了兩回,又兩次穿過橋一樣的棧道,于是才進到石縫中。兩旁的巖石好像門相對,當中很寬廣,能夠一順著層疊的石階攀登。文往里穿過兩道石門,抬頭斜視上面,石壁環(huán)形聳立,圍住一塊青天,中間像深陷的井。走完石壁,穿入洞中。洞底陽光透亮的地方有木梯,像猿猴似地從木梯爬上去,如同登樓閣一樣。從洞左邊轉(zhuǎn)過去,又到了平緩的大丘,后面是高高聳列的鐵板嶂,東西兩面陡崖環(huán)繞,南面石縫遍布的巖石低伏,山丘寬大開闊,曲折盤旋,真是神仙居住的好地方!里面有一排茅屋,空空的沒人居住,空地上有很多茶樹,所以鑿石坎搭梯子,往來于石洞、山丘之間。下到溪旁,有人居住了。于是翻越小剪刀峰往東走,二里,進靈巖寺,與徐仲昭會合。
初六日邀約靈巖寺的僧人去游屏霞嶂。從龍鼻洞右邊攀越石縫而上,半里,看到一個很奇妙的洞。又上半里,崖壁高聳道路斷絕,有梯子靠著崖邊,大概是燒炭人留下來的。爬梯子走到崖上,三塊巨石橫著層疊在兩座山崖之間,內(nèi)部搭石成屋,跨在外部的是仙橋。石屋空曠明亮、幽靜寬敞,隱蔽在重疊的巖石側(cè)邊,雖然不如鐵板嶂、石門那樣聚集了奇麗的景色,但幽靜深遠,自成一片天地。又穿洞往左上,攀援藤條,越過棧道,就出到屏霞嶂的中層,大概是龍鼻洞頂。崖端也很寬闊,地勢高而干燥,可以建房居住,背后的屏霞嶂仍然往上連接云天,屏霞障右有巖石往外覆蓋,瀑布落在巖石前面。從右邊又攀登崖石,快到屏霞嶂頂時,被陡峭的巖石所阻攔。巖石側(cè)邊有一縷石縫,草木順著石縫生長,可以落腳,于是從石縫下去。崖壁間懸掛著很多長藤蔓草,都能夠抓采和拉扯。當行到巖石陡峭而沒有樹、沒有樹則無法落腳的地方時,就垂掛著藤蔓而下。像這樣往西穿越了五重石岡,升降了不止數(shù)里,才下到最深的澗中,就是小龍揪上游。澗水發(fā)源于雁宕山頂東南,右邊是鐵板嶂,左邊是屏霞嶂,兩嶂之中墜陷為十分陡峻的壑谷,重重疊疊的崖壁掩蔽了山谷,上下都沒有路,如果不用繩索懸空而度就無法穿越。進入澗中,踩著巖石隨水流走,往東走了一里左右,一塊巨石橫擋在澗中,水流不過去,直搗石下的洞穴,兩旁的峭壁都陡直地聳立著,行人無路可走。于是捆扎樹木作為梯子爬上崖端,又墜到巨石前面的澗水下游,而橫擋溝澗的巨石下面,中間是十分高大的空洞,可以樹立十丈高的旗幟。水從巨石背后居高臨下地往下傾注,匯集成碧波蕩漾的深潭,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的氣勢給人以清新、爽朗的感覺。左右兩邊的崖壁上,都有洞高高對峙。從這往前走,就是小龍揪落下去的地方。我兩次尋求劍泉,寺中的僧人總是說:“在龍揪上面,人力很少能到達。”這次仍然杳無音信,知道已經(jīng)消失了很久。準備從這里橫穿兩座山峰而下,就可能經(jīng)過仙橋到達石室,于是砍樹木捆成梯子,四次盤旋陡峰,俯視獨秀、雙鶯等峰,近在腳下。已經(jīng)離仙橋很近了,被隔著的山崖從中斷開,太陽已偏西,感到十分疲勞,于是尋找原路返回,又從屏霞嶂側(cè)邊經(jīng)過石室返回靈巖寺,攜帶行李過了凈名寺,到靈峰寺投宿。
初七日溯靈峰寺前的溪流而上,觀賞南碧霄岡,岡高大開闊,沒有其它新奇的地方。又走三里,往西轉(zhuǎn),看到真濟寺位于溪北的山塢中。這條溪從西邊沿斷崖破峽流來,峽谷南面的峰名“五馬朝天”,山勢顯得特別高峻。峽谷兩邊的小路十分狹窄,谷中沒人居住,荊棘茅草堵塞道路。走了一里左右,走得非常艱難,不能一一窮究峽谷風光。往北過真濟寺,寺位于偏僻的北面山谷中,游人的足跡很少去到。從寺右溯小溪走了三里,攀登馬家山嶺,山路很陡。登上嶺頂,遙望雁宕山頂峰巖石棱角分明,簇擁成蓮花形狀,往北俯瞰南閣,已經(jīng)落在腳下了。腳步飛快地下山,四里多,到一座新庵,把行李放在庵中,溯南閣溪而上,探訪雁宕山北面的各處勝景。南閣溪發(fā)源于雁宕山西北的答裊嶺,距離這里三十多里,和永嘉縣分界。沿嶺往南去,可以通到芙蓉,進入樂清縣境,沿嶺往西去,從楓林走,則是去溫州府的路。溪水南邊就是雁宕山的北面,山勢高聳開拓,竹林樹木茂密,但顯不出山南面那種高峻的形態(tài)。溪水北邊的大山,從答裊嶺曲折連綿地延伸過來,都是層崖疊石和奇異之峰,山勢分開合攏、變化莫測,和云霧競相爭奇,一直到南閣而止。雁宕山北面還有一條溪水,從北閣流來與南閣溪會合后,一齊往東流下石門潭。石門內(nèi)有上千畝平整的良田,住在這里的都把石門作為門戶,這就是“石門”名稱的來由,而南北則是以溪水劃分。南閣有章恭毅宅,往西深入有石佛洞、散水巖、洞仙巖等名勝。北閣有白巖寺舊址,再往西有王子晉仙橋,尤為奇特。我冒雨窮盡南閣,先過章恭毅宅,聚居這里的家族十分興盛。溯溪走五里,經(jīng)過犁頭庵,往南就是石佛洞,因道路荒草叢生而不能進去。往西走十里到莊塢,住在溪流兩岸的人都姓葉。散水巖在北邊塢中,石崖橫貫,瀑布懸空飛流,往巖左登上嶺,有座小庵。此時天色已晚,又下雨,當?shù)厝肆粑易≡谇f塢,詳細地談論洞仙院的勝景。
初八日雨沒停。往西溯溪走了二里,山澗越來越深。尾隨溪流轉(zhuǎn)向北走,又二里,溪對岸有條小路,穿過直通云霄的石階深入進去。往東渡過溪從小路走,忽然山峰環(huán)繞、溪水倒流,往里進到山谷中,則是云煙籠罩的山巒凌亂分散。山峰從莊塢背后連綿不斷地延律到這里,又敞開一道空隙,顯現(xiàn)出這瑰麗奇異的景色。拉住當?shù)厝嗽儐,當(shù)厝苏f:“這里名小纂借,洞仙院還在小纂膺外的大溪上游。”又走出去渡過溪流,走了一里左右,有條小溪從東邊流來匯合,就是洞仙塢的溪流了。渡過大溪,溯小溪往東上,溪谷中峰巒茅屋掩映,和先前沒有什么不同。洞仙院就在溪谷內(nèi)崖壁上,背靠山峰、面向北,被層層的竹林掩蔽著,于是穿越雜草,從石縫中攀登而上,石縫一開始很狹窄,最上面漸漸寬闊。仍然往南出到莊塢,往東返回犁頭庵,最終沒有找到去石佛洞的路。于是從犁頭庵出來,經(jīng)過南閣,詢問王子晉仙橋,得知在北閣底,還有二十里路程。想到這里離徐仲昭所在的新庵很近了,就回庵和他相會。天色已黃昏,最終沒來得及去游北閣,往東奔赴大荊騷然后返程。
游記日記 篇8
3月29日,我有幸參加了徐州日報小記者團的活動。不到凌晨5點,同學們都來到約定的地點集合。雖然天有點冷,凍得人瑟瑟發(fā)抖。而天再冷,也擋不住我們煙花三月下?lián)P州的興奮與熱情。
隨著大巴的緩緩啟動,同學們的倦意陣陣襲來。睜開眼,天已蒙蒙亮,高速公路兩邊的美景盡收眼底。不知不覺,已到了風景如畫的揚州。
走進瘦西湖,我們就被她迷住了:青翠的柳樹圍繞著波光粼粼的瘦西湖,顯得十分秀麗、典雅。這就是著名的長堤春柳。岸旁的花兒競相開放,使瘦西湖在花朵的簇擁下越發(fā)生機勃勃。五亭橋猶如一條古典的腰帶束在湖心,白塔聳立在旁邊,像兩個親密無間的好友手拉著手,形影不離。
二十四橋、春波橋、吹臺、徐園、小金山……這些美麗的景色讓我們忙不迭地拍攝,幾乎哪兒都留了影,拍都拍不過來。
吃完午飯,我們又興致勃勃地來到個園。這完好的建筑,就像大觀園似的。亭臺樓閣錯落有致,小道狹窄古樸。走在精致的房間里,我們都驚訝它保存的完好!耙俏易≡谶@里肯定會迷路的!币晃煌瑢W由衷地感嘆。
個園以假山堆疊的精巧而著稱。置身于四季假山中,我不得不贊嘆:“真美!”。春山宜游,夏山宜看,秋山宜登,冬山宜居。春山由青翠茂密的竹子組成,還有幾株剛探出頭的竹筍,透出春的活力。夏山里的.幾棵大樹枝繁葉茂,旁邊圍繞著石頭做的十二生肖,好像在聽樹爺爺講故事。秋山里的楓樹綴滿紅葉,石階層層疊疊,十分有趣。冬山的蒼松不畏嚴寒,精神、挺拔,透露出吃苦耐勞的品質(zhì)。
出了個園,我們直奔何園。在門口,這“晚清第一園”就給了我們不同的感覺。工作人員身穿古裝,笑容可掬,似乎重現(xiàn)了昔日何園的情景。登上玉秀樓俯視樓下,一簇簇圓草就像小姐們拋下的繡球。何家主人的臥室完好無損,華美的床,精致的枕、被,吸引了我們的視線。而何府大小姐的閨房更洋溢著大家閨秀的氣質(zhì)。公主式的簾帳,精美的梳妝臺,都令女孩們睜大了眼睛。給我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
愉快的一天很快結(jié)束了。夕陽下,我們戀戀不舍地同揚州揮手告別,登上回家的路。這次揚州之行使我開拓了視野增長了見識。留下許多美好的回憶。
【游記日記】相關(guān)文章:
精選游記日記3篇04-30
游記日記匯總5篇04-07
【精華】游記日記三篇04-07
有關(guān)游記日記4篇04-08
【精華】游記日記4篇04-06
【實用】游記日記3篇04-06
游記日記匯總7篇04-06
【精品】游記日記四篇04-06
有關(guān)游記日記三篇04-06
關(guān)于游記日記10篇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