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婷婷在线精品综合_97人妻AⅤ一区二区精品_熟妇人妻中文字幕无码_国产一级黄片在线免费观看

您的位置:群走網>教學資源>說課稿>高一語文說課稿
高一語文說課稿
更新時間:2024-11-06 11:21:14
  • 相關推薦
高一語文說課稿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yè)解惑的人民教師,時常要開展說課稿準備工作,說課稿有助于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那么應當如何寫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高一語文說課稿,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一語文說課稿1

  一、說教材

  今天我所說課的題目是《這個世界的音樂》。它是高中一年級的教學內容,具體編排在第二冊第三單元(說明文單元)的第四篇。從單元的安排上來講,前面已經有了三篇文章對如何抓住學好說明文的關鍵問題作了鋪墊,所以在這篇文章的教學上就更需要體現(xiàn)出較強的目標訓練意識,突出學生的語文綜合學習能力和素質。

  《這個世界的音樂》是一篇科普說明文,它不僅帶著我的學生們再一次走進了神秘的.大自然,感受到大自然的氣息,而且還為他們解開了一個又一個的大自然奧秘。

  根據教學大綱和教參要求,結合本文特點,我確立教學目標如下:

  1、領會“這個世界的音樂”的含義,懂得自然界一些生物的“音樂”表現(xiàn)形式。

  2、掌握本文運用的說明方法,品味作品形象而生動的語言。

  3、培養(yǎng)學生探索大自然奧秘的勇氣和信心及熱愛自然、熱愛任何形式的生命的人文精神。

  教學重點:正確理解“這個世界的音樂”的含義。

  教學難點:解讀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把握作品主題,從而培養(yǎng)學生熱愛自然、熱愛任何形式的生命的人文精神。

  二、說學情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每當我們向學生教授新知識時,自然要考慮我們的教學對象在學習本課知識時的原有基礎、現(xiàn)有困難及某些學習心理特征,從而制定出有效的教學計劃,采用有效的教學方法。

  《這個世界的音樂》這篇課文時新教材的新課文,同時它也被確定為“自讀”課文,再加上學生剛剛進入高一,他們大都不喜歡讀說明文,感覺枯燥無味,這就有可能使他們讀不下去課文,或者雖然讀下去但也只是蜻蜓點水、走馬觀花而已,難以抓住重點。針對學生的一系列心理狀態(tài),我思考:怎樣在40分鐘時間里將學生的注意力盡量吸引到課文本身上來,完成對這篇科普說明文比較深刻的解讀,選擇一個有特點、有吸引力的教學切入點是確保實現(xiàn)教學目標的關鍵。

  三、說教學方法

 。ㄒ唬⿵膶W情出發(fā),首先把握兩個原則:

  1、注意高視點、低起點,先把基礎知識落實到實處,再深入實施其他教學方式和手段。

  2、重視素質教育,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人文素質的培養(yǎng),因材施教。

  其次采取以下具體方法:

  第一、充分預習課文。印發(fā)預習材料,要求學生課前預習(內容包括:作家作品、寫作背景、掌握生字詞、熟讀課文、標出段落、劃分層次),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和認知能力。

  第二、根據學習的內容和學生實際情況確定課時。

  第三、分解重難點,以確保學生做到一課一得。

 。ǘ⿵恼n文本身出發(fā),需注意:

  作為自讀課文,大部分的課堂活動還是要由學生自己來完成,教師只能起到一個引導作用。教師如何才能完成這樣的“引路人”的角色,那就是“問題”。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的問題,是將學生帶到新境界的途徑之一。因此本文主要采取提問式的教學方法,然后通過“討論”和“辯論”等形式實現(xiàn)學生的自主學習,達到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問題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高一語文說課稿2

  一、自讀的準備

  自讀是一種語文閱讀能力,僅僅在平時的教學中有意識的貫穿還不夠。為了讓學生能創(chuàng)造性地讀好《柳毅傳》,我在前面的課文《促織》的學習中,采取了條塊分割(分段、分組)的研讀學習方法,實施了方法點撥——教師示范解讀(第一段)——師生集體研讀(第二段)——學生分組討論(第三至第九自然段)——中心發(fā)言——補充發(fā)言——教師總評(包括總結全文)的教學流程。學生已經初步獲得了自我研讀的體驗,教師已經為學生墊好了自讀的底子。

  二、自讀的點撥

  既然是創(chuàng)造性自讀,我不想給學生傳授什么知識,更不想用什么情感和觀點去感染和影響學生,盡量讓他們在自讀中去體驗一切。在師生一道誦讀課文的基礎上,我給學生提供了幾個自讀研究參考題,適當的給予了方法或內容上的點撥。具體內容如下(ppt幻燈片展示):

  自讀研究參考題:(注意:這只是研讀方向或研讀的副標題,不可視為題目)

 、蔽难灾R點滴集萃

  方法提示:任選一個文言知識點,進行歸類、整理、延伸及總結。

  參考內容:幾種典型文言句式詞類活用現(xiàn)象虛詞積累及拓展實詞積累及拓展

  ⒉我眼中的龍女、柳毅、錢塘君、洞庭君形象

  內容提示:可以從性格特征和思想內涵兩方面去探討,也可以進行比較評析。

 、痴n文表現(xiàn)藝術管窺

  方法提示:不求面面俱到,采取“抓住一點,不及其余”的研討方法,也可以進行多方位的比較閱讀。

  參考內容:情節(jié)結構語言藝術人物塑造

 、凑n文思想意義初探

  方法提示:可以超出作者本人或其他評論家的理解,讀出你最動人的思想,還可以此為引發(fā)點,延伸或拓展你的思維理解。

  參考題目:愛情呼喚自由時代需要熱心腸別悲凄,幸福路我來闖!

  三、自讀的實施

  創(chuàng)造性自讀的最好表現(xiàn)形式是用真純的文字把自己的心得寫出來。在點撥的基礎上,我組織大家在課堂上撰寫自讀筆記,為改變學生學習的拖沓作風,促發(fā)學生的靈感,我采取當堂收卷的方式。

  自讀筆記的撰寫至少應該有兩個層次:一般創(chuàng)造性的知識整理和較高層次的創(chuàng)造性地閱讀理解,而我更加側重于鼓勵后者的寫作。

  自讀,應該是使學生由傳統(tǒng)的接受性學習向現(xiàn)代的創(chuàng)造性學習轉型的良好契機,也是學生把從教讀課文中所獲得的閱讀能力轉化為自我閱讀能力的鍛煉過程。閱讀所獲得的體驗,比起那些題海戰(zhàn)術的閱讀訓練也許還會更有效些。

  四、自讀的展評

  在學生的自讀作品中,我發(fā)現(xiàn)我原先考慮到的所謂重點、難點,學生幾乎都有涉及,體會得也很到位。更讓人欣喜的是,我從學生的作品中讀到了學生無限的創(chuàng)造力,有的探討還是我自己在閱讀過程中,忽視的,或是沒有發(fā)現(xiàn)的。就寫作的形式來講,作品也超出了單一的鑒賞文章模式,有的由此文聯(lián)想到了女權運動和女權思想,還有的以抒情的筆調和社橘樹的視角,來抒發(fā)自己對課文的情感,也有的把《語文讀本》的有關文章拿來對比閱讀等等,不一而足。

  我把這些作品進行歸類整理,然后組織學生按專題分門別類地進行展示,點評。學生作品的展評,方式可以是多種多樣的。從內容上看,可以是片斷式的部分展示,也可以是整篇文章的全部展現(xiàn)等等;從形式上看,可以是師生的點評,也可以是學生的自我展評等等。最后,我把這些作品制成ppt展示課件,結集辦了一份班報,讓學生們在多種形式的展示中嘗試到成功的喜悅。從他們興奮的臉上,我明白了:那種喋喋不休的“傳經送道”是絕對沒有他們自主閱讀吸引人的了!

  其實,我們僅僅從學生的文題中就會發(fā)現(xiàn)學生存在著無限的閱讀潛能:

  《“禮”中窺洞庭》《不給天帝面子的錢塘》《寥寥數語現(xiàn)明君》《“俠肝義膽”還是“憐香惜玉”》《掙脫枷鎖,讓愛自由》《從龍女看中國女性的地位》《出于塵也歸于塵的社橘樹》《獨特的想象奇異的世界》《見義需勇為》《神話下的幾抹影子》《水與火的較量》《仙與人的疊合》《自由的花才嬌艷》《從〈柳毅傳〉中讀唐代的神仙境界》等等。

  最后,還是聽聽學生的自讀之聲,讓他們稚嫩而勇敢的聲音來為我們創(chuàng)造性自讀的真正魅力喝彩助威:

  ⒈我不以為錢塘君是個英雄,他應該只是個武夫,至多也只能算個真空中的英雄。他發(fā)怒,則是一方土地洪水泛濫長達九年;他有恨,則殺生六十萬,殃及六百里;他的一個噴嚏,一聲怒吼,都會讓無數的'生靈留下傷疤。他憑借的是自己的威猛,而把自己的情感渲泄得淋漓盡致,以致于一發(fā)不可收拾。聲勢的浩大,這也是“神”的靈性才驚動天地,然而,這是不值一提的——如果人有了力量,照樣可以展現(xiàn)出雄壯的場面,因為情感的渲泄是每個人都會的。我覺得他在沒有他物的時空中,才可以盡情地渲泄自己,大展雄壯之美,并且不留下任何破綻。(譚劫)

 、昌埮牟恍襾碓从诎k婚姻,至少洞庭君應該為女兒的不幸負一半的責任。也許是出于其與涇川家的世交,也許是出于門當戶對的世俗思考,也許還有什么不得已的苦衷,但他還是親手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一個“樂逸”之徒。這便是一個德高望重的中庸者不斷隱忍所釀成的悲劇。(呂杰)

 、除埮懿恍覅s又很幸運:首先她嫁給了涇水龍君的次子,這是古代的所謂門當戶對的“良緣”,但偏偏涇川次子不務正業(yè)而且由于婢仆之言而輕視龍女,龍女的公婆卻幫親不幫理的糟踏龍女。這時的龍女沒有打掉牙往肚子里吞,而是尋求到了柳毅的幫助,這是龍女不幸中的第一層幸運;洞庭龍君他們沒有以“嫁出去的女,潑出去的水”的態(tài)度看待來龍女,錢塘君怒殺涇川為侄女出了氣,此龍女之二幸;玉皇大帝沒有降罪于錢塘,為三幸;龍女后來嫁與柳毅,柳毅未以“破鞋”視之,這是四幸。我們從龍女的幸與不幸中,讀到了包辦婚姻的惡果,同時也觸摸到了作者的新婚姻觀念——“一女能待二夫”。(唐橙橙)

  ⒋矛盾之中見真人:劉毅見龍君“設拜”,見錢塘君“趨拜之”,可見其“知禮”,但其后劉毅連問:“錢塘,何人也?”“何故使不知?”似有不懂規(guī)矩之嫌,但我覺得,正是這“知禮”與“不懂規(guī)矩”的表現(xiàn),作者刻畫出了一個下層儒生的真切形象,知書達理之中流露出來的幾許率真;柳毅為龍女毅然前往龍宮,途中也未見其怯懦的表現(xiàn),其勇敢可見一斑,可當他見到錢塘君“真身”時,卻“恐蹶仆地”,其膽小,又讓人可憐,或許作者是在以怯襯勇,使勇更勇,從而凸現(xiàn)出其勇氣后的善良與狹義;柳毅還家后訪洞庭時,毅答武夫話曰:“走謁大王耳”,并且“不告其實”,足見他的機智和謹慎,而龍女只是他路上偶遇之人,所說的話未必全可信,況且,龍女還“聞君將還吳”,的確有些蹊蹺,柳毅還“氣血俱動,恨無羽毛,不能奮飛”,其愚又之極,我想,作者這樣在矛盾中突出他的善良是別具匠心的。(胡南)

 、怠熬皬脑坪稀彼淖,不僅形象地描繪出了洞庭君隨從的眾多,還把侍從唯命是從以及臣僚的仗勢情態(tài)刻畫得惟妙惟肖。(張成成)

  ⒍作者在刻寫洞庭君的禮儀之舉的過程中,流露出了一種平等、民主的思想。也許他希望當時的天子,能夠對布衣平民以禮相待,能夠互拜互舉。然而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中,這也許只能是水中花、鏡中月了。(葛藍天)

  ⒎《柳毅傳》是想象佳作,真是美不勝收:龍宮的超凡脫俗之美或許讓《西游記》神往已久了,大有摹仿此文的嫌疑;洞庭、錢塘人如其名內涵美,讓人頷首稱笑;人界與神界難得的和諧之美,使水火都相融了。(王建芳)

 、笁言!沖冠一怒吃薄情,我獻歪詩一首給錢塘:涇川頑童意猖狂,縱情聲色棄新娘。唯有龍宮錢塘君,敢教次子見閻王。(王嘯)

高一語文說課稿3

  一、說教材

  《勸學》位于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獲得教養(yǎng)的途徑”這一專題,和韓愈的《師說》構成了“求學之道”這一模塊.

  《勸學》是一篇論述學習的重要意義,勸導人們以正確的目的,態(tài)度,和方法的去學習的散文。

  也是學生進入高中階段學習的第一篇文言文,如果他們能很好的掌握課文的深層含義,對他們樹立良好的學習態(tài)度和提高學習文言文的信心有很大幫助。

  二、說教學目標

  1、掌握、積累“勸、學、青、中、疾、致、假、絕、興、功、強、用”12個文言常用實詞;學習“于、者、而”3個文言常用虛詞;學習、復習課文中其他文言虛實詞,學習掌握常見的文言句式。

  2、理解文中20多個比喻句的內在含義。

  3、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態(tài)度,激發(fā)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高中語文新課標要求:閱讀淺議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詞句含義,讀懂文章內容,了解并梳理常見的文言實詞,文言虛詞,文言句式和意義或用法,注重在閱讀實踐中舉一反三。

  三、說重點難點

  重點:誦讀課文,在把握文意的基礎上理解詞句,把理解詞句與理解理解文章統(tǒng)一起來。

  新課標要求學生精讀一定數量的優(yōu)秀古代散文和詩詞曲作品,教師應激發(fā)學生誦讀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誦讀習慣!秳駥W》是新課標規(guī)定的誦讀篇目之一。

  難點:文章里的比喻的含義和內在的聯(lián)系

  一篇說理性很強的文章,如果駕馭不好,是很容易正襟危坐,流于枯燥和單調的。但這篇文章卻形象清新,膾炙人口,千百年來為人們傳誦不衰。原因何在?最重要的是在于,它把深奧的道理寓于大量淺顯貼切的比喻句中,全文多達20個比喻句,運用比喻時手法極其靈活自然,生動鮮明而絕無枯燥的學究氣。

  四、說教法

  1、啟發(fā)式研究性教學法

  進入高中階段要重視學生思維方法的`訓練尤其要重視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培養(yǎng),因此采用啟發(fā)式教學,貫穿研究性學習的教學新思維。

  2、朗讀式相結合的方法

  本文語言錘煉精深,許多語句千年不衰。從培養(yǎng)學生語感的角度,本文采用朗讀式的教學。

  五、說學法

  1、圈點、勾畫、批注的方法。

  2、參照注解,動口動腦,自問自答,培養(yǎng)學生自己獲取知識的能力。

  3、指導學生進行正確的誦讀。讀的要求:句讀準確,字正腔圓,流暢,熟讀成誦。

  古詩文的閱讀應指導學生學會使用有關工具書,自行解決閱讀中的障礙,文言常識的教學要少而精,而注重提高學生閱讀古詩文的能力。

  六、說教學流程

  一、布置課前作業(yè),課外收集古今中外名人談讀書的名言警句,每人不少于三條。交流古今中外名人談讀書的名言名句,并以此導入課題激發(fā)興趣,也可以積累素材。

  二、簡介作者

  荀子(約公元前313一前238)名況字卿,戰(zhàn)國末期趙國人。先秦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書上注釋1)

  荀子是我國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樸素唯物主義思想集大成者。韓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學生。他繼承了孔子學說,又能揚棄其消極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學派的思想學說,成為先秦樸素唯物主義思想的代表人物。其散文說理透徹,氣勢雄渾,語言質樸,句法簡練縝密,多排比,善譬喻!盾髯印芬粫32篇,其中26篇為荀子所著,末6篇或為其門人弟子所記。(教師和學生補充)

  新課標:應引導學生在閱讀文學作品時努力做到知人論世,通過查閱有關資料,了解與作品有關的作家經歷、時代背景、創(chuàng)作動機以及作品的社會影響等,加深對作家作品的理解。

  三、學生讀(五步閱讀法)

  1、一讀掌握句讀,結合課前預習;

  2、二讀疏通文意,初步感知教材;

  3、三讀提出疑難問題,重點實詞、虛詞點撥講析;給本課12個重點文言常用實詞圈畫加注,理解它們的意義和用法。復習初中知識,學生自己理解文言常用虛詞“于”、“者”、“而”的用法。學生試譯難句,教師點撥指正。

  四、讀研究性學習;

  第一步:找觀點

  中心論點:學不可以已

  分論點比喻句

  學習的意義:

  提高自己,改變自己。

  學習的作用:彌補不足。

  學習的方法和態(tài)度:

  積累、堅持、專心。

  這道題主要是讓學生理解課文的三個分論點,以及與之相關的比喻句,以此為線索能更快地背誦全文。

  第二步:弄清設喻的內涵

  組織學生討論以下問題(小組討論,小組推薦發(fā)言人,以組為單位提問、交流)

 。1)在論述學習的意義時,用“青”“冰”的比喻論證了什么問題?用“輪”“木”“金”的比喻論證了什么問題?

 。2)在論述學習的作用時,“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這個比喻是論述什么觀點的?

 。3)“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揖”這四個比喻為什么要強調“臂非加長”“聲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

  5、五讀遷移鞏固

  誦讀課文,背誦課文。

  寫一篇勸學的小議論文,注意運用比喻論證。(為下節(jié)課做準備)

  六、板書設計

  學習的意義提高改變

  學習的作用彌補不足

  學習的方法態(tài)度積累堅持專一

  注意

  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研究性學習為主線.強調三個對話,學生與文本,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使課堂真正成為學堂,成為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精神的搖籃.

  歸納總結

  這節(jié)課以閱讀為基礎,以研究性學習為主線,以五步閱讀法為實踐模式,是一節(jié)實施新課程理念的古文課。

高一語文說課稿4

  1、說教材

  《荊軻刺秦王》是戰(zhàn)國策的名篇。課文記敘了荊軻刺秦王的過程,再現(xiàn)了荊軻獻圖和血染秦廷的壯烈場面,塑造了一個扶危濟困、助弱鋤強、視死如歸的俠士形象。

  《荊軻刺秦王》是高中語文必修1第二單元第二課的講讀課文。課文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有著很高的藝術成就,對于學生了解先秦文學,認識中華文化的精華,提高文言文的閱讀能力,有著及其重要的意義。

  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文言文教學要培養(yǎng)學生閱讀淺顯文言文的能力,把握文章的'思想內容,積累語言知識,同時,根據本課人物形象個性化描寫的特點,確立教學目標如下。

 、俳虒W目的:學習荊軻的忠義正直、英勇愛國的精神,通過誦讀質疑、自主探究、合作解決,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進一步掌握常見的文言實詞、虛詞和句式,培養(yǎng)學生翻譯的能力。

  ②教學重點:誦讀課文,在把握文意的基礎上理解詞句,積累一些文言實詞、虛詞和句式。

 、劢虒W難點: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2、說教法

  文言文教學應重視感悟、熏陶和積累。在誦讀的過程中去感悟,并初步把握文章的字詞句、結構內容以及語氣語感,為進一步理解課文奠定良好的基礎。據此,本課教學主要采用朗讀法、質疑法、討論法、探究法等。

  3、說學法

 、僮灾鲗W習法:指導學生參照注釋,圈點、勾畫、思考,理解課文大意。

  ②探究法。

  4、說教學過程

 、賹胄抡n!皵厥仔袆印笔乾F(xiàn)代戰(zhàn)爭中常用的一種軍事手段,其核心是斬殺敵方軍事指揮首腦,借以瓦解敵軍。對伊拉克戰(zhàn)爭中的美國就使用了這一手段。而戰(zhàn)國末期勢單力孤的燕國,使用過這一手段。讓我們一起來感受這場驚心動魄的歷史場面吧。本課以此導入,借以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②引導學生了解故事背景以及《戰(zhàn)國策》相關知識。

  ③指導學生朗讀,指導學生參照注釋,圈點、勾畫、思考,理解課文大意。積累一些文言實詞、虛詞和句式,完成課后練習三。以此突破教學重點。

 、芴骄壳G軻刺秦王的過程。了解行刺的緣由,認識荊軻“言必信,行必果”的俠義精神。了解行刺的準備特別是易水訣別的場面,感受慷慨悲歌的氛圍,認識荊軻剛烈勇武的性格。了解廷刺秦王的XX,住“顧”“笑”“前”,認識荊軻超人的膽識和非凡的氣質。了解荊軻被斬,認識視死如歸的英勇氣概。借助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tài)等理解人物的形象,從而突破教學難點。

 、堇首x并背誦易水訣別一段,結合課后練習二,引導學生探討景物描寫與音樂描寫的渲染悲壯氣氛的作用。

 、尢接懻n文中所展現(xiàn)的尖銳復雜的矛盾沖突,充分體會人物的性格。

 、哒n堂小結。多角度的描寫,有利于塑造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來。本文通過環(huán)境描寫、音樂描寫、直接描寫與間接描寫,生動地刻畫了荊軻這一勇武、俠義、果敢、忠義的人物形象。

 、嘧鳂I(yè),搜集課文中的省略句并補足省略成分,根據課后練習四,探究荊軻刺秦王的行為,正確評價荊軻的行刺。

  5、板書設計

  行刺的緣由:“言必信,行必果”的俠義精神

  行刺的準備:白衣冠——荊軻剛烈勇武

  行刺的過程:“顧”“笑”“前”——超人的膽識和非凡的氣質

  行刺的結果:視死如歸的英勇氣概。

高一語文說課稿5

  各位領導,大家好。我說課的題目是《燭之武退秦師》,為了說明我的教學設想,我從教材分析、教法選擇、學法指導、教學過程、板書設計五個方面加以說明。

  一、說教材

  教材簡析:《燭之武退秦師》是先秦歷史散文《左傳》中的名篇。秦晉大軍兵臨城下,鄭國危在旦夕。燭之武臨危受命,巧妙利用秦晉矛盾,任憑三寸不爛之舌,不費一兵一卒,不動一刀一槍,離散秦晉盟約,勸退秦師,智走晉師,保衛(wèi)鄭國。 文章內容生動有趣,情節(jié)波瀾起伏,人物忠義智勇,辭令精妙絕倫,是一篇歷史散文佳作。

  該課的地位和作用:

  《燭之武退秦師》是高中語文第一冊第五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本單元學習先秦歷史散文,學習本單元,要在重視誦讀和背誦上;掌握文言詞語的含義及其在課文中的用法;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并能用現(xiàn)代觀念加以審視。課文安排在單元的首篇,指導學生學好這篇文章,打好基礎,樹立學生學好文言文的信心。

  教學目標:

  《高中語文教學大綱》對高中階段在文言文方面的要求是:“誦讀古典詩詞和淺易文言文,背誦一定數量的名篇。掌握課文中常見的文言實詞、文言虛詞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詞句含義,讀懂課文,學習用現(xiàn)代觀念審視作品的內容和思想傾向。”

  根據課文特點,結合大綱要求,我確立了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了解《左傳》有關知識,積累文言實詞、虛詞和句式,理解關鍵詞句的含義。

  2、能力目標:初步掌握學習文言文的方法,在誦讀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閱讀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3、德育目標:學習燭之武在國家危難之標置個人安危于不顧,維護國家安全的愛國主義精神。

  教學重點:

  根據教學目標設定,本文確立三個教學重點。

  1、理解好把握文中常見的文言實詞和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思想內容。

  3、分析燭之武的形象。

  教學難點:

  燭之武的勸說是一篇非常漂亮的外交辭令,短短125個字,卻說了五層意思,說得委婉曲折,面面俱到,具有很強的說服力,其語言藝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這是教學難點。

  二、說教法

  針對文言文基礎知識必學,本文特點必掌握,思想教育必做到。教學方法可以根據不同的班級以及教學過程中出現(xiàn)的不同情況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和處置措施。因此,根據該課的教學目標、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年齡心理特征、學習基礎,結合我的教學特點,我將用一下方法進行教學:

  A、自學、誦讀、討論、總結。以學生為主體進行學習。

  B、范讀、學生誦讀、整體感知、啟發(fā)討論、師生互動。師生互動生成教學。

  選擇教法的依據:《高中語文教學大綱》規(guī)定“重視語文知識與能力的整合,重視積累、感悟、熏陶和語感的培養(yǎng),以有利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整體提高! 要做到這些,最有效的手段是誦讀。在誦讀的過程中去感悟,并初步把握文章的字詞句、結構內容以及語氣語感,為進一步理解課文奠定良好的基礎。據此,在教學時重點采用誦讀的方法,使學生整體感知課文,理解課文,深究課文。同時通過多媒體和講解討論來輔助教學,提高教學效率,進行有效教學。

  三、說學法

  學情分析

  剛踏入高中的學生,古文學習的興趣還有所缺乏,學習的方法還比較單一。針對這一現(xiàn)狀,一要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二要進行學法指導。

  學法指導及選擇的依據

  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學會自主、合作、探究。要重視師生的語言交際和心靈溝通。重視學生思維方法的學習。據此,我確定了以下學法及能力培養(yǎng):

  A、參照注解大體理解,大聲誦讀增加語感,動腦分析形成能力。

  B、圈點、勾畫、批注,疑點、重點、難點、能力點,養(yǎng)成讀書好習慣。

  C、正確的誦讀,激情討論,理性分析。

  四、教學輔助手段:

  多媒體

  五、課時安排:

  3課時。

  六、說教學程序

  1、布置預習

  借助工具書,參看提示、注釋,通讀全文,初步了解課文內容。

  設置以上預習的依據是:

 、俅缶V要求“要大力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應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

 、谌藗冋J識事物的規(guī)律總是由一般到特殊,或由整體到具體。學習課文也是如此,先對課文整體感知,然后再精讀細研。

  2、導入新課,激發(fā)興趣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薄芭d趣是最好的老師!焙玫拈_端,能營造適宜的課堂氛圍,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的濃厚的興趣。 孫子兵法是我國幾千年來的智慧的結晶: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上等的軍事行動是用謀略挫敗敵方的戰(zhàn)略意圖或戰(zhàn)爭行為,其次就是用外交戰(zhàn)勝敵人,再次是用武力擊敗敵軍,最下之策是攻打敵人的城池。攻城,是不得已而為之,是沒有辦法的辦法。三國演義我們最佩服誰:諸葛亮。為什么?生答:

  當大敵壓境,當國家將亡,我們將怎么辦?幾千年前的燭之武為我們提供了借鑒,請看《燭之武退秦師》。

高一語文說課稿6

  一、教學目標

  據《語文課程標準》的具體要求,結合教材,本著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自主全面主動發(fā)展的原則,我確定了一下教學目標。

  二、本課的教學重點是:

  本課的教學難點是:

  三、教學方法

  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完成教學目標,選擇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是非常關鍵的。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本節(jié)課的特點,我主要采用了知識遷移法、、分組討論法、教師導學法、學生自學法,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這樣既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分析和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新意識。

  教學流程(我所采用的是高效課堂的模式)

  情景導入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如果學生沒有學習的愿望,我們所有的計劃,所有的探索和理論統(tǒng)統(tǒng)都會落空!倍季S永遠是由問題開始的,設計適當的問題激發(fā)學生的探索欲望,牽引學生的思維處于活躍狀態(tài)。所以我的.導入是這樣的:……

  1、自學感知,敏銳感悟

  為了更好的體現(xiàn)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學生在自學的過程中,自行解決本課的生字詞,及簡單的句子理解,初步弄懂課文大意,理清文章結構。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現(xiàn),采用多種誦讀方式讓學生更好的理解整首詩也是必不可少的。學生在讀的過程中將本課中覺得難以理解的問題找出來,留待接下來的環(huán)節(jié)一起解決。學生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可以充分利用所有學生手中的教學資源。這個環(huán)節(jié)可以充分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讓學生最大限度的利用學習資源,達到班級資源共享。讓學生走進文本。

  2、合作探究,共同分析

  這個環(huán)節(jié)學生分小組進行,這個環(huán)節(jié)中要討論的問題有兩大部分:第一部分是自學環(huán)節(jié)中留下的疑難問題。第二部分是本課重難點問題,針對本課我設計了以下幾個問題:

  1、上下片的內容有什么不同?

  2、所寫意象有什么特點?

  3、上下片有什么聯(lián)系?

  4、共同抒發(fā)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同學們通過分組,將在自學過程中遇到的難的問題和老師所給出來的問題,合作進行討論,得到自己的、小組的答案。

  在這個環(huán)節(jié)的學習中,充分尊重每一位學生的思想,所有的同學都積極的挖掘文本。培養(yǎng)學生的團結合作意識。

  3精彩展示,破繭成蝶

  這一環(huán)節(jié)是每個小組通過前面兩個環(huán)節(jié)學習的結晶。學生通過小組或者個人展示學習過程中的問題,或問題的答案。教師相機進行適時評價、引導和糾正。通過這一環(huán)節(jié)既可以了解學生對文本的掌握,又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競爭意識及表達能力。

  4個性表達拓展思維

  主要是體現(xiàn)學生的個性展現(xiàn),增強課堂的空間彈性。為此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我設計了這樣的一個問題:作者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壯麗的、充滿生機的湘江秋色圖。那么,面對著這樣壯麗的山河,作者的心情如何?如果你面對著這樣的景色,心情會是怎樣?請細細品讀,把你的心情寫下來。讓同學們盡情的表達

  5遷移延伸豐富視野通過這一環(huán)節(jié)可以讓學生介紹更多的他們自己了解的毛澤東的詩詞,或句子。我在加以補充,讓學生選擇他所喜歡的篇目來背誦。或者小組接龍來誦讀。

  6課堂總結回歸文本

  為了體現(xiàn)課程改革的新理念——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讓學生自己從各個方面來總結他們在本課中所獲得的收獲和情感體驗。自主總結,自主回答。

  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一語文說課稿之《沁園春》就到這里了,希望同學們認真閱讀,祝大家學業(yè)有成。

高一語文說課稿7

  一、說教材

  《前方》是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第三專題“月是故鄉(xiāng)明”第二板塊“鄉(xiāng)關何處”中的第一篇課文。曹文軒的《前方》承接漂泊的旅人,叩問“鄉(xiāng)關何處”,從一副攝影作品入手,闡述人類不可克制的離家的欲望,離家終究要歸家,家,不僅僅是生我養(yǎng)我的那方熱土,更是我們精神的家園、心靈的歸宿。《前方》直指人類精神無所皈依的生存處境,揭示了人類,作為人生苦旅者的悲劇性實質。

  二、說學情

  高一學生在前面的學習中已經接觸過《想北平》、《我心歸去》兩篇關于“思鄉(xiāng)”的散文,對“思鄉(xiāng)”這一人文母題有了初步感知,已經初步具備賞析散文的能力,但對“家”的概念還停留在具體的層面,對精神層面的“家”的概念還不熟悉。學生第一次接觸攝影散文,這篇文章立意上的別具匠心尚需教師點撥。根據新課改理念的要求,在老師適當的組織和引導下,學生能夠積極而獨立的思考,克服學習上的依賴性,共同完成教學任務。

  三、說教學目標及教學重難點

  基于以上對教材和學情的分析,我將教學目標確定為:

 、僦R與技能目標:品讀課文,通過理解文中意義深遠的關鍵詞語和富有哲理性的佳句,把握文章的主旨內涵。

 、谶^程與方法目標:學習文本研習的評點方法,并運用這一方法鑒賞散文。

 、矍楦袘B(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感悟柚子對于故土的眷戀情懷,理解作者對人生之旅獨特的哲學思考,激發(fā)學生追求自己的“精神家園”。

  教學重難點:抓住散文的文眼,理解和點評富有哲理性的語句和關鍵詞語。

  確定這樣的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主要依據課文特點和學生特點。

  這是一篇飽含哲理的散文,語言比較含蓄概括,閱讀此類文本重點要善于解讀富有哲理的語言。從學生來看,高中生已經開始對人生、對社會進行理性思考,但是缺乏思考理論修養(yǎng)和思考的科學方法。因此,采用文本研習的評點方法,一方面可以吸取作家的思想營養(yǎng),另一方面可以學習語文思維的一種方法:抓住關鍵語句,聯(lián)系具體事例進行闡釋;溯本追源,挖掘語言背后的深刻含義,將抽象的內容具體化。而課文又采取了文本和對話欄的方式進行編排,適合進行評點方法的教學。

  四、說教法學法

  (1)教法:課文中的語句往往兼有實指意義和虛指含義,布滿了濃郁的思辨色彩,怎樣在有限的時間內讓學生解決這些疑難問題呢?我的方法是:大處著眼,細部入手,從文本的個性出發(fā),設置教學過程和步驟。具體來說,就是從攝影散文的特點入手,梳理文章的基本思路,抓住三個核心觀點,多層次多角度來討論分析,教師相機點撥,生成豐富的課程意義

  2)學法:本專題的學習方式是文本研習,因此在教學中我要求學生獨立思考問題,在文本創(chuàng)設的情景中進行對話,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感想,并做出評點,培養(yǎng)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能力。

  五、說教學過程(1課時)

  環(huán)節(jié)一:溫故式導入。具體導入語:初中時我們學過曹文軒的小說《孤獨之旅》,領略了曹文軒對成長的思考,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他的一篇攝影散文《前方》。

  環(huán)節(jié)二:多媒體投影《前方》圖片,介紹攝影散文的特點。攝影散文是一種新興的文體,兼有攝影和散文的審美特點,既有攝影藝術瞬間畫面的震撼力,又具有散文展開聯(lián)想和想象,自由運用語言的優(yōu)點。設計這個環(huán)節(jié)意在介紹知識,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

  環(huán)節(jié)三:聽配樂朗讀課文,并思考以下問題:

 、俦疚氖怯蓴z影作品《前方》引發(fā)聯(lián)想而寫成,你從攝影作品中看到什么? (照片是

  一位印度攝影師所拍,畫面上是一輛破舊簡陋的汽車和一群在旅途上的人們,給人最突出印象的是畫面上靠近車窗的一位男子,手托下巴,兩眼望著窗外,眼神里布滿了對前方艱難旅途的惶惑和茫然。)該問題設計意在激發(fā)學生興趣,調動學生的聯(lián)想和想象。

 、谧髡哂蓴z影作品主要想到了哪些?如何安排寫作思路?

  作者聯(lián)想的內容主要歸納為:人有克制不住的離家的欲望;人生實質上是一場苦旅;人的悲劇性實質。

  寫作思路是:文章先由照片的畫面入手,切入話題,然后展開聯(lián)想和想象,最后又歸結到照片上來,即“總——分——總”結構)據此文章可劃分為三個部分:即第一部分為第一段,第三部分為最后一段,中間為第二部分。

  這個問題設計意在練習學生的`理解概括能力,整體把握文章。

  環(huán)節(jié)五:研習文本,學習點評方法

  這篇文章從攝影作品、日常生活場景出發(fā)到對人生的哲理思考,文中包含著豐富的含義。對這些深刻哲理意義的理解,我們可以運用文本研習的評點方法進行解讀。

  1.介紹點評方法

  文本研習的評點方法就是讀者和文本、讀者和他人的對話,也是一種交流,要求讀者用自己的經驗去觀照作者的文本,用作者的觀點去豐富自己的學識,進而在批判地基礎上進一步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然后抓住關鍵語句、關鍵詞語反復揣摩、分析、比較,寫出自己對文本深刻含義及其作用的理解,并和他人交流。

  教師示范評點1——4段。(通過提問題啟發(fā)學生選擇評點切入點和對關鍵刺激的評點思路)

 、賳栴}啟發(fā)思路(切入點):歸家和離家有什么異同?

  句子:“歸家說明曾有離家之舉,而遠行則是離家而去!

  評點:分析離家的和歸家的共同點與不同點,提出“離家”的話題。這是從內容和作用進行評點。

 、趩栴}啟發(fā)思路:沒有加以前離家可以理解,那么有家以后又為什么離家呢?

  句子:“人有克制不住的離家的欲望!

  評點:說明人們離家的根源,這是表明作者立意的文眼,文章主要圍繞它展開敘述的,在寫法上有反彈琵琶的特點。

  2.師生共同點評

  閱讀5——7段,由學生找出含義深刻的詞句,師生共同評點。(提出問題、尋找與問題有關的句子、闡釋句子、寫出評點、進行交流)

 、賳栴}:為什么有的人坐在豪華的游艇上,舒適的飛機中在作者看來也是一場苦旅?是從什么角度觀照的?

  評點:說明境遇舒適,但是心情并不快樂,一樣是一場精神苦旅。這是抽象為人生旅途觀照的。說他是一場苦旅是從心里疲憊說的。

 、趩栴}:為什么人“即便是還了家,依然還在無家的感覺之中”?

  評點:本文所謂“苦旅”其實是精神追尋的無盡無止而導致的人心靈上的無所憑藉。同樣,“家、家園和家鄉(xiāng)”也就是形而上的精神寄托,前方則是理想的召喚。

  3.學生小組點評

  學生分小組閱讀第8——12段,并找出含義深刻的詞句,運用剛才學習的評點方法,在文本的對話欄里進行評點,然后將評點和同學進行交換閱讀。

  ①問題啟發(fā)思路:第八段中作者又從聯(lián)想回到了攝影作品上來,哪些詞語體現(xiàn)了作者思路的轉化?

  第八節(jié):“因此,世界上有了路”(回到攝影作品上來。由“前方”到“路”到“汽車”,完

  成了從聯(lián)想到攝影作品的思維過程。通往夢想的道路)

 、谧髡咴鯓佑烧掌D入對人生的思考?

  明確:第9段由“路”著手,著眼于“路”與“家”和“前方”的關系,由日常的生活場景轉入對人生(命運與內心世界)的思考。

 、廴祟惖拿\是什么?人生苦旅苦在何處?

  第10段:“人實質上是一場苦旅!(論述人生實質上是一場苦旅,意味深長,通過引入《圍城》里的汽車、豐子愷散文里擁擠的汽車最后拋錨,人們的焦慮、無奈和浮躁,點明尋求精神家園的心情。)

 、苋绾卫斫狻叭松且粓隹嗦谩?(要點:有的人承受皮肉之苦,如照片上的情形、《圍城》里的描寫、豐子愷散文里的描寫;有的人物質條件優(yōu)裕,卻承受精神之苦;有的人兩者皆有。肉體上或精神上的磨難在人的一生中永遠都擺脫不掉。)

 、萑说谋瘎⌒詫嵸|體現(xiàn)在哪些方面?(要點:一是“人走向前方、到處流浪時,又時時刻刻地惦念著家園。”、二是“人無法還家”、三是“即便是還了家,依然還在無家的感覺之中!)⑥“即便是還了家,依然還在無家的感覺之中。”這一說法看似矛盾,該如何理解?

  (前一個“家”指具體的家,一個“可以遮風避雨的實在的家”;后一個“家”指抽象的家,有“家的溫馨和安寧”,是人心靈的寄托,精神的歸宿。)

 、摺奥贰薄ⅰ把矍昂托闹小钡纳顚雍x

  “路”實指道路,虛指人們對精神家園的追尋;“眼前”指現(xiàn)實,“心中”指人的理想和追求。⑧既然人生實質上一場苦旅,是一場悲劇,那人類為何還有必要一直“向前流浪”?怎樣來理解人走向前方與惦念家鄉(xiāng)的矛盾?

  第11段:“人的悲劇性實質,還不完全在于總想到達目的地卻總不能到達目的地,而在于走向前方、到處流浪時,又時時刻刻地惦念著正在遠去和久已不見的家、家園和家鄉(xiāng)!边@里揭示離鄉(xiāng)與思鄉(xiāng)是個永恒的矛盾。引入古典詩詞,表明理想的召喚下,追求精神家園的無止境,一種無奈的心境。

 、嵛恼碌谝还(jié)和最后一節(jié)的關系如何?

  明確:第1節(jié)由攝影作品入手,猜測畫面上人物的目的,說明“歸家”和“遠行”都是“在路上”,都與離家有關。結尾再次猜測攝影作品“前方”中人們的命運,扣住文章的寫作緣由。首尾呼應,從淺層次的生活經歷入手,上升到深層次的人生哲理的發(fā)問。

  10怎樣理解這里的“家”和“曠野”?

  第12段:“到底是家還是無邊的曠野?”(對于目的地的不確定,理想不滅追求不止,可是道路不平整,最終到達的是自己想要的境界嗎?表達了作者對于理想的追求,可是不知道何時能達到目的地)

  以上教學過程中,對于這些句子要求學生朗誦、品味和評點。

  4.總結評點方法

 、僭谌闹髦嫉挠^照下,選擇角度,尋找感悟觸發(fā)點,寫出自己的感悟。

 、谶x擇角度要注意大處著眼,小處落筆。

 、墼u點要善于將抽象的內容具體化。通常的方法有:練習具體事例進行闡釋;抓住關鍵詞語進行闡釋;溯本求源,挖掘語言背后的東西。

  作業(yè):學生自選一篇帶有哲理性的散文進行評點練習。

  寫作特點:

 、、本文主要表達“家園之思”這一主題,但卻從離家起筆,而離家是為了追尋理想,找到精神的棲身之所,也是為了回家,兩者在本質上是一致的。(板書:立意上反彈琵琶)

 、凇崒懙闹挥姓掌系漠嬅,起到了線索的作用,而揭示文章內涵的主要由聯(lián)想和想象來完成,體現(xiàn)了攝影散文敘議并用,虛實結合的文體特點。(板書:寫法上虛實結合)

高一語文說課稿8

  一、教學目的: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朗讀中感悟田園生活的意境,使學生從中受到美的熏陶;背誦課文。

  2、理解詞的內容,借助朗讀、想象,使學生從中受到美的熏陶。

  二、重點難點:

  1感悟詞中田園生活的意境

  2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學時數:一教時。

  四、教學過程:

 。ㄒ唬、導入新課、解題。

  說到田園,人們往往會聯(lián)想到這樣一些詞:"阡陌交錯"、"竹木扶疏"、"田舍掩映"、"雞犬相聞".田園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著許多文人吟詩作畫,心馳神往。下面,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南宋愛國將領、著名詞人辛棄疾(其詞可分為:抒寫愛國情懷的英雄詞,描繪田園風光的農村詞,體物言情的詠春詞和艷情詞。)描繪的鄉(xiāng)村圖景,領略鄉(xiāng)村特有的清麗寧靜,走進田園,共同領略田園所特有的美。誰來讀讀課題?《清平樂 村居》。(師指名讀。)(板書:清平樂 村居 宋 辛棄疾)

  宋詞是一種可以配曲子唱的詞,前面的那個"清平樂"("樂"要讀"yue",不讀"le")是詞牌,每首46個字,分為上下兩片,上片有4個韻腳,下片有3個韻腳字。 (引導學生了解其他詞牌)詞牌還有很多呢:"念奴嬌"、"浣溪紗"、"虞美人","沁園春"也是的,對了,還有蘇軾"明月幾時有"的那個叫"水調歌頭"!后 面的"村居"才是詞的題目,村居是什么?(鄉(xiāng)村人家)。

  ★關于題目"村居"———激發(fā)學生的想象:村居有什么景致呢?

  學生接觸到的首先是題目。一個"村居"會令孩子們浮想聯(lián)翩。會想到小橋、流水、人家;還會想到青山、綠水、樹林,會聞到花香,會聽到鳥語、泉聲……有了這個情感體驗,對于走進辛棄疾所要描繪的世界是大有幫助的,在農村生活的孩子讀的時候更多的是一種比較,一個良好的情感鋪墊便形成了。

 。ǘ、恬淡走近詩詞、"走向村居",走進辛棄疾所描繪的鄉(xiāng)村圖景

  1. 學生試讀, 檢查自學效果。(讀對讀通)

  2.聽錄音朗讀,聽清節(jié)奏,老師對照正音。 明確詞的節(jié)奏。

  茅 檐 ‖低 小, 溪 上 ‖青 青 草。 醉 里 ‖吳 音‖ 相 媚 好, 白 發(fā)‖ 誰 家 翁 媼。

  大 兒 ‖鋤 豆 溪 東, 中 兒 ‖正 織 雞 籠。 最 喜 ‖小 兒 無 賴, 溪 頭‖ 臥 剝 蓮 蓬。

  學生再齊讀一遍。 在吳音中 "走入村居",悠閑走進詩詞。(自己讀懂)

  過渡:同學們讀得真好!是的,這戶人家雖然住的是——"茅檐低小",但是周圍的環(huán)境很美——"溪上青青草",這戶人家翁媼之間——"醉里吳音相媚好",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多幸福的鄉(xiāng)村生活啊,那對白發(fā)夫妻陶醉了。作者辛棄疾看到此情此景,也 陶醉在這樣的畫面之中,創(chuàng)作了這首詞。 (溫馨、清新、恬靜、親情、活潑……)

  (三)、學習上片(上闕): (1)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是怎樣的一幅情景呢,誰來說說?

  a、茅屋又低又小,溪邊上長的青青的草。 茅檐的本意是什么?(茅房的的屋頂向旁伸出的邊沿部分)這里又是什么意思? 這里的茅檐代指茅屋。如果屋檐低小的話,那這個茅屋肯定也是……(低小)典型的江南農村小景,富于田園特色:

 。ㄇ逍隆⑿沱 、悠然、生機勃勃)

  b、那"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fā)誰家翁媼"(吳音:吳地的方言,當時辛棄疾就在吳地生活。相媚好:彼此之間很親熱。翁媼:老年夫妻。媼:老年婦女的代稱。)又是怎樣的一幅情景呢,誰來用你的語言描述出來?

 。剀、恬靜、親情、閑適、天倫之樂)

  小結:上片寫了具體哪些人、景、物?

  茅檐 小溪、青草、翁媼 (板書)

 。 過渡)一對白發(fā)夫妻操著吳音正在親密地聊著天,他們?yōu)槭裁锤械竭@樣幸福呢?

  如果說清新、秀麗、悠然自得的美景讓白發(fā)夫妻倆內心愉悅的話,那又是什么讓他們覺得幸福呢?結合詞的下片(下闕),用你的語言描述一下所看到的。

  大兒鋤豆溪東:

  大兒子在河東豆地里鋤草。

  中兒正織雞籠:

  二兒子正在編制雞籠。

  最喜小兒無賴:

  最喜歡的是頑皮的小兒子。(這里有個詞跟我們平時所理解的意思不一樣的.無賴:頑皮,可愛的意思。)溪頭臥剝蓮蓬:

  趴在溪邊剝蓮蓬取蓮子吃 .

  小結:那么,下片又具體寫了哪些人、景物的?

  大兒、 中兒、小兒 (板書)

  這又是一幅怎樣的圖畫呢?

  各盡其力,各得其樂, 其樂融融

  哦,我們明白了。 如果說清新、秀麗、悠然自得的自然美景讓白發(fā)夫妻倆內心愉悅的話, 那么"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再加上老年得子,小兒又是這樣頑皮可愛,怎么能不讓他們覺得幸福,盡享天倫之樂呢!看來啊,這個"醉"是源于幸福的"酒未醉來人先醉".

  同學們,我們再一齊來朗讀這種其樂融融的幸福吧: 茅 檐 ‖低 !……

  欣賞中 "走出村居",自然外化詞意。理解詞意,領悟內蘊,在讀中獲得了情感的熏陶。(讀好讀出來)

  關于《清平樂 村居》中重點詞的交流、討論?

  1." 醉"的多角度理解

  白發(fā)翁媼真的是因為喝了酒醉了嗎? (不是?) 那是因為什么?

  (清新秀麗、悠然自得的自然美景和老人生活的幸福)

  在教學參考中,"醉"的解釋是喝醉的意思。但在上這一課的時候,我將引導學生不要拘泥這個答案,大膽討論:認為"醉"是陶醉,老人為風景的迷人而醉,為夫妻的親密而醉,為孩子們的懂事而醉。這樣的理解未嘗不可,因為詩歌本來就有自己的不確定性。

  2、"無賴"中現(xiàn)真情

  "無賴"二字應該說是這首詞中的一個難點,也是一個重點。表面上的貶義卻恰恰顯示了詞人對小兒的喜愛。在對這個詞的教學時,一定要聯(lián)系學生的實際,通過學生的生活體驗,來達到對詞的理解。但是詞人到底是喜歡小兒的什么?(他的可愛、天真、無憂無慮)(這可以結合辛棄疾的心境來看),還有剝蓮蓬的專著(因為在孩子的眼中這也是他的工作)。

  3、對"最"的關注

  我們注意到詞人對小兒的喜愛,往往會忽視詞人對大兒、中兒的情感。大兒、中兒都在勞動,按照我們傳統(tǒng)的看法,他們應該是值得贊揚的,其實辛棄疾對他們感情已經通過一個"最"字展現(xiàn)了出來。詞人是喜歡大兒、中兒的勤勞的,但是他們和小孩來比顯然不可同日而語,稍加點撥學生就會理解。這樣就不會產生誤解了。

  五、精讀品位,體會意境

  人們常說,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這首 詞也一樣。作者用精煉、生動的語句,通過寫景與敘事,創(chuàng)造了具有詩情畫意的藝術境界,描繪了一幅寧靜、悠閑的鄉(xiāng)村生活圖。這樣的情景作者不但十分的喜歡、而且非常的——熱愛、向往、羨慕。具有濃厚的農村生活氣息,字里行間處處洋溢著作者對農村生活的喜悅之情,客觀上反映了作者對黑暗官場生活的憎惡。

  同學們,宋詞是我國古代燦爛文化中一顆閃亮的明珠,一朵艷麗的奇葩,每首宋詞都仿佛是一副絢麗多彩的畫,一曲委宛動聽的歌。一段綿長不絕的情。相信同學們通過今天的學習,今后一定會在宋詩中盡情遨游,來感受我國古代文學的藝術上闋勾勒環(huán)境烘托氣氛。

  作業(yè):

  1.發(fā)動學生查找有關江南、村居的詩詞。在縱向回憶低年段閱讀過的《江南》、《憶江南》、《水鄉(xiāng)歌》后,找辛棄疾的《西江月》"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等好詩好詞,甚至還要到找網站上的FLASH動畫賀卡《夢里水鄉(xiāng)》、《江南》等;讓他們在語文實踐活動的體驗中:"中國不愧是詩詞的國度,古往今來流傳著許多不朽的詩篇,我們應當如蜜蜂采蜜,充實自己,沾上文人的雅氣……"相信厚積不僅可以薄發(fā),而且會在孩子們的生命中多一分靈氣,為將來的美麗人生做好奠基。在積累中 "放眼村居",漫步走進詞海。(讀寬讀下去)

  2 (聯(lián)系插圖,仔細觀察圖上的人物、景物,想象他們說了些什么,又做了些什么。)

  同學們把自己最喜愛的畫面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現(xiàn)出來:或者用線條、色彩重現(xiàn)了鄉(xiāng)村恬然的風景;或者用生動的文字描繪了"大兒鋤豆溪東"那"汗滴河下土"卻充盈著"秋的期待"的情景;或者以聲情并茂的朗讀展現(xiàn)垂髫少年"臥剝蓮蓬"的動人畫面;或者化靜為動,創(chuàng)造性地演繹"醉里吳音相媚好"的情景……

  3.背誦《清平樂 村居》。

  板書:

  清平樂 村居

 。ㄋ 辛棄疾)

  茅檐 小溪 青草

  翁媼 吳音 相媚好 醉

  大兒 中兒 小兒 喜

高一語文說課稿9

  一、地位與作用:

  《我與地壇》是高中語文教材第二冊第十一課,也就是第三單元的第三篇課文。從教材體例的系統(tǒng)上來說,從第一冊的“整體感知”、“理清思路”、“概括要點”到第二冊的“篩選信息”、“研究探討”、“分析評價”,是將提升學生的語文能力作為訓練要點,其目的性更突出,也更能適應新世紀的素質教育的要求。從這個方面上來說,《我與地壇》正處在這個訓練體系的較高層級上。從單元的安排上來講,前面已經有了兩篇文章對“分析評價”這一訓練點進行了鋪墊,那么在這一篇文章的教學上就更需要體現(xiàn)出較強的目標訓練意識——需要注意的是,越是到了更高的能力層級,它所要求的綜合語文能力更加突出,而不僅僅是一個訓練點這么簡單。

  二、教學目標:

  1、理解本文獨到的人生感情及作者對生命的認識。

  2、抓住文中的關鍵句,揣摩語言。

  (設計依據:通過對本文的學習,不但要訓練學生的語文能力,也要讓學生在情感心智上得到啟示。)

  三、教學重點:

  理解地壇和母親在作者頑強求索中的作用,解開“我(作者)”、地壇、母親三者的關系。

  四、教學難點:

  感受作者作為殘疾人對生命的感悟及對“生與死”的思考。

 。ㄔO計依據:課文的第一部分更注重“生命”的意義,而第二部分更注重“情感”的意義,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對“情感”的理解和思考又回答了對“生命”的疑惑而母親的“活法”,就解答了自己應該怎樣活、怎樣面對命運、怎樣面對苦難的問題。這是文章的精髓,也是課文理解上的難點。)

  五、文章特點與關鍵:

  《我與地壇》是新教材的新課文,本篇課文超過7000字,是本學年度最長的一篇課文之一;教材同時將其確定為“自讀”課文,在課時的安排上和文章的長度構成了一對矛盾。它所講述的是有關生命本身的問題:人該怎樣來看待生命中的`苦難。作為這個年齡段的學生,普遍存在著心理疲勞周期較短的現(xiàn)象;而課文說的是一個相對“沉重”甚至“沉悶”的話題。怎樣在45分鐘里將學生的注意力盡量吸引到課文本身上來,完成對7000字的文章的比較深刻的解讀,選擇一個有特點,有吸引力的教學切入點是確保實現(xiàn)教學目的的關鍵。

  六、教學方法:

  通過提問—啟發(fā)—討論—評價的步驟學習課文。

  (設計依據:作為自讀課文,大部分的課堂活動還是要學生自己來完成,教師只能起到一個引導的作用;更重要的是,鑒于本篇課文所涉及的特殊的“情感”意義,如果能讓學生自己領悟,自己體會到,完成感情的自我升華,很顯然比教師直接將所謂的“經驗”“教訓”告訴給他們要來得深刻得多。教師如何才能完成這樣的“引路人”的角色!蔷褪菃栴},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的問題,是將學生領到新境界的最佳途徑之一。因此本文主要采取提問式的教學方法,然后通過討論實現(xiàn)學生的自主學習。)

  七、教學方式:

  (使用依據:本文是通過學生默讀、誦讀去理解課文,感知具體的語言信息。通過討論加深對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因此在本節(jié)課中利用明膠片和投影儀將幾個需要討論的問題顯示出來,并要求學生緊緊圍繞它去思考。)

  八、課時安排:

  1課時

  九、指導學習:

  課前自學與課堂討論相結合。

 。ㄔO計依據:根據本文篇幅較長的特點,課前預習,自學是必須的。自學指導的要求是通過作者直接的語言去理解文章。在課堂上,通過討論去推動學生思考,感受文章的內容,發(fā)揮他們自主學習,探究的能力。)

  十、教學過程:

  1、導入課文

  挫折對于每個人來說幾乎是必將經歷的。有些人面對命運中的挫折望而卻步,使成功從手中流逝;有些人卻能夠勇敢面對,昂首前行。這些人最終成為生活的強者,為人們所尊敬,例如:司馬遷、張海迪、貝多芬等人。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篇課文的作者史鐵生在其“活到最狂妄的年齡上”失去了雙腿。他歷經磨難,經過一番苦苦的掙扎最終成為了一個著名的作家。

  史鐵生有這樣一句話用來解釋他的名字:“心血傾注過的

  地方不容丟棄,我常常覺得這是我的名字的昭示,讓歷史鐵一樣地生著,以便不斷的去看它,不是不斷的去看這些文字,而是借助這些躊躇的腳印不斷看那一向都在寫作著的靈魂,看這靈魂的可能與大向。”

  到底他的這些文字是怎樣體現(xiàn)出他的靈魂,讓我們一起進入課文,進入作者的內心,去獲得我們自己的體會。

 。ㄔO計依據:通過作者自己對名字的解釋,可以深切的感受到作者在特殊經歷下的特殊情感,使學生感受更為真切。)

  2、讀準下列字詞:

  宿()命坍圮()()玉砌()雕欄亙()古不變撅()

  捋()蟬蛻()窸窸窣窣()()嘈()雜熨()帖猝()然倔強()()雋()永恪()守焦灼()

 。ㄔO計依據:明確學生需要掌握的一些基礎知識。)

  3、思考問題:

  第一部分:

 、傥闹心膸仔」(jié)是對地壇景物的描寫?作者為什么要描寫地壇的景物(作用)?

 、谧髡呤窃鯓永斫獾貕囊鈭D?(用文中的話)

 、郾容^3、5兩段的景物描寫,有無發(fā)生什么變化?如果有,這種變化意味著什么?(請位同學朗讀課文第5節(jié),其他同學思考)

 、茉诘貕,作者思考了哪些問題?地壇又為作者解決了哪些問題?

  第二部分:

 、俚诙糠帜膸仔」(jié)是對母親的描寫?

  ②作者通過哪些場景去描寫自己的母親?反映了母親怎樣的心境?

  ③通過作者對母親的描寫,我們體會一下,作者的思想發(fā)生了哪些變化?(討論)

  4、重點研討,總結評價

 、偻ㄟ^這堂課的分析理解,請同學們概括一下母親的做法給了作者一個怎樣的啟示?(思考)

 、谖闹杏卸巍霸O想”非常耐人尋味,可以說這是作者思想上的一次跨越,如果沒有這樣一個“設想”,作者是無法得到這樣的啟示的。就讓我們通過這個“設想”共同去體會“母親的偉大”。

 、壅n文最后寫道:“這園中不單是處處都有我的車轍,有過我的車轍的地方也都有過母親的腳印!睆娜目,此處的“車轍”“腳印”是可以有象征意義的。那請同學們思考一下,它到底象征了什么?

 。ㄔO計依據:按照

 。ㄎ澹┳鳂I(yè):有人說寫作是“本于內心的郁積,發(fā)乎情性的自然”,這堂課的作業(yè)就是以《地壇給我的啟示》為題寫一篇類似讀后感的文章,不計長短,關鍵要發(fā)自于你們的內心。

  板書設計:

  附一:

  我與地壇:絕望——思考——希望(怎樣活)

  我、地壇、母親

  我與母親:頹廢——理解——堅強

  附二:

  送“我”——理解——(行為描寫)

  憂“我”——堅忍——(心理描寫)

  找“我”——焦急(關愛)——(側面描寫)

高一語文說課稿10

  各位領導、老師們:

  大家好!今天,我要說課的題目是《我與地壇》。下面、我將從如下幾個方面來談談我的教學設計,不足之處懇請各位批評指正。

  一、總體構想:(大綱、教材)

  本篇文章是高中語文教材第一冊第二單元第三篇文章,它所講述的是有關生命本身的問題:人應該怎樣來看待生命中的苦難。所屬單元教學重點是:在整體把握散文思想內容和藝術形式的基礎上,品味散文的語言,賞析散文的表現(xiàn)手法。

  同時本篇文章是高中語文教材第一篇散文自讀文章,這對于鍛煉學生的閱讀能力是一個重要的契機。

  新大綱”規(guī)定語文學科的性質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币簿褪钦f,語文教學不僅要表現(xiàn)出其知識性、工具性的特點,還要表現(xiàn)出人文性、思想性的特點。

  所以,我從這兩個方面制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ㄒ唬┳プ£P鍵句,品味揣摩作者深沉綿密而富有哲理意味的寫景語言。

  (二)熟讀課文,解讀作者對生命的哲理性思考,增強學生面對苦難時的心理承受能力。

 。ㄈ┩ㄟ^學習,體味作者對親情的獨特感悟,體會母愛的偉大,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珍惜自己眼前的擁有,學習體諒父母進而養(yǎng)成寬容待人的健康生活觀。

  《我與地壇》是新教材的新課文,雖然篇幅較長,但脈絡非常清晰。全文共兩個部分,第一部分寫古園風情,我的思緒,注重的是“生命”的意義,第二部分是寫對母親的理解,注重的則是“情感”的意義。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第二部分中對“情感”的理解和思考又回答了第一部分的對“生命”的疑惑,而母親的“活法”,就解答了自己應該怎樣活、怎樣面對命運、怎樣面對苦難的問題。這是文章的精髓,也是課文理解上的難點。因此,本篇課文的難點在于:感受作者對生命的感悟、對“生與死”的思考及對母愛的感悟。而教學重點則應該放在讓學生理解地壇和母親在作者頑強求索中的作用,從而解開“我(作者)”、地壇、母親三者之間的關系。

  二、說教法

  討論法:教育教學的主體是學生,我結合對研究性學習理論和教學過程最優(yōu)化理論的認識,本堂課主要采用討論式進行教學。討論是必須問題為中心,在教師引導下進行師生和生生的對話、它旨在鼓勵學生發(fā)揮學習的主動性,學會用自己的頭腦去思考、去辨析、去歸納。

  另外,心理學理論告訴我們:學生的學習情緒直接影響學習效果。所以,我還采用了通過以多媒體為教學手段的情景教學法和誦讀法,以激發(fā)學習熱情,通過直接感知,促進對知識的理解和鞏固。

  三、說學生,說學法

  這些學生,剛升入高中人生閱歷還很淺,又剛剛接觸到高中的散文,本文所講述的是有關生命本身的問題:人該怎樣來看待生命中的苦難。這樣學生偏淺的理解能力和文章相對深刻的內涵構就成了一對矛盾,怎樣在45分鐘里讓學生讀懂文章并有所收獲,完成對這篇文章比較深刻的解讀,選擇正確有效地學習方法是確保實現(xiàn)教學目的的關鍵。

 。ㄒ唬╊A習思考法;

  (二)誦讀感知法;

 。ㄈ┓治鎏骄糠;

  從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出發(fā),按照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我設計了“導入新課、整體感知、具體探討、拓展延伸、鞏固探究”等五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其中,導入新課估計需要3分鐘;整體感知需要10分鐘;具體探討20分鐘;拓展延伸10分鐘;鞏固探究需要2分鐘。下面我就來談談我的具體實施過程。

  四、說教學過程。

  (一)設置懸念,激情導入。(本環(huán)節(jié)主要采用情景教學法):(情景導入,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為激起全班同學學習課文的興趣,我設計如下導語來導入新課)

  導語:有這樣一個人,從小生長在北京城,16歲時從清華大學附中畢業(yè),文革時為響應“上山下鄉(xiāng)”的號召,18歲主動去延安老區(qū)插隊落戶,21歲時因積勞成疾回北京住院,那一天,正是他的生日,可他從此以后再也沒能站立起來,曾有的豪情壯志,所有的年少輕狂,都似乎成了海市蜃樓,他痛苦迷惘過好一陣子,后來在母親的奔走下進了街道辦的一家小廠,在那里每天畫彩;再后來,他轉向了寫作,成了一名作家,當他第一次獲獎時,他的健康的朋友們把他從輪椅上抬起來為他歡呼時,他倔強的昂起了頭,但淚水卻委屈地流了出來。這個人就是史鐵生,讓我們看看他在《我與地壇》怎樣走過那最青春而又最痛苦的歲月。

 。ǘ┳プ£P鍵,總體把握(約10分鐘)

  教師要求學生在5到8分鐘內快速閱讀全文,并且用幾個詞歸納出這篇散文的核心內容。

  [設計意圖] 《高中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能“根據不同的閱讀目的,針對不同的閱讀材料,靈活運用精讀、略讀、瀏覽、速讀等閱讀方法,提高閱讀效率! 因此,我限定閱讀時間,并要求閱讀后歸納概括。通過課堂上反復訓練,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ㄈ┚唧w探討 (約20分鐘)

  這一環(huán)節(jié)分兩個板塊進行,第一板塊:感悟生命;第二板塊:母愛無言。這兩個板塊我主要是通過問題教學法、分析探究法來完成的。下面請大家跟我走進第一板塊。

  第一板塊感悟生命我是通過四個問題來達到我的家學目標。

  1、“地壇”部分重在寫景,這些景的特點是什么?與“我”的處境有什么相通之處?

 。、古園的景物除了荒蕪、冷落外,還有什么特點?請看文中的這一段文字:

 。场⒚鎸@些景物,結合作者的情況說說作者得出了什么樣的思考?

  4、在“地壇”的景物描寫后作者提出了哪三個嚴肅的問題?核心問題是什么?

  由第四個問題過渡到第二板塊:母愛無言。對于這一板塊,我主要是通過問題討論法來完成教學的。

  邊聽朗讀,邊思考下列問題。

  (1) 文中寫了母親哪些行動?

 。2) 作者設想了母親哪些心理活動?表現(xiàn)了怎樣的.母親形象?

 。3) 作者寫了自己的哪些心理活動?有什么作用?

 。4) 寫母親與“如何面對命運”這一作者追思的核心問題有何關系?

  第四個問題是重點,解決了這個問題,就解決了我、地壇與母親三者之間的關系。

  [設計意圖]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倡導問題教學法,認為這種方法可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欲望,有利于學生遷移能力的形成,有利于學生創(chuàng)造性的培養(yǎng)。因此,我向學生出示了具體的問題,引導學生獨立地深入地探究文本。

 。ㄋ模、拓展延伸(約10分鐘)

 。ㄕZ文的外延即生活的外延,這個環(huán)節(jié)的設計把課堂教學向生活延伸)

  討論:

  1、你有哪些關于“母愛”的體驗?

  2、你遭遇過坎坷嗎?該如何正確地面對?

  [設計意圖] 讓學生品味到生存的凝重悲壯,明白生命只有在負重的時候,才能展示出其不凡與可貴,以此消融平時學習與生活中感受到的挫折與痛苦。通過師生對話,展開心靈的交流,提升學生的精神與情感。同時也讓學生感受到“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yǎng)而親不在”的悲哀,產生愛戴母親的情愫。實現(xiàn)情感熏陶和思想教育的目的。

 。ㄎ澹、鞏固探究(師生共同小結后,教師布置作業(yè)。)(約2分鐘)

  教學步驟如下:

  1、根據板書,簡要的回顧一下這節(jié)課所學的內容

  2、教師布置作業(yè):

 。1)、中國人有句俗語“好死不如賴活著”,當代女作家池莉有篇小說題名《冷也好熱也好活著就好》,如今的社會有人喊生存日艱,有人說要提升生活的質量等等。請聯(lián)系實際,寫一篇不少于六百字的作文展現(xiàn)你對目前高中生生存狀態(tài)的一點思考。

 。2)回家后向父母說聲謝謝,并為他們做一件事。

  [設計意圖]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生通過社會實踐活動積極地建構其知識與技能。為了深化學生在課堂上獲取的精神體驗,我特設計了這些作業(yè),提升學生的思想層次。

高一語文說課稿11

  一、說教材

  《聽聽那冷雨》是高中語文教材第二冊第一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本單元選為“山水神韻”,作者從大自然的景物中獲得心靈的韻味。本篇承接著上文《赤壁賦》古文的經典,開啟著下文《再別康橋》現(xiàn)代詩的浪漫,是一篇富含神韻的散文。

  散文的特點是形散而神不散,因此能理清文章的“形”,也就能把握住文章的“神”。高中《語文教學大綱》和高考《語文科考試說明》中也都明確規(guī)定,高中生必須“具有初步的文學鑒賞能力”。所以本篇中“理清作者的寫作思路,體會文章的借景抒情的特點”是本篇教學的難點。

  本文的語言優(yōu)美,深情,富含古韻,而文章的語言又是體現(xiàn)文章主旨的基礎,所以“熟讀文章,找出精美句子進行評析,體會語言的特點”是本文的教學重點。

  二、說教法

  真正要讓語文的教學課堂由過去的講堂變成學生學習的學堂,就必須遵循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原則,優(yōu)化教學方法。本課以電化教育輔助實施情感教學法。語文教學不僅是種認知活動,也是一種情感活動,它貫穿教學的全過程,直接影響到教學效率的提高。教師采用生動的導語,醞釀一種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情感,學生會由此產生一種情感反射,積極配合教師的教學行為,形成一種與教材內容相應的情緒氛圍。

  情感的產生往往來自于直觀的、生動的、具體的形象。運用電化教育優(yōu)化演示,能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能幫助學生進入和理解意境。出色的朗讀,和諧的音樂伴奏,出示與課文內容相關的圖案或圖畫,這些做法都是強調情感的作用,以情感啟迪人的思維。在進入本課之前,用電腦出示資料圖片配合教師介紹時代背景,然后播放和諧的音樂,教師范讀精彩段落。文配以圖,文配以樂,創(chuàng)造形象的藝術氛圍,誘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藝術鑒賞能力。

  三、說學法

  我們現(xiàn)在的語文教學在弘揚人格精神,增強學生的主動意識,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方面還有明顯的不足。學生不是作為自覺的學習者能動地走上主體位置,而是教師把他們當做主體。為了避免這種情況,我在課前預習時布置學生根據課文內容繪出自己心中的“冷雨”圖,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形象思維能力。在課堂上分小組討論誰的畫更符合文章的意境,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教師只做簡單的啟發(fā)和引導。以圖帶文激發(fā)興趣,以圖帶文加深理解,圖文結合使學生體會到借景抒情的特點。另外,熟讀文章,深挖教材蘊含的藝術美、思想性,是學生逐漸明白文章的感情是通過“冷雨”這一形象表現(xiàn)出來的,要充分發(fā)揮想象和聯(lián)想。

  四、說教學程序

  本課的教學過程如下:

  1、結合資料圖片介紹時代背景;

  2、播放音樂朗讀課文,創(chuàng)造形象的藝術氛圍,誘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3、學生熟讀文章,體會文中“冷雨”實寫和虛寫的語句,學生回答問題;

  4、學生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畫出心中的“冷雨”圖;

  5、分組討論誰的圖更符合文章的意境;

  6、小結文中所體現(xiàn)的意境,或概括文章的主旨,體會作者借景抒情的藝術特色;

  7、布置學生作業(yè),及時總結,預習下節(jié)《再別康橋》及時遷移本節(jié)課的文學鑒賞能力。

高一語文說課稿12

  一、說教材

  (一)課文分析:《游褒禪山記》是人教版高中語文第三冊第五單元的講讀課文。本單元的四篇課文都屬于唐宋散文。這個單元的教學目標是要理解課文所總結的歷史教訓以及所闡發(fā)的人生哲理,了解幾種常見的詞類活用現(xiàn)象,積累文言文知識。

  《游褒禪山記》是宋代政治家文學家王安石的名作。這篇游記,敘述他和幾位同伴游褒禪山的經過,并借此生發(fā)議論,說明要實現(xiàn)遠大理想,成就一番事業(yè),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質條件外,更需要有堅定的志向和頑強的毅力,并提出治學必須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態(tài)度。教學本課我安排了兩個課時,第一課時是講授記游山的部分,第二課時是講授發(fā)議論的部分,我的說課內容是針對第二課時來說的,這個課時的教學重點是掌握虛詞“者”、“其”的意義與用法,教學難點是領悟文章所闡發(fā)的人生哲理。

  (二)學情分析:《語文教學大綱》在語文教學目的闡述中有這樣的話:“要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熱愛中華優(yōu)秀文化的感情,培養(yǎng)高尚的審美情趣和一定的`審美能力……”,高二學生雖然掌握了一定的文言文閱讀能力,但由于人生閱歷的缺乏和知識結構的不完善,對文章所闡發(fā)的人生哲理的領會有一定的困難,因此,這節(jié)課我的教學設計是通過疏通文本,學習文中文言文知識,從而領會作者闡述的“深思慎取”的道理。

  (三)教學目標:根據教學大綱,分析本文特點,結合學生實際,我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學習文本中詞語的活用,了解文言虛詞“者”、“其”的意義與用法。

  2、能力目標——熟讀背誦課文,培養(yǎng)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3、情感目標——領會治學處事必須堅定意志,并且要“深思慎取”的道理。

  二、說教法

  《游褒禪山記》是一首晦澀難懂的文言文,作者所闡發(fā)的人生哲理也是很難把握的,根據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我主要采用了“反復誦讀法”、“串講翻譯法”和“問題探究法”的教學方法。

  反復誦讀:這是本課教學的主要方法,通過反復誦讀能熟悉并理解課文內容,積累文言知識。

  串講翻譯:通過文本的疏通,為學生理解課文掃清障礙。

  問題探究:展開教師、學生、作者和文本四者之間的對話,理清“志”、“力”、“物”之間的關系,從而理解作者所闡發(fā)的人生哲理。

  三、說學法

  我將結合作者因事見理、敘議結合等寫作手法進行教學。引導學生誦讀、齊讀、品味,力爭能通過這三方面使學生領會作者所闡發(fā)的“深思慎取”的道理并培養(yǎng)能力。

高一語文說課稿13

  一、說教材

  《登高》是高中語文必修3第二單元第五課《杜甫詩三首》的第三首。這個單元學習唐代詩歌。唐代是我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政治開明,經濟繁榮,文化上兼容并包,音樂繪畫書法等藝術都有了長足的發(fā)展,這些都從不同方面對詩歌創(chuàng)作產生了積極影響。同時,詩歌本身的發(fā)展也趨于成熟,體裁擴大,詩體完備,詩家輩出,風格多樣。唐詩體現(xiàn)了我國古典詩歌創(chuàng)作的成就,具有極大的社會認識意義和審美價值。

  《登高》是唐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杜甫的一首代表性律詩。古人評價它是“杜詩第一”、“古今七言律第一”,可見其重要位置。這首詩充分體現(xiàn)了杜甫律詩“沉郁頓挫”的風格,具有極高的鑒賞價值。學好此詩,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

  二、說教學目標

  新課程標準要求詩歌鑒賞要“理解作品的思想內涵,探索作品的豐富意蘊,領悟作品的藝術魅力”“豐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提高文學修養(yǎng)”。古詩如浩瀚之海,實現(xiàn)上述目標,讓學生自己在詩的海洋里乘風破浪,應是最理想的選擇。

  1、葉圣陶先生曾說“詩要反復地讀,詞要低回地誦”,引導學生在朗讀中分析,在分析中理解,在理解中感悟,在感悟中總結鑒賞方法是本課的著力點。掌握方法,分析得更準,理解得更透,讀得會更動情,感悟會更深刻,受益會更多。因此,我把學習詩歌鑒賞的一般方法,提高詩歌鑒賞能力作為本課的知識與能力目標。

  2、學生觀決定教育觀。讓學生成為課堂主體,尊重學生個性,注重學生個性發(fā)展,是新課改的精神之所在。師生平等對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因此我把教師主導下的多層對話作為本節(jié)課的過程與方法目標。

  3、教育的本質就是塑造人。讓學生從杜甫“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的那種愛國愛民情懷中汲取一點精神養(yǎng)料,是本節(jié)課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培養(yǎng)的關注點。

  綜上所述,本節(jié)課就是在師生平等對話中讓學生去感受詩之美,領悟詩之情,學習詩之法。學習詩歌鑒賞的一般方法是教學重點,汲取詩人的精神養(yǎng)料是教學難點。

  三、說教法、學法

  1、在整節(jié)課的教學中,我會多處靈活運用誦讀法!叭衷娖叻肿x”,抓住朗誦,也就是抓住詩歌教學的“牛鼻子”。“以聲達意”、“以聲移情”、“以聲傳情”可帶領學生較快地走近詩人,走進文本,感受詩情,觸摸到融于詩歌中的詩人的情懷。

  2、新課程要求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我在鑒賞詩歌意象,體會情景交融藝術手法時,會運用自主探究法。學生將分組討論,抓描寫意象的關鍵詞并體會其作用,從而突破教學重點。

  3、在體會詩歌的悲情美環(huán)節(jié),我會恰當運用提問點撥法,指導學生思考,突破教學難點。

  4、運用多媒體,展示圖片、影像資料、背景音樂,變抽象為直觀,變無聲為有聲,豐富教學內容。

  四、說教學程序

 。ㄒ唬┯脤β(lián)導入。

  民間疾苦筆底波瀾;

  世上瘡痍詩中圣哲。

  學生借助對對聯(lián)的賞析,回味杜甫窮年漂泊的一生,體會杜甫作為一個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的讀書人,忠君念闕,心系蒼生的偉大情懷。

 。ㄟ@一設計理念源于孟子所云:“誦其文,讀其詩,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敝苏撌朗氰b賞詩歌的第一步)

 。ǘ┭凶x課文

  1、初讀,朗讀吟誦,感知韻律美。

  要求學生讀準字音,讀懂句意,體會律詩的節(jié)奏、押韻的順暢之美。

  2、再讀,披詞入情,感受感情美。

  讓學生用一個字概括這首詩的情感內容。(此教學設計是從新課標要求的文學作品應先整體感知,培養(yǎng)學生歸納推理的邏輯思維能力出發(fā)進行的設計。)

  其答案是一個“悲”字,由此輻射出兩個問題:詩人因何而“悲”?如何寫“悲”?(此問題設計順勢而出,目的在于培養(yǎng)學生探究問題的能力。)

  3、三讀,展開想象,感悟意境美。

  詩的意境由多個意象構成。意象是詩人情感的載體,是詩歌的靈魂。引導學生張開聯(lián)想和想象的翅膀去感受、去體驗意象,是詩歌鑒賞的關鍵。王國維說:“一切景語皆情語”,讓學生分組討論分析首聯(lián)、頷聯(lián)共寫了幾種意象?(急風、天高、哀猿、飛鳥、落木、長江)分別用什么詞描寫?是如何達到情景交融的效果?

 。ㄟ@一問題的設置,是讓學生通過體會多個意象所構成的意境,深刻地感受到詩中所彌漫的悲情,從而對情景交融這一手法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這就初步突破了教學重點。)

  4、四讀,品評詞句,領悟悲情美。

  詩中有景有情,學生在入境之后,引導學生抓住頸聯(lián)、尾聯(lián)的關鍵詞如“悲”“客”“病”“苦恨”“酒杯”等來領悟詩人悲壯而不傷感,愁苦而不消沉的情懷,突破教學難點。

  5、五讀,感悟朗讀,品悟音樂美。

  在深刻理解基礎上的誦讀是涵詠陶冶情操的途徑。我將其分三步完成:先自由誦讀,用心感悟,借聲傳情;再配樂朗誦,在悲涼的背景音樂中個別誦讀,互相點評,互相欣賞;最后,播放名家范讀讀,在傾聽中將詩情融入心田,完成背誦。

 。ㄔO計意圖:古語道:“腹有詩書語自華”,背誦一定數量的優(yōu)秀作品對學生語文能力的提高是大有裨益的。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設置,就提高了學生背誦的積極性,實現(xiàn)當堂任務當堂完成。)

 。ㄈw納賞詩之法。

  引導學生對本節(jié)課運用的誦讀讀法、意象分析法、知人論世法等詩歌鑒賞的方法做一歸納總結,完成由感性到理性的升華。

 。ㄋ模┱n堂練習、拓展延伸

  一堂成功的語文課,應是“授之以漁”,并讓學生及時有效地學以致用,因此我設置一道課堂練習題,用多媒體展示《旅夜書懷》:

  1、分析首聯(lián)“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中“細草”和“孤舟”兩個意象的作用。

  2、怎樣理解“月涌大江流”的內容和意境?

 。ㄨb賞程序相類似,旨在讓學生學以致用,不再贅言。)

  五、說板書設計與課外練習

  1、(在教學過程中,我將形成以下的板書,這個板書可以幫助學生更完整的理解課文。)

  2、“教是為了不需要教”,一個務實的語文老師應該把學習的金鑰匙交給學生,讓學生通過課外大量的歷練達到“不需要教”的目的。這節(jié)課,我布置了課外作業(yè):

  任選一角度,對《登高》進行賞析,寫出自己的獨到見解。200字左右,完成在周記本上。

高一語文說課稿14

  一、開場白:

  各位領導,各位評委,各位老師,大家晚上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長亭送別》。

  二、說教材:

  《長亭送別》選自新編語文教材第四冊第五單元,本單元學習中國古代戲曲,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鑒賞我國古代戲曲的初步鑒賞能力。

  課文節(jié)選部分曲詞優(yōu)美,文采飛揚,高中語文大綱指出:“要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熱愛中華優(yōu)秀文化的感情”據以上內容和所教學生特點,將學習目標確立為:

  1、識記有關文學常識,了解故事情節(jié)。

  2、鑒賞曲詞的美

  3、欣賞鶯鶯的人物形象。

  重點和難點解析:本文節(jié)選自我國古典名著《西廂記》,是我國古典戲劇中的經典之作,它的作者王實甫是我國古代杰出的語言藝術大師,他吸收了唐詩宋詞精美的語言藝術,融化百家,創(chuàng)造了文才斑斕的元曲語匯.吸收借鑒這些,不僅有利于學生的寫作,而且對加厚他們的傳統(tǒng)文化底蘊具有重要作用. 同時,我們的學生的鑒賞能力又非常有限,有可能“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此,我把曲詞鑒賞做為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主要用比較分析法來突破。

  三、說教法:

  適當的教學方法盡可能多地為學生創(chuàng)造動口、動腦、動手的機會,讓他們更多地參與教學,根據該課的教學目標、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年齡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進行教學

  1、遷移教學法

  它最大的特點是激發(fā)學生興趣,增強信心,在本節(jié)課中主要體現(xiàn)為運用學過的古代戲劇知識,通讀課文,了解故事情節(jié)。

  2、比較分析法

  它能增強學生觀察、分析、交流的主體意識,使全班學生積極參與到主動的學習活動中去。在本節(jié)課課中主要體現(xiàn)為讓學生將書上內容與老師習進行以及動畫類比,突破重點和難點。

  3、啟發(fā)--發(fā)現(xiàn)探究法

  在本節(jié)課中主要體現(xiàn)為通過分析比較得出新的知識,應用到自己的習作中。

  四、說學法

  新教學大綱明確指出:要重視師生的語言交際和心靈溝通。重視學生思維方法的學習。據此,我確定了以下學法:

  1、動口動腦動手,討論分析法。

  2、鑒賞誦讀法。

  五、說教學程序:

  語文教學要密切聯(lián)系社會生活,注意開發(fā)現(xiàn)實生活中的語文教學資源,在生活中學語文、用語文,同時,人們認識事物的規(guī)律總是由一般到特殊,所以,要對劇中人物形象有更深的認識,就要對全篇的情節(jié)有細致的了解。因此,在進行新課之前,我讓學生做了如下準備和預習:觀看影片<<西廂記>>,,運用上節(jié)課的有關戲劇知識,參看提示、注釋,通讀全文,初步了解課文內容,完成學習目標1。

  1、為了檢測預習的落實情況,我設計了三道預習檢測題、檢測預習。

  2、導入新課,激發(fā)興趣,好的導入,能營造適宜的課堂氛圍,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對學習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為此我用動畫《送別》給學生以全方位的視聽沖擊和強烈的心靈震撼,迅速吸引學生的審美注意,不由自主地進入課文情境。

  3、鑒賞曲詞:

  教師下水,學生往往會產生濃厚的.興趣,為此,為突破重點難點,根據教學內容,我先下水改寫了文中的兩首曲詞,在課堂上讓學生通過比較,加上教師的啟發(fā),貫徹大綱培養(yǎng)發(fā)現(xiàn)、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的教育理論,自己動手品味出戲曲的色香、味,完成教學目標1。主要有以下幾個程序:

 。1)出示自己改寫的兩支曲:

  第一支是結尾兩曲中的[一煞]“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煙暮靄遮蔽。夕陽古道無人語,禾黍秋風聽馬嘶。我為甚么懶上車兒內,來時甚急,去后何遲!蔽腋膶懭缦拢

  第二支是開頭三曲中直抒屬胸臆的[叨叨令],改寫如下:

  通過比較學生會得出這樣一個結論:第一首有情有景形成一種藝術氛圍,第二首直接抒情感覺就不如第一首好。

 。2)帶著這個知識,再讓他們自由朗讀曲詞,在讀的時候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A、課文具體寫了哪些時間和地點的景物。

  B、運用了那些修辭手法。

  C、課文中的哪段曲詞與以前學過詩詞的相似?

  通過提示學生自然得出了曲詞的美在于意象的選用、情與景的交融、多種修辭手法的運用等幾個方面。

 。3)再問:第一支曲《端正好》“碧云天,黃花地”你會想象出那些畫面?再次觀看動畫《送別》結合畫面,通過類比學生會得出好的語言不僅形象,更能使人產生詩意的聯(lián)想的結論。

  4、分析人物形象:

  借助教材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人文主義教育是語文教育的重點,在這一課中崔的比山高,比海深,比無邊的芳草更加無

  邊無際的深情,感染了一個時代,一個民族,一條更加久遠的歷史長河,鶯鶯的形象是一個很好的教育素材,因此,分析鶯鶯的形象也是教學一個重要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在這里,我一方面借助優(yōu)美的畫面給學生形象的展示,便于引發(fā)他們的聯(lián)想,另一方面以優(yōu)美的詩句啟發(fā)學生的思考,讓他們動口動腦使他們積極的參與到教學活動來。

 。1)根據畫面復述故事情節(jié)。

  (2)問:古人云“黯然消魂者,惟別而已”,“多情自古傷離別”在別離面前鶯鶯有哪些表現(xiàn),刻畫了她怎樣的性格?(討論發(fā)言)

  5、學生學到知識后,通過當堂訓練,知識鞏固的才牢,于是,我設計了以下幾道習題讓學生趁熱打鐵,鞏固知識。

  6、布置作業(yè):

  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發(fā)展健康個性,形成健全人格是我們的教育目標,在布置作業(yè)時,給學生布置一道開放性的作業(yè):根據自己的個性特點選取自己喜歡的一首曲詞進行改寫。

  結語:讀《西廂記》的時候總是不明白為什么郭沫若先生總是一味地稱贊莎士比亞的戲劇,總是為歌德的《浮士德》而傾倒,相信我們認真讀過王實甫之后,我們會知道,我們也有我們自己優(yōu)秀的戲劇。遵循潔、美觀的原則我設計了以下板書: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高一語文說課稿15

  一、聯(lián)系學生說教材

  《聲聲慢》編排在必修四第二單元。在人教版高中語文五個必修模塊中,這是唯一一個宋詞單元。編者選取了柳永、蘇軾、辛棄疾、李清照四位詞人的作品。他們是宋詞發(fā)展史上的代表人物。四位詞人的作品,題材、風格不同,帶給后世讀者的審美感受也各不相同。柳永詞走婉約套路,蘇、辛則是豪放詞風的代表,李詞細膩、含蓄。四者基本完整地體現(xiàn)了宋詞的藝術價值,也大體反映了宋詞的發(fā)展脈絡。

  初中階段,學生已經接觸過部分唐宋詞,高中語文必修一第一單元專項教學詩歌,教師已經比較系統(tǒng)地講授了形象與意象的概念、特點,并初步培養(yǎng)了學生分析詩歌意象、品味詩歌意境與情感的能力。但高中階段的學習,不能只局限于某一篇作品、某一位作家,而要把他們放在整個宋詞的發(fā)展脈絡中觀照、比較他們的地位和作用,這樣才能引導學生更好地鑒賞作品地思想和藝術價值。

  二、根據教學理念確定教學目標與教學重難點。

  新課程標準要求學生:學習詩詞要“具有積極的鑒賞態(tài)度,注重審美體驗,陶冶性情,涵養(yǎng)性靈。能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領悟作品的豐富內涵,體會其藝術表現(xiàn)力,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和思考,了解人類豐富的社會生活和情感世界”。以課程標準的相關表述和教學內容及學情分析為依據,確定本課三維教學目標如下:

  知識與技能:通過反復誦讀,感知內容,解讀意象,品味意境,賞析情感。

  過程與方法:與《醉花陰》前后聯(lián)系,了解李清照南渡之后創(chuàng)作風格的變化。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學習這首詞情景交融的寫法與表達效果。

  教學重點:通過與《醉花陰》的比較閱讀,引導學生感受“閑愁”與“丟家棄國之愁”的區(qū)別。

  教學難點:通過合作探究,挖掘詞中意象的豐富而又復雜的內涵。

  三、根據以上分析確定教學時數為1課時

  四、教學方法和手段

  課前學生搜集有關宋詞的資料必不可少。另外,宋詞由于年代久遠,文字的障礙很大,然而,過分糾纏于文字的疏通會破壞宋詞的“氣”,喪失宋詞的“神”,所以在學習時,應舍去條分縷析的理論評價,指導學生結合注釋疏通文字,然后引領他們經由文字再現(xiàn)形象,經由形象領略情感,感受其中濃濃的'情。誦讀的環(huán)節(jié)是重要的,配以二胡獨奏《長相思》,營造意境,學生沉浸在音樂營造的意境中反復吟詠,讀出節(jié)奏,讀出音調,讀出感情,細細體味,讓或優(yōu)或喜的情愫縈繞心間,我們就觸到了作者的靈魂。同時注意讓學生質疑探究——布置預習作業(yè),要求學生圈點批注,列出疑難問題。課堂上,鼓勵學生互相質疑,互相解疑,達到掌握詞作思想內容和情感基調的目標。

  質疑探究后,出示本課教學所要解決的重點和難點問題,即如何解讀“淡酒”、“雁”、“黃花”、“梧桐”等意象的問題,發(fā)動學生討論,各抒己見,逐步形成對重點意象的一致認識。

  教師要相機點撥——上述三種方法,還不足以幫助學生把握藝術特點。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相結合的特點,疊字的巧妙運用,這些內容的學習應在教師的點撥下,學生分組討論來完成,效果會很好。

  五、教學程序及內容設計

  (一)新課導入

  因為《醉花陰》在前,以別的方式導入本課都比較多余。直接以南渡為切入點,講述李清照生活境遇的變化。引導學生思考,時代的變遷和個人的遭遇將對她的創(chuàng)作造成什么樣的影響。

  (二)傾情誦讀,整體感知。

  引導:李清照的一生是充滿悲劇色彩的一生。他以詞代聲,向世人訴說她的悲懷愁情,現(xiàn)在就讓我們一起聆聽她的傾訴。

  活動1:聆聽配樂朗讀錄音,初步感知詩詞內容,感受作者情感。

  引導:你聽懂了作者的傾訴嗎?她在向我們傾訴什么?

  活動2:學生交流聽讀體會。

  活動3:學生自由誦讀詩詞,整體感知詞意。

  誦讀要求:連讀兩遍,第一遍要讀通讀順,注意讀出感情;第二遍要結合課下注釋邊讀邊理解詞的意思,并將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記號,讀后大家共同解決。

  活動4:抽查學生誦讀情況,教師給予點評和指導。

  活動5:學生就詩詞內容質疑,師生互動解疑。

  (三)感悟詞意,把握情感。

  1、這首詞直接抒情的句子有哪些?間接抒情的句子有哪些?

  直接抒情句:“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雁過也,正傷心”。其余為間接抒情。

  2、聯(lián)系作者生平遭遇,思考:《醉花陰》與《聲聲慢》兩首詞中“愁”的含義是否相同?你能從哪些詩句中感受到作者的這種愁緒?

  活動:學生分小組討論,交流感悟,然后在全班交流。

  教師提示與點撥:學生可選兩首詞中的任何一首談自己的感悟。既可從整體談,也可選自己喜歡的某一個句子談,教師給予適當的評價與指導。

  最后,教師點評并板書。

  愁 《醉花陰》——離別相思——苦!

  《聲聲慢》——國破家亡夫喪——痛!

  六、課堂小結:

  《醉花陰》是李清照前期作品,主要抒發(fā)自己對丈夫的思念之愁,但那只是離別之愁、暫時之愁、個人之愁;而從《聲聲慢》中我們看到的李清照的愁,不再是從前詞人所常寫的所謂“閑愁”,這個愁是由鄉(xiāng)關之思、身世之苦、失去親人的悲哀和理性破滅后的失望所交織而成的,是死別之愁、永恒之愁,因此,這愁字表現(xiàn)得更加凄厲沉痛。

  最后,師生配樂同誦,二胡獨奏《長相思》

  七、延伸拓展:

  結合柳永詞和李清照詞,談談自己對婉約派詞的感受。

  參考:婉約派詞的特點主要是:內容側重兒女風情,詞調蘊藉,委婉含蓄,結構深細縝密,重視音律和諧婉約,語言圓潤,清新綺麗,具有一種柔婉之美。

  八、作業(yè):

  必做題:查閱資料,摘錄帶有“梧桐雨”“黃花”“孤雁”等典型意象的詩句,至少十句,寫到讀書筆記上,并與同學分享;

  選做題:將蘇軾或辛棄疾的詞與李清照的詞比較,體會豪放派和婉約派詞風的不同。

【高一語文說課稿】相關文章:

高一語文的說課稿10-14

高一語文說課稿13篇01-15

高一年級語文說課稿12-10

高一物理說課稿01-13

高一語文第一冊《致橡樹》說課稿03-04

語文蠟燭說課稿09-08

語文《觀潮》說課稿01-06

語文《貓》說課稿01-05

《荷花》說課稿語文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