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我們要在課堂教學中快速成長,寫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那么優(yōu)秀的教學反思是什么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1
今天一共用了兩課時。15個生字都是隨文識字。首先由小蝌蚪的特點導入,隨文認識“腦”及月字旁的字。隨后根據(jù)屏幕提示畫出小蝌蚪長大以后的特點。
。ㄖ本,共三處)隨文認識三個動詞“披”“露”“鼓”。畫出小蝌蚪的特點。(直線)小蝌蚪與青蛙長得不像由此揭示課題。其次,自讀課文,畫出小蝌蚪找媽媽的.過程中發(fā)生了哪些變化(曲線),朗讀。著重“游哇游”。
再次,小蝌蚪找媽媽時向哪幾位大人打聽了消息(鯉魚阿姨烏龜)隨文“迎”“阿”“姨”“寬”“頂”“龜”。分角色朗讀。最后,復述小蝌蚪變青蛙的過程。
缺:
、賾撓日覌寢專侔l(fā)現(xiàn)自己的身子發(fā)生了變化。
②復述時,青蛙的特點沒有說清楚,只是能說則說。
、劭梢赃m當提一提擬人手法。
補:回去整理教案的時候發(fā)現(xiàn),還是先講變化再講找媽媽比較好。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2
聾校語文教學最重要的任務就是讓學生理解語言、掌握語言,運用正確的語言進行表達,而語言教學最重要、最艱巨的任務,就是幫助聾生建立語言信息和視覺形象的相互感應關系,它們之間具有彼此觸發(fā)的能力。我們都知道,人的認知活動是從感性開始的。因此,直觀教學對于聾生的認知顯得尤其重要。采用直觀教學法,能使聾生充分運用視覺器官,觀察事物形象媒體,使聾生獲得的概念鮮明、完整、充分而真實,具體而明確。此外,直觀教學法也能喚起聾生學習語言的主動性。在聾校語文教學中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則是較好的直觀教學手段。
新課程理念強調(diào)把課堂還給學生,倡導“以人為本”的教育方式。其教學的本質(zhì)就是教與學的交往、互動,師生雙方交流、相互溝通、想互啟發(fā)、相互補充,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過程。在這節(jié)課中,我能與學生真誠地開展交流,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凸顯小蝌蚪找媽媽生動的動態(tài)畫面,幫學生建立了語言信息和視覺形象相互感應的關系。接著引導學生圍繞課文“找”與“變”的兩條線索,讓學生主動觀察這兩個交錯進行的過程,然后主動思考小蝌蚪身體變化的過程,最后主動進行有序地、完整地表達。通過多媒體課件演示小蝌蚪在長成青蛙過程中,身體上發(fā)生的`變化,使學生真切地理解了“先、又、接著、最后”這幾個詞的先后關系,同時也學會了使用這幾個詞語。這樣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為聾生能說一句或一段完整的話,為提高聾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是大有作用的。應該說多媒體技術在聾校語文課堂教學中,不僅能保持課文情節(jié)的完整性、保持語言文字表達的完整性,更能捕捉住學生的好奇心,吸引學生主動觀察、主動學習課文內(nèi)容。這對聾生理解語句意思很有效,對訓練聾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也十分有效。
在聾校語文課堂教學中,我們該為多媒體技術帶來的便捷而歡呼,更該為多媒體技術給語文課堂教學帶來的精彩而喝彩!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3
教學實錄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課題。
師:昨天,老師撿到了一張尋人啟事,你們想看看嗎?
生:想。
師(出示尋人啟示)讀:我是小蝌蚪,當我看到別的小動物們歡快地和自己的媽媽一起玩耍時,我多羨慕呀!可我不知道我的媽媽是誰?它在哪?聽說二七班的小朋友是最聰明的,請你們幫我找找媽媽吧!
師:你們愿意幫這個忙嗎?
生:愿意。
師: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第五課《小蝌蚪找媽媽》。(板書:小蝌蚪找媽媽)
師:讓我們幫小蝌蚪一起去找媽媽吧。
二、播放課件,引入課文。
師:(播放課件,顯示課文內(nèi)容)。
師:這是誰呀?(貼小蝌蚪圖片)
生:小蝌蚪。
師:誰能用自己的話說說小蝌蚪是什么樣子的?
生:小蝌蚪大大的腦袋,黑黑的,長著長尾巴。
師:課文里是怎么描寫的呢?
生:小蝌蚪是大腦袋,黑灰色的身子,甩著長長的尾巴。
師:小蝌蚪現(xiàn)在在做什么呀?
生:快活地游來游去。
師:快活是什么意思?
生:自由自在,無憂無慮。
師:對!小蝌蚪在池塘里快活地游來游去,我們也來快活地讀讀書,請齊讀第一段。
生:(讀)
師:小蝌蚪游啊游,過了幾天怎么了?
生:長出了兩條后腿。
師:(師貼長后腿的畫于黑板上)請大家注意看圖觀察(電腦出示課件),這天,小蝌蚪碰見了誰,又發(fā)生了什么事呢?
生:小蝌蚪碰見了鯉魚媽媽,它在向鯉魚媽媽打聽自己的媽媽呢。
師:老師有個問題,為什么小蝌蚪會去向鯉魚媽媽打聽他們的媽媽呢?請同學們仔細觀察。
生:我知道了!小蝌蚪看到鯉魚媽媽在教小鯉魚捕食,他們也想自己的媽媽了,所以去向鯉魚媽媽打聽了!
師:你說得真好!哪個小朋友能說一句話,后面用上疑問號,把小蝌蚪想媽媽的心情表達出來?
生:(例句:誰是我的媽媽呢?
我的媽媽是什么樣兒的呢?
我們的媽媽在哪兒呢?)
師:小蝌蚪太想念自己的媽媽了,于是鯉魚媽媽決定幫助它們找媽媽,它是怎樣回答的呢?課文又是怎樣寫的呢?我們就是這群小蝌蚪,再來讀讀他們的話。
生:(讀蝌蚪的話)
師:(出示鯉魚)老師現(xiàn)在來當鯉魚媽媽,誰來當小蝌蚪,向我打聽?
生:我!我!(搶著答)
師:不急,一個一個來!
生:(一次又一次地練習)
師:交換一下,你們念鯉魚媽媽,我念小蝌蚪。
(師生對讀,邊讀邊做動作)
師:誰愿意上來表演這一段!注意,要把所有的動作都表演進去!
生:(表演)
師:來,評價一下,他們演得怎么樣?動作都到位了嗎?
生:迎還沒有做出來。
師:怎么樣是迎?看看圖,圖上是怎么畫的?誰來試試?
生:面對面的走到一起,就是迎!
師:再請幾個小朋友來演一演。(生演)
師:他們這回表演得怎么樣?
生:很好!
師:來,我們一起來把這一段讀一遍。
生:(齊讀)
師:從鯉魚媽媽的回答中,我們可以知道蝌蚪媽媽的特點是什么?
生:四條腿,寬嘴巴。
師:(電腦出示第二幅圖)小蝌蚪聽了鯉魚媽媽的'話,繼續(xù)游啊游,過了幾天,小蝌蚪又發(fā)生了什么變化?
生:又長出了兩條前腿。
師:為什么說是又長出兩條前腿。
生:它已經(jīng)長出兩條后腿,后來長出兩條前腿,所以稱為又長出兩條腿。
師:(師貼長前腿的畫于黑板上):你真會學習。我們一起來看圖,(電腦出示第三幅圖)老師再請你們自己學習下面的課文,思考一下這回它們向誰打聽媽媽,怎么打聽的。讀懂課文再請你自己表演表演,注意,一定要仔細地念。
生:(學習)
。
師:我看,有好多小朋友已經(jīng)在表演了,老師念,你們表演,邊讀邊演,行嗎?
(生演)
師:為什么課文用了追上去這樣一個詞?
生:從圖上看,小蝌蚪和烏龜?shù)挠蝿臃较蛳嗤,表現(xiàn)出小蝌蚪知道媽媽的特征和所處的位置后急于找到媽媽的心情。
師:讓我們帶著急于找到媽媽的心情再來讀讀這一段。
師:從烏龜?shù)幕卮鹬校覀冇挚梢灾莉蝌綃寢尩氖裁刺攸c?
生:長著大眼睛,披著綠衣裳。
三、總結(jié)課文,深入引導。
師:鯉魚媽媽說,蝌蚪媽媽是四條腿,寬嘴巴,而烏龜媽媽卻說,蝌蚪媽媽是長著大眼睛,披著綠衣服,捉蟲還頂呱呱呢?到底蝌蚪媽媽長得什么樣啊,請你們討論一下,看看鯉魚媽媽和烏龜誰說的對?
生:都對!把它們倆的話合起來就更好了。
師:那你來說說,蝌蚪媽媽是什么樣兒的?
生:四條腿,寬嘴巴,長著大眼睛,披著綠衣服,捉起蟲來頂呱呱。
師:其實,蝌蚪媽媽就是誰啊?
生:青蛙。
師:小蝌蚪象我們同學一樣聰明,認定了青蛙就是自己的媽媽,小蝌蚪在找媽媽的過程中又會發(fā)生什么變化呢?請同學們看圖(出示課件),仔細觀察,看看小蝌蚪找到媽媽沒有?
師:小蝌蚪又會發(fā)生什么變化呢,誰能來說一說?
生:小蝌蚪尾巴變短了。
師:貼出小蝌蚪尾巴變短的圖片
師:小蝌蚪歷盡千辛萬苦終于找到了自己的媽媽,該多高興!你們想,小蝌蚪會對青蛙媽媽說些什么?誰能說一句話,后面用感嘆號,把小蝌蚪找到媽媽的喜悅心情表達出來?
生:(例句:媽媽,我們好不容易找到你。
媽媽,原來你在這兒啊!
媽媽,我們終于找到你了。
師:小蝌蚪和媽媽見面了,大家都非常高興,它們的話該怎么讀呢?請一個小朋友讀小蝌蚪的話,一個朋友讀媽媽的話。
生:分角色朗讀。
師:青蛙的樣子,我們在幫助小蝌蚪找媽媽的過程中已經(jīng)知道了,那課文上又是怎么描寫的呢?
生:荷葉上蹲著一只大青蛙,披著碧綠的衣裳露著雪白的肚皮,鼓著一雙大眼睛。
師:(師貼出青蛙的圖片)你們對青蛙有哪些了解呢?
生:一只青蛙一年能捉一萬五千多條害蟲,是莊稼的好朋友,我們小朋友要好好保護青蛙。
生:青蛙的叫聲很好聽,它還會寫詩:呱呱,呱呱,呱呱呱,
師:你的想象力可真豐富。
生:青蛙走路是蹦蹦跳跳的,它還是游泳能手。
師:你觀察的真仔細。
生:老師,我知道蛙泳就是青蛙發(fā)明的。
師(微笑地):是嗎?
另一生:不對,是我們學習青蛙游泳時的動作來游泳。
師:也可以說人模仿青蛙的動作,F(xiàn)在小蝌蚪已經(jīng)長成了青蛙,它們會做些什么呢?
生:它們和媽媽一起捉害蟲。
生:(齊讀課文最后一節(jié))
四、朗讀全文。
五、簡要復述,拓展思維。
師:在找媽媽的過程中里,小蝌蚪是怎么長成青蛙的呢?誰能簡單地說說?
師:老師這里有一道題,認真聽講的同學才會做。
師:(出示課件)小蝌蚪先長出兩條(后腿),過了幾天,長出兩條(前腿),再過幾天,(尾巴)變短了,漸漸地,(尾巴)已經(jīng)不見了,小蝌蚪長成了(青蛙)。
生:說并填空。
師:大千世界,充滿著無數(shù)的奧秘,希望同學們能積極探索鉆研,像幫助小蝌蚪那樣解決更多的難題
板書
小蝌蚪找媽媽
兩條后腿
碧綠的
兩條前腿
雪白的
尾巴變短
尾巴不見了。
課后總結(jié)反思
《小蝌蚪找媽媽》是一篇傳統(tǒng)課文,因其內(nèi)容生動、有趣而深受低年級學生的喜愛。在課堂中我力求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改變學生上課被動和機械訓練的弊端。反思本節(jié)課的教學,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尋人啟事導入,激發(fā)學生興趣
興趣是一個人對某件事所表現(xiàn)出來的喜愛的情緒。課堂中,學生對課文的興趣有無,直接影響著課的質(zhì)量。上課伊始,老師神秘地告訴學生,剛才在校門口看到了一張尋人啟事,想看看嗎?在同學們詫異聲中,教師用幻燈打出《尋人啟事》:
大家好!
我是小蝌蚪,當我看到別的小動物們歡快地和自己的媽媽一起玩耍時,我多羨慕呀!可我不知道我的媽媽在哪里?聽說二(7)班的小朋友是最聰明的,請你們幫我找找媽媽吧!
同學們恍然大悟,不一會兒小臉上個個綻出燦爛的笑容,原來是可愛的小蝌蚪找他們幫忙來了。這時,教師不失時機地問:你們愿意幫這個忙嗎?孩子們一邊齊聲響亮地喊愿意,一邊迫不及待地打開課本讀課文。沒有大費周折的導入語,也沒有頗費時間的練習題,學生就這么自然而然地進入了課文,進入了角色。
二、讀、說、貼、討論學文,豐富語言的積累
1.讀分層朗讀,讀出感情
(1)初讀。教師有趣導入課文以后,隨即拋出問題。a.課件播放全文,學生思考小蝌蚪找媽媽的過程。b.小蝌蚪的媽媽是誰,從文中找出它媽媽的特征。學生在讀中了解內(nèi)容梗概,獲得整體感知。帶著問題讀,使讀不再是漫無目的,提高了讀的質(zhì)量。
(2)精讀。在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內(nèi)容的基礎。教師精心導學,引導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同時注重對學生進行多種能力的培養(yǎng)。課文第二、第三兩小節(jié),是小蝌蚪找媽媽的過程,是全文的重點,處理如下:
a.讀這兩小節(jié),回答小蝌蚪先碰到了(),又碰到了()。
b.比較句子。(小蝌蚪看見鯉魚媽媽在教小鯉魚捉食,就迎上去。小蝌蚪一看見烏龜在水里游,就追上去。
c.朗讀指導。重點指導小蝌蚪與鯉魚、烏龜之間的對話。d.分角色朗讀并表演。
2.說以讀促說,說中理解
。1)說順序。要求學生用上先、再、接著、最后,說小蝌蚪的生長過程。通過學生的說來完成填空題。
。2)說內(nèi)容。在學生知道青蛙的樣子以后,要求他們在尋人啟事中加入青蛙的特征。把學到的內(nèi)容及時與實際應用相結(jié)合。
3.貼據(jù)文貼畫,貼中取樂
教師準備好五幅畫,分別為小蝌蚪、長了兩條前腿的蝌蚪、長了前腿和后腿的蝌蚪、尾巴變短的青蛙、小青蛙。通過學生看圖引導學生說出小蝌蚪的變化過程,教師相機貼出對應的圖片。這樣學生掌握小蝌蚪變成青蛙的過程時就輕松自如,毫不吃力。
4.討論形式多樣,深入引導
新基礎教育理論認為:任何學校教育活動都會對人的身心產(chǎn)生多方面或積極,或消極的影響。所以,每一項學校教育活動都應顧及學生多方面的發(fā)展。課堂教學尤需如此。鯉魚媽媽說蝌蚪媽媽四條腿,寬嘴巴,烏龜卻說蝌蚪媽媽長著大眼睛,披著綠衣裳,到底蝌蚪媽媽長什么樣呢?他們倆誰說的對呢?問題一拋出,立即引起了學生極大的興趣,他們積極討論,充分調(diào)動了學生的主動性,變被動為主動。在討論的基礎上,教師再引導學生說出蝌蚪媽媽的樣子,并加以引申。通過學生課前資料的尋找以及課上資料的交流,學生知道青蛙是莊稼的好朋友并且開動腦筋說出了許多保護的措施。增強了學生保護有益動物的意識,促進學生健康成長,體現(xiàn)出育人的本質(zhì)和實現(xiàn)育人的功能。
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本節(jié)課也有許多遺憾。比如:學生讀懂了課文,但對學生理解課文的方法總結(jié)的不及時、不明確。在今后的教學中,我還將堅持把讀
內(nèi)容概括:這篇介紹了關于《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實錄二附反思,小蝌蚪找媽媽,希望對你有幫助!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4
農(nóng)村小朋友對小蝌蚪長成什么樣,青蛙長成什么樣,小蝌蚪長大變成什么,這些知識對于他們來說是輕而易舉的。在課前我調(diào)查了一下90%的同學都玩過小蝌蚪,有的甚至還養(yǎng)過小蝌蚪,但針對小蝌蚪是怎樣變成小青蛙的并非說得清楚。因而我在備課時,以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口語交際能力和朗讀能力為重點,按照從觀察——說話——朗讀——表演的過程來了解小蝌蚪的生長過程。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學一開始,我利用課件“和小蝌蚪交朋友”復習生字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創(chuàng)設了一個能把學生領入意境的學習情境,利用兒童的好奇、好勝心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氣氛頓時活躍起來,使學生與老師之間更親近。
“胸有成竹,有條不紊”。這是一篇科學童話故事,圖文并茂,形象生動。每幅彩圖都配有一段相關的文字,既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引起他們的注意力,又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思維能力。但要低年級兒童用自己的'話來完整表達每幅圖的意思,是有點難度,這就要求教師認真細致地指導學生,使學生心中有“譜”。在教學中,我用分段教學法指導學生認真觀察畫面,用自己的話說說畫面內(nèi)容,只要學生說的話與畫面有一點聯(lián)系就作出中肯的評價,重點指導學生觀察每幅圖的小蝌蚪有什么變化及鯉魚媽媽、小烏龜、青蛙媽媽的表情后再叫學生用自己的話說一說畫面內(nèi)容。一節(jié)課下來,收獲還真不小。這樣先指導觀察后說話,學生就會心中有數(shù),不至于東拉西拉,言之無序,自然而然就使學生邊練邊說,提高了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
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學生、文本之間要形成對話和交流的關系,朗讀起到了橋梁的作用。俗話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道出了讀的重要性。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理解、體會、揣摩。我在教學中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讀書,親自參與理解語言文字的實踐活動。根據(jù)一年級學生活潑好動、表現(xiàn)欲強的特點,我在本課教學中采用自由讀、齊讀、分角色讀這三種朗讀方法,讓學生從讀中理解“迎”“追”等詞語的意思,讓學生聯(lián)系實際生活去朗讀,讀后同學評價再加上老師的指導,反復練讀。從讀中悟出詞意、句意,學生才能淋漓盡致地進行角色表演,使學生在自主、合作、輕松的氛圍內(nèi)培養(yǎng)了朗讀能力,也加深了對課文的印象和理解。從本課的教學實驗看,針對不同類型的文章選擇恰當?shù)睦首x訓練,既能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又能提高學生的說話能力和理解文本的能力。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5
《小蝌蚪找媽媽》是人教版語文下冊第34課,它是一篇脫離拼音的看圖學文。課文以小蝌蚪找媽媽為線索介紹了青蛙的生長過程。課文配有六幅圖,分別與六個自然段的內(nèi)容相對應。在課堂中我通過圖文結(jié)合,學習課文,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反思本節(jié)課的教學,在以下幾個方面值得體會:
一、注重寫作方法的滲透,潛移默化
單從文本表面看,內(nèi)容十分淺顯,學生很容易就能理解。但我們能否借助文本,給孩子更多的東西呢?在這節(jié)課上,我在幾個地方滲透了“對學生寫作能力的培養(yǎng)”。
1.在學習課文第一自然段時,抓住蝌蚪的外形描寫,出示:________里有________小蝌蚪,大________,________的身子,________長長的尾巴,________地游來游去。引導學生在寫動物外貌的時候不能面面俱到,要抓住能表現(xiàn)他特有的特點來寫。這段內(nèi)容在抓住特點來描寫外貌之外,要讓學生學會運用疊詞對外貌修飾。先讓學生有簡單到復雜進行述說,這樣既積累了表達能力和語感,也加深了對課文文字的理解。
2.在講小蝌蚪和烏龜?shù)哪且欢螌υ挄r,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為什么小蝌蚪把烏龜當成它們的媽媽呢?(因為烏龜也有個大嘴巴)進一步引導學生明白:之所以小蝌蚪認錯,是因為鯉魚媽媽沒有把青蛙的全部特征描寫清楚,才造成這樣的誤會。以后我們在描寫人物外貌的時候一定要描寫全面和具體,把特征說全。另外,小蝌蚪也不對,不能根據(jù)身體的部分的特征就去判斷,也就是說看事物要全面,做深入了解。
3.在講第四自然段時,讓學生發(fā)現(xiàn)描寫青蛙的外表和蝌蚪的外表的不同和相同之處,從而引導學生明白以后在描寫人物外貌的時候,一定要抓住特點描寫完整和具體。
二、表演讀激趣,為學生搭建展示的舞臺。
“表演”這種形式很適合我們低年級的課堂教學,語文課堂上的.表演是一種深讀課文,推敲課文語言文字,體會人物情感并將其“形諸于外”的排演過程,是一種特殊的閱讀理解手段,表演的過程,也是學生進行創(chuàng)造的過程。這不僅包括對角色的創(chuàng)造上,還表現(xiàn)在對課文內(nèi)容的再創(chuàng)造上。《小蝌蚪找媽媽》這篇看圖學文中有“迎上去,追上去,游過去”三個表示不同動作的詞,為了讓學生能更直觀、更清楚地理解三個詞所表達的含義,就讓他們結(jié)合插圖去演一演、試一試,讓學生快樂地參與學習,形成一種其樂融融的課堂氛圍。
三、學文填空,加深印象
在小蝌蚪找到媽媽后,學生也知道了青蛙一生的變化過程。此時,我趁熱打鐵,出示如下填空題:小蝌蚪先長出兩條( ),過了幾天,長出兩條( ),再過幾天,( )變短了,漸漸地,( )已經(jīng)不見了,小蝌蚪長成了( )。這個填空題有效鞏固知識,并加深印象。
總之,課堂永遠都有遺憾,可能今天天氣很熱的原因,孩子們的精神氣不是很好,在朗讀的時候,情緒不高,沒有激情,感情不到位。在進行語言拓展訓練的時候,好多同學不能積極的發(fā)言,有點心不在焉的感覺,今后要多加注意,提高孩子們的注意力,提高教學效率。但有遺憾就會有思考,有思考就會有進步,我會在不斷的反思中,使自己的教學水平得到進一步提升,向著更高的標準邁進。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6
小學低段語文中相當數(shù)量的課文是以小動物的生活、成長為線索展開的,具有生動、趣味的特點,深受小朋友的喜愛。如果講課時重視讓學生扮演課文中小動物的主角,表演成課本劇,學生的學習興趣會更高,教學效果會更好。
如《小蝌蚪找媽媽》這篇課文經(jīng)過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介紹了小蝌蚪變成青蛙的過程。故事情節(jié)生動、趣味,深受小朋友的喜愛。在課文總結(jié)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形象的了解蝌蚪變成青蛙的過程。我就讓學生對課文進行課本劇的表演。請了兩組同學進行表演,第1組表現(xiàn):小蝌蚪迎上鯉魚媽媽向鯉魚媽媽詢問,小蝌蚪追烏龜媽媽,錯認媽媽,最終最終找到了媽媽;镜膭幼骱蛯υ挾急硌莩鰜砹。第2組表現(xiàn):小蝌蚪在池塘里快活地游動,伸伸雙腳、長出后腿,迎上鯉魚媽媽向鯉魚媽媽詢問,伸伸雙手就是長出前腿,去追烏龜媽媽,錯認媽媽,后甩的手臂漸漸變短就是尾巴變短了,小蝌蚪也找到了媽媽,最終小蝌蚪就變成小青蛙,一蹬,一跳,去捉害蟲了。
課本劇表演是一項綜合性很強的實踐活動。我在學生理解了這篇課文的語言文字、感知了課文資料的`基礎上,讓學生擔當課文中的主角進行表演。這兩組小朋友表演的都不錯,經(jīng)過他們的表演能夠看出學生已經(jīng)對課文大意有了了解,異常是第2組的小朋友表演的更好,把蝌蚪的生長過程巧妙的用伸腿代表長出后腿,伸手代表長出前腿,后甩的手臂漸漸變短代表尾巴變短了,將小蝌蚪轉(zhuǎn)變成青蛙的過程惟妙惟肖地表現(xiàn)出來了。
另外,兩組同學都注重課文中動詞的把握,如:小蝌蚪看見鯉魚媽媽就迎上去的“迎”和小蝌蚪看見烏龜以為是媽媽就追上去的“追”,這兩個動詞兩組小朋友都表演的很準確、到位。可見學生已經(jīng)理解了這兩個字的意思。
在請第2組表演時我心里有點擔心,因為這組里的兩個女同學平時膽子比較小,我怕沒有第一組表演得好,但事實出乎意料,這組表現(xiàn)得十分棒,其中最讓我感到高興的是那個大膽并且敢于表現(xiàn)的“小蝌蚪”,她巧妙的用伸腿代表長出后腿,伸手代表長出前腿,后甩的手臂漸漸變短代表尾巴變短了,或許在她的帶領下,扮演鯉魚媽媽和青蛙媽媽的那兩個開始讓我擔心的女孩,不但完整的將要說的話有感情地說完,還加上了合理的動作,四個人分工合作,協(xié)調(diào)配合,表演的很成功。膽小的孩子能夠到位的表演自我的主角,大膽的孩子能夠?qū)⒅鹘橇芾毂M致的發(fā)揮。這樣培養(yǎng)了學生勇于表現(xiàn)自我的意識,訓練了膽小的同學,提高了膽大的同學,并且還鍛煉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和組織本事。
在表演后我還讓學生進行點評。學生各抒己見,鍛煉學生的口頭表達本事。
當組織學生表演完課本劇后,我讓學生再齊讀課文,我覺得學生讀得更加投入了,“小蝌蚪找媽媽時的著急,找到媽媽時的高興!碑斪x到長出后腿時:有幾個學生不自覺的伸了伸腿。讀到長出前腿時:又有學生不覺地動了動手。這就是課本劇表演拉近了學生與課文的距離,增強了學生對文本的真切體驗。既加深了學生對課文資料的理解,也能夠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當然課本劇也要從課文資料出發(fā),研究學生的年齡特點,不能亂演,不然只會適得其反。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7
一)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初步了解小蝌蚪變成青蛙的四個基本生長過程和外形特征;
2、啟發(fā)幼兒對小動物的探索欲望和興趣;
3、培養(yǎng)幼兒的觀察力、操作能力及語言表達的能力。
二)活動準備:
1、盛有小蝌蚪的魚缸
2、故事《小蝌蚪找媽媽》;
3、PPT
三)活動過程:
一、老師帶領幼兒觀察小蝌蚪引入活動主題
1、老師講故事《小蝌蚪找媽媽》,提醒幼兒邊聽故事邊觀察"小蝌蚪長得是什么樣子的,象什么?"
2、引導幼兒觀察魚缸中的小蝌蚪,討論并講述"小蝌蚪的外形特征(大大的頭、有眼睛、沒腿、象魚等)。
二、逐步出示小蝌蚪的變化過程圖片,引導幼兒觀察它的四個不同的過程,并在活動中適當穿插各種提問。
參考資料:
1、卵子:一個青蛙媽媽在春天時會在池塘或小河里產(chǎn)下許多的卵子。每個卵子都是圓圓的,軟軟的,許多許多連在一起,在水中慢慢地蠕動著。
2、剛出生的小蝌蚪:過2——3天以后,小蝌蚪便從卵子里鉆出來,大大的頭,長長的尾巴,特別象魚,并用頭上的鰓從水中吸進空氣,開始生活。
3、長大的小蝌蚪:大約需要50天的時間。“文章。出自大?。吧幼。師網(wǎng)。"慢慢地先長出兩條后腿,再長出兩條前腿,變成了小青蛙的樣子,嘴巴變大了,頭上的鰓沒有了,但尾巴還沒有脫落。
4、小青蛙:70多天以后,它的尾巴完全脫落。這時,它可以在水中生活,也可以到陸地上去生活,自己找食物,變成了一個能干的小青蛙。
三、師生共同小結(jié),進一步加深幼兒對小蝌蚪生長變化過程的認識和理解。
1、小結(jié):以上是小蝌蚪變成青蛙的四個基本過程,從卵子到變成小青蛙大約需要70多天,可也有些小蝌蚪要花將近3年的時間才能變成它爸爸和媽媽的樣子,世界上還有些小蝌蚪它不是在水里進行變化的,而是在它爸爸的`嘴巴里進行變化,直到長成小青蛙才跳出來。
2、提問:
。1)為什么把小青蛙叫兩棲動物?(可以生活在水里,也可以生活在陸地上)
。2)青蛙吃什么呢?(昆蟲、蚯蚓、蜘蛛、蝸牛……)老師提示:青蛙不停地脫皮,舊皮對它們來說也是最好的食物。
(3)為什么要愛護小青蛙?(它是捉害蟲的能手,莊稼的好朋友,對我們?nèi)祟悂碚f是有益的,所以要愛護它、保護它)
附件(兒歌):小蝌蚪找媽媽
1、一個卵子圓又圓,動一動,動一動,真好玩;(動作緩慢)
2、一只蝌蚪一條尾游來游去找媽媽;(動作輕快)
3、兩條后腿長出來,媽媽媽媽在哪里?(歡快)
4、四條腿呀長出來,媽媽媽媽在這里。媽媽……撲向媽媽的懷抱(老師頭演青蛙媽媽去迎接"小蝌蚪")。
教學反思:
1、在備課過程中,我考慮到以講故事形式進行引入,略顯單一,于是采用PPT的形式,將故事以動畫形式播放給幼兒觀看,并加以將講述,這樣讓幼兒很直觀地觀察小蝌蚪的各種動態(tài),以及青蛙的模樣,青蛙與其它動物的相同與不同;
2、在活動過程中,在保證幼兒有自由發(fā)展空間的基礎上,我引導幼兒先進行觀察,讓幼兒發(fā)表自己的想法,調(diào)動幼兒的積極性,再進行繪畫基本操作的示范;
3、在幼兒自己操作的過程中,我加以指導一些常規(guī)教育,以此來鞏固幼兒的良好習慣;
4、不足之處在于:從最后的作品上看,在給幼兒進行繪畫操作示范的同時,限制了孩子的思維, 不少孩子畫的小蝌蚪尾巴都在相同方向,所以,如果重新上這堂課的話,我會在這方便多加以引導,讓幼兒更具想象力。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8
《小蝌蚪找媽媽》是一篇有趣的課文。一群天真活潑的小蝌蚪在尋找媽媽的過程中,不知不覺變成了小青蛙,并幫助媽媽一起捉害蟲。教材以童話故事的形式呈現(xiàn)了青蛙生長過程的科學知識,蘊含了從小能獨立生活、遇事主動探索的道理。在課堂中我力求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改變學生上課被動和機械訓練的弊端。
在教學時,我采用了如下方法,感覺比較成功:
一、激發(fā)學生讀書的興趣。
根據(jù)低年級孩子特有的年齡特點及他們愛思考,樂于探索新鮮事物的特點。我在導入題時采用了層層揭示的方法。如教學本課時,我先用謎語引出“蝌蚪”,學生在猜謎之后興趣已被激發(fā),然后,我又說“可是這群小蝌蚪最近卻遇到了些麻煩事,它們悄悄告訴宋老師當它們看到別的小動物們歡快地和自己的媽媽一起玩耍時,它們很羨慕,可它們卻不知道自己的媽媽是誰?在哪?它們聽說一(6)班的小朋友是最聰明的,所以想請你們幫它們找找媽媽,你們愿意幫這個忙嗎?”話音剛落,全班孩子幾乎是異口同聲地說:“愿意!”孩子們的興趣一下子被激發(fā)起來了。以興趣為前提,讓學生主動積極地去讀書,去尋找問題的答案,再輔助提一些讀書的具體要求,收到的效果非常明顯。
二、用多種方式進行朗讀練習。
閱讀教學中,教師要以多種形式為學生創(chuàng)設朗讀的機會,讓他們享受成功的愉悅。本文生動有趣,以對話為主,是進行朗讀訓練的好材料,在教學中我用了自讀、對讀、男女生讀和分角色讀等多種方式進行朗讀練習。重點體會并讀好了以下幾個地方:小蝌蚪在水里游來游去的快活心情;對鯉魚媽媽有禮貌的問話;叫媽媽時高興激動的心情;鯉魚、烏龜和青蛙媽媽說話時慈愛的語氣。在讀的同時不少孩子自然而然地表演了起來,要知道,能夠這樣的表演,讀好課文是前提,而讀好課文必須是在理解故事內(nèi)容的基礎之上完成。這樣一來,讀中感悟、悟中激情,這樣生動、活潑的朗讀形式令孩子興致盎然。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9
《小蝌蚪找媽媽》是一篇童話,資料生動趣味,在課堂中我力求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注意培養(yǎng)學生上課傾聽的本事,反思本節(jié)課的教學,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以猜謎語的方法導入,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興趣是一個人對某件事所表現(xiàn)出來的喜愛的情緒。上課伊始,我神秘地告訴學生,今日,教師帶來了一則謎語,想不想猜猜?同學們異口同聲說:“想!苯處熣f出了謎語,學生猜出是小蝌蚪。然后,直接進入課題。沒有大費周折的導入語,也沒有頗費時間的練習題,學生就這么自然而然地進入了課文,進入了主角。
二、讀、說、討論學文,豐富語言的積累1.讀——分層朗讀,讀出感情
。1)初讀。我趣味導入課文以后,隨即拋出問題,并要求學生仔細聽。a.教師范讀全文,學生思考小蝌蚪找媽媽的過程。b.小蝌蚪的媽媽是誰,從文中找出它媽媽的特征。學生在讀中了解資料梗概,獲得整體感知。
。2)精讀。在學生整體感知課文資料的基礎。我精心導學,引導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同時注重對學生進行多種本事的培養(yǎng)。課文第二、第三兩小節(jié),是小蝌蚪找媽媽的過程,是全文的重點,我側(cè)重指導小蝌蚪與鯉魚、烏龜之間的對話,適時分主角朗讀并表演。
2.說——以讀促說,說中理解
。1)說順序。要求學生用上先、再、之后、最終,說小蝌蚪的生長過程。經(jīng)過學生的.說來完成填空題。
。2)說資料。在學生明白青蛙的樣貌以后,要求他們在尋人啟事中加入青蛙的特征。把學到的資料及時與實際應用相結(jié)合。
3.討論——形式多樣,深入引導學生明白青蛙是莊稼的好朋友并且開動腦筋說出了許多保護的措施。增強了學生保護有益動物的意識,促進學生健康成長,體現(xiàn)出育人的本質(zhì)和實現(xiàn)育人的功能。
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本節(jié)課也有許多遺憾。比如:學生讀懂了課文,但對學生理解課文的方法總結(jié)的不及時、不明確。在今后的教學中,我還將堅持把讀的權(quán)利留給學生;把問的權(quán)利交給學生;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10
隨著園本課程的開展,我們小班的寶寶們了解到了許多有關“芽”的秘密。我們老師在“芽之韻”里制定的為新生命,新氣象。除了讓寶寶們接觸植物的“芽”,也讓寶寶了解生命的“芽”。其中美術課《小蝌蚪找媽媽》就是一節(jié)有關生命的“芽”內(nèi)容。
寶寶們對小蝌蚪都不陌生,為了上好這節(jié)課,我們特意讓家長帶來了小蝌蚪,看著蝌蚪在瓶子里游來游去的樣子,孩子們都高興得不得了。所以當我問到小蝌蚪長什么樣的`時候,孩子們都能用自己的語言表述出來“大大的腦袋,細細的尾巴,全身黑秋秋”。
開頭非常順利,于是我教給孩子們用手指點畫小蝌蚪的方法,孩子們也很快領悟到。另外這節(jié)課的目標是讓孩子學會布局,小蝌蚪會朝不同方向游,而且我也強調(diào)了這一點。在得到孩子們的答允后,我開始發(fā)紙給幼兒操作。
基本上很多寶寶都已經(jīng)了解到小蝌蚪要朝不同方向游,每個地方都有小蝌蚪,畫面看上去很整潔、大氣。當我走到小宇邊上的時候,我頓時火冒三丈。只見他的畫面上畫面了一堆小蝌蚪都朝著一個方向游。這孩子簡直是沒把我的話聽進去。
于是我很不客氣地說:“小宇,你怎么話的?老師的話你沒有聽進去么?”“陳老師,它們都是兄弟姐妹,它們一起去找媽媽的!薄澳悄悴灰嫷目康眠@么近,應該要朝不同方向找。 薄八鼈冞太小了,老師你不是告訴我們要互相幫助,一起走去找媽媽,這樣才好的!蔽疫剛想說什么,只聽見他又說:“老師你看,這個是班長,他帶著小蝌蚪一起找媽媽!”頓時,我語塞了。我也不知道該怎么說,于是問他:“它們會找到媽媽嗎?”“當然會了!這么多小蝌蚪,一定會找到媽媽的!
反思:
其實小宇也沒有錯。你仔細觀察他的作品你會發(fā)現(xiàn)他已經(jīng)掌握了手指點畫小蝌蚪的要領,但是他卻是一個很有想法很會表達的孩子。
我曾經(jīng)說過:“大家團結(jié)在一起就是力量!睘榱俗尯⒆觽兏玫伢w會這一句話,我也做過實驗,就是剩下的飯每人一小口,就全部消滅光,沒有浪費。
而小宇記住了這一點,通過這一幅畫將“團結(jié)就是力量”表達了出來。
如果碰到這樣的事情應該怎么處理呢?
首先我們應該聽完他的想法,肯定他的想法。其次找到里面的閃光點,例如小宇的我們應該說:“不錯。小宇你的小蝌蚪點得真好!”。最后我們可以提醒他說:“你這幅小蝌蚪肯定能找到媽媽。那你能不能試試老師的那種方法,大家四處找,這樣找媽媽的時間久減少了。等你那幅結(jié)束了,我們再來試試看好嗎?”我們?yōu)槭裁床唤o孩子再一次機會,這樣不僅保護了孩子的自尊心,尊重了幼兒,另外也達到了教學目標。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11
隨著課程《小蝌蚪樂趣多》的開展,孩子們在前期已經(jīng)了解了小蝌蚪的生長變化,也熟悉了《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情節(jié)。追隨孩子的興趣,發(fā)現(xiàn)他們對《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非常喜歡。我們就和孩子一起討論:你喜歡哪個小動物?你最喜歡扮演誰?孩子們各抒己見,于是就有了表演的沖動,為了滿足孩子們內(nèi)心的需求,就一起決定表演《小蝌蚪找媽媽》。
由于孩子們早已熟悉了故事的情節(jié),然后根據(jù)情節(jié)的需要,讓孩子們學習了小蝌蚪與小動物的對話。根據(jù)故事內(nèi)容,共同討論出四句對話的念白:(如:你好,你好,你是我的媽媽嗎?我不是,我不是,你的媽媽XXX(寬嘴巴、四條腿、白肚皮),然后按故事情節(jié)分角色進行游戲。
在第一次試教中,我先讓孩子回應故事情節(jié),再遷移已有經(jīng)驗,創(chuàng)編小蝌蚪各種游的`動作,并能隨音樂較輕快的做小碎步,做到動作協(xié)調(diào)。然后討論:小蝌蚪在池塘里游的時候,四個小動物應該做什么動作?最后尊重孩子的意愿,誰想做小蝌蚪,誰想做鴨媽媽、烏龜媽媽等小動物?幼兒自主選角色進行游戲多遍。
通過第一次試教,發(fā)現(xiàn)整個活動組織下來偏向語言活動,可能活動導入講的太多,幼兒演繹的樂趣沒有表現(xiàn)出來,孩子們不會傾聽音樂,不知道音樂什么地方做什么動作。于是,準備把活動的重點放在感知音樂、完整游戲。
在第二次試教中遷移已有游戲經(jīng)驗,開始隨樂玩小蝌蚪找媽媽的游戲。我先介紹各個場景,帶領幼兒隨樂玩游戲。在游戲中,我重點評價孩子表演的動作,如:鴨媽媽你覺得表演的怎樣?鴨媽媽呢?烏龜媽媽呢?然后,交換角色,幼兒隨樂玩游戲。最后通過創(chuàng)編游戲情節(jié),比如一起討論:小蝌蚪一路上還會遇到誰?隨樂玩小蝌蚪找媽媽的游戲。
通過兩次活動的試教,孩子們已經(jīng)在熟悉音樂的基礎上,能動作協(xié)調(diào)的進行完整游戲了,還會按故事情節(jié)創(chuàng)編并自主分角色進行游戲,游戲中還初步知道尋找空地方游,不能碰撞,體驗了與同伴、老師分角色游戲的快樂。通過本次活動的學習,我一直在思考:孩子們演繹的語言、動作、表情都很棒,也有著愉悅的心情去參加游戲,而且在游戲中很投入,真正體現(xiàn)了自主、自發(fā)、創(chuàng)造、愉悅的理念。解讀活動名稱,游戲活動:小蝌蚪找媽媽,老師們一起討論:游戲要體現(xiàn)孩子的創(chuàng)造空間,而整個活動還處于根據(jù)故事情節(jié)表演故事內(nèi)容,真正表演中體現(xiàn)創(chuàng)造的成分很少,只是停留在故事情節(jié)內(nèi)容表演上,沒有游戲創(chuàng)作的空間。所以,建議活動名稱調(diào)整為故事表演:小蝌蚪找媽媽,與目標相符合,更貼近孩子。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12
小學低段語文中相當數(shù)量的課文是以小動物的生活、成長為線索展開的,具有生動、有趣的特點,深受小朋友的喜愛。如果講課時重視讓學生扮演課文中小動物的角色,表演成課本劇,學的學習興趣會更高,教學效果會更好。如《小蝌蚪找媽媽》這篇課文通過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介紹了小蝌蚪變成青蛙的過程。故事情節(jié)生動、有趣,深受小朋友的喜愛。在課文總結(jié)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形象的了解蝌蚪變成青蛙的過程。我就讓學生對課文進行課本劇的表演。請了兩組同學進行表演,第1組表現(xiàn):小蝌蚪迎上鯉魚媽媽向鯉魚媽媽詢問,小蝌蚪追烏龜媽媽,錯認媽媽,最后終于找到了媽媽;镜膭幼骱蛯υ挾急硌莩鰜砹恕52組表現(xiàn):小蝌蚪在池塘里快活地游動,伸伸雙腳、長出后腿,迎上鯉魚媽媽向鯉魚媽媽詢問,伸伸雙手就是長出前腿,去追烏龜媽媽,錯認媽媽,后甩的手臂漸漸變短就是尾巴變短了,小蝌蚪也找到了媽媽,最后小蝌蚪就變成小青蛙,一蹬,一跳,去捉害蟲了。
課本劇表演是一項綜合性很強的實踐活動。我在學生理解了這篇課文的語言文字、感知了課文內(nèi)容的基礎上,讓學生擔當課文中的角色進行表演。這兩組小朋友表演的都不錯,通過他們的表演可以看出學生已經(jīng)對課文大意有了了解,特別是第2組的小朋友表演的更好,把蝌蚪的生長過程巧妙的用伸腿代表長出后腿,伸手代表長出前腿,后甩的手臂漸漸變短代表尾巴變短了,將小蝌蚪轉(zhuǎn)變成青蛙的過程惟妙惟肖地表現(xiàn)出來了。
另外,兩組同學都注重課文中動詞的把握,如:小蝌蚪看見鯉魚媽媽就迎上去的“迎”和小蝌蚪看見烏龜以為是媽媽就追上去的“追”,這兩個動詞兩組小朋友都表演的很準確、到位?梢妼W生已經(jīng)理解了這兩個字的意思。在請第2組表演時我心里有點擔心,因為這組里的兩個女同學平時膽子比較小,我怕沒有第一組表演得好,但事實出乎意料,這組表現(xiàn)得非常棒,其中最讓我感到高興的是那個大膽而且敢于表現(xiàn)的“小蝌蚪”,她巧妙的用伸腿代表長出后腿,伸手代表長出前腿,后甩的手臂漸漸變短代表尾巴變短了,或許在她的帶領下,扮演鯉魚媽媽和青蛙媽媽的那兩個開始讓我擔心的女孩,不但完整的將要說的`話有感情地說完,還加上了合理的動作,四個人分工合作,協(xié)調(diào)配合,表演的很成功。膽小的孩子能夠到位的表演自己的角色,大膽的孩子能夠?qū)⒔巧芾毂M致的發(fā)揮。這樣培養(yǎng)了學生勇于表現(xiàn)自己的意識,訓練了膽小的同學,提高了膽大的同學,而且還鍛煉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和組織能力。
在表演后我還讓學生進行點評。學生各抒己見,鍛煉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當組織學生表演完課本劇后,我讓學生再齊讀課文,我覺得學生讀得更加投入了,“小蝌蚪找媽媽時的著急,找到媽媽時的高興!碑斪x到長出后腿時:有幾個學生不自覺的伸了伸腿。讀到長出前腿時:又有學生不覺地動了動手。這就是課本劇表演拉近了學生與課文的距離,增強了學生對文本的真切體驗。既加深了學生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也能夠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當然課本劇也要從課文內(nèi)容出發(fā),考慮學生的年齡特點,不能亂演,不然只會適得其反。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13
本節(jié)課教學目標:
1、初讀課文,認讀生字。
2、了解小蝌蚪變成青蛙的過程。
3、書寫五個生字。
三個目標,僅完成第一個。原因是識字環(huán)節(jié)耗時太多。
課堂節(jié)奏要把握好,把重點內(nèi)容講完,留給學生足夠的書寫時間,保證質(zhì)量。特別是現(xiàn)在不留書面作業(yè),更應該讓學生在課堂上掌握生字的書寫。
今天通過檢查學生的預習作業(yè),發(fā)現(xiàn)部分學生沒有按要求預習,看來要求還是不夠明確,明天直接把預習完成規(guī)范的學生的.課本在展示臺上展示,讓其他學生模仿補充。
二年級的教學和管理要精細要求,考慮周全。布置一個任務后,思考學生可能會遇到什么困難,出現(xiàn)什么問題,需要哪些幫助,這些都需要考慮。沉下心來,試著站在學生視角看待問題,理解問題。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14
《小蝌蚪找媽媽》這一童話故事生動地敘述了小蝌蚪是怎樣變成青蛙的系列過程。文章是按“找”和“變”兩條線索展開情節(jié)的,兩條線索齊頭并進,我運用電教手段,使學生能形象直觀地觀察到小蝌蚪的變化過程,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教學中我是這樣處理這一環(huán)節(jié)的。
一、抓明線
從課題入手,首先演示小蝌蚪找媽媽的畫面,并提問:小蝌蚪是什么樣子的?這一動畫畫面馬上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通過學生的主動觀察,使小蝌蚪的樣子給學生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接著再問,題目中哪個詞是重點詞,小蝌蚪為什么要找媽媽/他是怎樣找的?結(jié)果怎樣?讓學生帶著這些問題聽錄音范讀課文,了解事情的起因、經(jīng)過和結(jié)果。弄清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和層次。
二、引暗線
通過上面的學習,學生知道了小蝌蚪是根據(jù)鯉魚、烏龜?shù)闹更c找到媽媽的,我接著提問:小蝌蚪找到媽媽后,媽媽對他們說了一句什么話?他為什么說:“你已經(jīng)長成青蛙了”引導學生回頭去找每一小節(jié)的首句,再將學生的回答通過多媒體逐次演示在屏幕上,使學生開象地了解了小蝌蚪在找媽媽的同時,身體外形怎樣變化的,這就挖掘了文章的暗線,這一暗線就是文章的重點,通過多媒體演示使學生對這一暗線的了解得到了加深,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得到了提高,從而達到了較好的學習效果。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15
在講“烏龜”一段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小蝌蚪們看到烏龜,會怎樣想、怎樣說?學生回答:(前邊那只動物就是四條腿、寬嘴巴,它可能就是我們的媽媽吧!快,追上它。┱n堂上,學生們精彩的發(fā)言,都是自身思維的超越,更是對課文的超越,體現(xiàn)了其獨特的閱讀感受過程。這是我有意地在培養(yǎng)孩子的想像能力,為今后寫作打下堅實的'基礎。我堅信:只要我每一節(jié)課都有意地在這方面進行訓練,孩子們的想象力和寫作能力將會快速提高。
不足之處:1、看動畫之前忘了提出問題:學生在完成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要有一定的目標性。在剛開始讓學生看動畫的時候,目的是想讓孩子帶著這樣一個問題:“這篇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去欣賞,而不是漫無目的地看熱鬧。原來設計好的這個問題,由于操作“動畫播放”這一課件出了點問題,結(jié)果就忘記問學生了,是個小小的漏洞?傊,一節(jié)課不可能面面俱到,課堂永遠都有遺憾,但有遺憾就會有思考,有思考就會有進步,我會在不斷的反思中,使自己的教學水平得到進一步提升,向著更高的標準邁進。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04-09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04-12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20篇12-10
“小蝌蚪”找媽媽作文03-28
小蝌蚪找媽媽說課稿01-04
《小蝌蚪找媽媽》說課稿01-13
二年級語文《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04-08
小蝌蚪找媽媽教案(精選10篇)02-06
小蝌蚪找媽媽說課稿15篇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