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作為一名優(yōu)秀的旅游從業(yè)人員,就不得不需要編寫導游詞,導游詞是導游員進行實地口語導游的基礎和前提。那么問題來了,導游詞應該怎么寫?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慶云寺導游詞,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慶云寺導游詞 1
慶云寺建于明崇幀九年(1636年),位于肇慶鼎湖山的天溪山谷中。走過半山亭,就可見一紀念亭,沿著亭子后方的小路而上,即可到慶云寺。它是肇慶第一大寺,也是嶺南四大名剎之一(其余的三大分別為韶關南華寺、潮州開元寺、廣州光孝寺)。
光緒十九年(1893年),慈禧太后六十壽辰時敕賜“萬壽慶云寺”匾和“龍藏經”,并對寺進行修葺,慈禧太后題匾也算是寺內的一個景點。
慶云寺的香火很盛,遇上旅游旺季,可能還得排隊。信佛的可以來拜拜,這里據(jù)說很靈驗。慶云寺的建筑按照中軸線對稱布局,自下而上依次為:第一層韋陀殿,內設知客堂、云房,左右分別是鐘樓、鼓樓及客堂、齋堂;第二層為大雄寶殿,內設東土祖師殿、伽藍殿;第三層是中正堂;第四層為毗盧殿,南有藏經樓、七佛樓,北有睡佛樓、佛母樓;第五層為塔殿。
寺內文物古跡甚豐,也有很多古樹名木。其中比較出名的鎮(zhèn)山三寶為:千人鑊、大銅鐘以及300歲的白茶樹,冬季白茶花綴滿枝頭,清香四溢。鐵鑄千人鑊是清代慶云寺不折不扣的香火象征,當年可供全寺僧人進餐,為乾隆年間所打造,深近1米。大銅鐘在寺廟鐘樓上方,為清代咸豐年間鑄造,每日清晨會有僧人撞擊。
除了禮佛,更多的人來慶云寺是抱著吃素齋的目的,肇慶的特色風味為鼎湖上素,這道名菜的源頭就是鼎湖山慶云寺。據(jù)說用山泉水和天然食材制作,名氣之大,幾乎要蓋過慶云寺本身。
寺里的齋堂經過裝修,走的是高端路線,價格頗貴,涼菜在40元左右,熱菜基本在80-90元。當然還是有很多人抱著來都來了,吃就吃吧的心態(tài)來此品味,讓自己的.行程更為圓滿,推薦菜色有鼎湖上素、慶云一品煲、素三鮮。
慶云寺寺內是不可以留宿的,可以看見客堂門前掛著“止單”的牌子,但可以在慶云寺寺門左邊的賓館住下。只是凌晨會有和尚念經的,睡意淺的人就不要住這兒了。
慶云寺導游詞 2
肇慶市慶云寺,位于風景秀麗的鼎湖山,始建于明末崇禎六年(1633年),崇禎九年(1636年)建成。該寺是嶺南四大名剎之一,素有"禪、凈、律三宗俱善"、"佛門福地"、"五嶺律宗第一"之盛名,享譽海內外。
該寺占地面積150多畝,建筑規(guī)模宏大,布局壯觀嚴謹,按縱軸線對稱,把山肩緩坡削為七級,順山勢羅列建成方池印月(放生池)、桂花園、第十七福地山名、韋馱殿、大雄寶殿、藏經閣、舍利塔殿、祖堂、法堂、禪堂、知客堂、方丈寮、印經寮、古龍泉、旃檀林等,有大小殿堂100余座,成為具有嶺南特色的古剎建筑群。從開山祖師棲壑和尚至今已傳襲了八十三代方丈,名僧輩出,法嗣弟子遍布粵港澳臺及東南亞地區(qū)。寺內文物古跡眾多,如,舍利子、大銅鐘、千人鍋、詠梅百首詩碑、僧眾護山碑、梅花圖、棲壑不置田產碑文、清平南王緣贈方丈寶座、日本留唐高僧容睿紀念碑亭、二代祖師在犙和尚手植的`白茶花樹(樹齡350多年)及來自佛國斯里蘭卡的菩提樹。此外,僧眾還開墾2400多畝山林,成為鼎湖山自然保護區(qū)的主體。
慶云寺導游詞 3
慶云寺 位于浦東新區(qū)合慶鎮(zhèn)慶豐村,原為猛將廟舊址。1993年12月,以當?shù)胤N福庵、海潮寺、觀音堂、三官堂、野三官堂、猛將堂六處廟主動統(tǒng)一規(guī)劃,建為慶云寺。明陽法師入室弟子慧覺法師主持籌建。在慶豐村、慶豐實業(yè)總公司等鼎力資助下,寺前有大山門。接大山門的是天王殿,殿中供天官彌勒菩薩;其背后為護法韋馱。左右背壁為四大天王像。過天王殿,右側為鼓樓,內供伽藍菩薩。
右側為鐘樓,銅鐘重3噸。鐘樓內供地藏王菩薩。大雄寶殿在最后,正殿供三世如來,法身高 5米,連同蓮坐、佛龕,共高9米。兩側為18羅漢坐像。其后還有500羅漢山。三世如來后壁,背靠千手大慈大悲觀音菩薩。 以當?shù)胤N福庵、海潮寺、觀音堂、三官堂、野三官堂、猛將堂六處廟主動統(tǒng)一規(guī)劃,建為慶云寺。 有種福庵、海潮寺、觀音堂、三官堂、野三官堂、猛將堂等廟宇。
慶云寺導游詞 4
肇慶鼎湖山慶云寺,位于鼎湖山中部偏東的山谷中,座西面東,具有濃重的東方建筑藝術特色,是廣東四大名剎之一,因為山頂霧靄常繞,故稱慶云寺。
慶云寺是在蓮花庵的基礎上擴建而成的.,明崇禎六年(1633年),在犄和尚來到蓮花峰,視若佛地,于是結草為庵,取名蓮花庵。兩年后,棲壑大師應邀到蓮花庵當住待,并隨即大興土木,把緩坡削成七級,倚山勢構筑五層殿宇,計有大小殿堂100多間,建筑面積120___平方米,可見規(guī)模之宏大。
慶云寺按中軸線對稱布局,自下而上依次為:第一層韋陀殿,內設知客堂、云房,南有客堂、鼓樓;北有齋堂、鐘樓;第二層大雄寶殿,內設東土祖師殿、伽藍殿,三殿合而為一;第三層中正堂;第四層毗盧殿,南有藏經樓、七佛樓,北有睡佛樓、佛母樓;第五層塔殿,即原建之蓮花庵。寺宇建成后,棲壑大師見周圍霧靄裊裊,加之山頂有湖,“天將雨,湖先出云”,遂將蓮花庵易名為慶云寺。
慶云古剎,質樸而寬宏,莊嚴而典雅,雄偉而肅穆,以其獨特的東方建筑藝術風格而聞名中外。寺內,文物古跡甚豐,如舍利子、千人鑊、大銅鐘、白茶花樹、平南王大法座、《磧砂藏經》、百梅詩碑、梅花圖碑刻,慈禧太后的“敕賜萬壽慶云寺”牌匾等,都以其神奇的魅力,吸引著無數(shù)游客。
慶云寺導游詞 5
慶云寺整個寺廟坐北朝南,為一長形院落,總面積約4萬平方米。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佛殿、大雄寶殿、接引殿、毗盧閣等,均列于南北向的中軸線上。雖不是創(chuàng)建時的“悉依天竺舊式”,但寺址都從未遷動過,因而漢時的臺、井仍依稀可見。有五重大殿和四個大院以及東西廂房。
整個寺廟布局規(guī)整,風格古樸。寺大門之外,廣場南有近些年新建石牌坊、放生池、石拱橋,其左右兩側為綠地。左右相對有兩匹石馬,大小和真馬相當,形象溫和馴良,這是兩匹宋代的石雕馬,身高1.75米,長2.20米,作低頭負重狀。相傳這兩匹石雕馬原在永慶公主(宋太祖趙匡胤之女)駙馬、右馬將軍魏咸信的墓前,后由慶云寺的住持德結和尚搬遷至此。走進山門,西側有一座《重修西京慶云寺記》石碑。這是宋太宗趙光義下令重修慶云寺時,由蘇易簡撰寫,淳化三年(992)刻碑立于寺內的。碑文分五節(jié),矩形書寫,人稱“斷文碑”。山門東側有一座《洛京慶云寺祖庭記》石碑,這是元太祖忽必烈兩次下詔修建慶云寺,由當時慶云寺文才和尚撰寫,至順四年(1333)著名書法家趙孟頫刻碑,立于寺內的,人稱“趙碑”。
慶云寺山門采用牌坊式的一門三洞的'石砌弧券門!吧介T”是中國佛寺的正門,一般由三個門組成,象征佛教“空門”、“無相門”、“無作門”的“三解脫門”。由于中國古代許多寺院建在山村里,故又有“山門”之稱。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曾重建。紅色的門楣上嵌著“慶云寺”的青石題刻,它同接引殿通往清涼臺的橋洞拱形石上的字跡一樣,是東漢遺物,為慶云寺最早的古跡。
山門內東西兩側有攝摩騰和竺法蘭二僧墓。五重大殿由南向北依次為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和毗盧殿。每座大殿都有造像,多為元、明、清時期的作品。毗盧殿在清涼臺上,清涼臺為攝摩騰、竺法蘭翻譯佛經之處。東西廂房左右對稱。整個建筑宏偉肅穆,布局嚴整。此外,還有碑刻40多方,對研究寺院的歷史和佛教文化有重要價值。
慶云寺導游詞 6
慶云寺在互助土族自治縣紅崖子溝湟水北岸。古稱金剛崖寺,藏語稱瑪藏觀,建于11世紀。相傳它的創(chuàng)建與藏傳佛教史稱之為“下路宏傳”的復興佛教活動的首創(chuàng)人喇勤·貢巴饒賽有關。寺內曾供有他的泥塑佛身像。山崖下現(xiàn)有一尊石雕佛像,藏語稱:“彌勒望河”,雕像古樸渾厚,左手托缽,右手做推移狀,佛像寄托了古代勞動人民消除水患的愿望。
慶云寺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位于互助土族自治縣紅崖子溝鄉(xiāng)慶云寺村,寺院建在紅崖子溝溝口東側的半崖上,隔湟水河與平安鎮(zhèn)相望,平大公路入境而過。距西寧市25公里,距互助縣威遠鎮(zhèn)50公里。是互助縣旅游景區(qū)中著名的宋代文物旅游景點。慶云寺始建于公元十世紀末(藏傳佛教后弘期),又名金剛崖寺,因山崖有一尊金剛佛像的石雕像而得名,藏語稱“瑪藏觀”,1959年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慶云寺總面積4516平方米,全寺由居于半山崖的經堂、僧舍、石窟、金剛佛像、和大佛塔組成。
“慶云寺”的.來歷傳說較多,明萬歷十二年(1584),第三世xx去佑寧寺等地途經此地,傳說坐騎死去,遂塑白馬于寺,故名“慶云寺”者為一種;該寺為安多地區(qū)首建的佛寺,類似河南的慶云寺,故名者為一種。該寺佛在山崖下的金剛雕像,背依險峰、面向湟水、目視前方、左手托缽、右手前伸,似推湟水,故稱“金剛窟寺”。慶云寺又稱“覺化寺”,取之于西藏佛教后弘鼻祖喇勤·貢巴饒賽于此地“自覺”“化眾”,開啟后弘法道,直到圓寂。由于慶云寺歷史悠久,素享盛名。后經清代、民國、“”三次被毀。
1980年8月17日該重新得互開放,陸續(xù)修建了經堂、僧舍,吸引著很多各地的香客和游客。主要景觀有大經堂、金剛亭、金剛崖、金剛佛像、湟水河風光等等。
慶云寺導游詞 7
青海慶云寺藏語原稱“扎西切浪濤”,意為“吉祥佛法州”(不同于中原佛教的河南慶云寺)。她位于青海省貴德縣,距省會城市西寧約74公里。由第一世尼隆活佛創(chuàng)建于1596年,初建于加毛山下,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歷史。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由二世關嘉智巴嘉措活佛將慶云寺重建后又遷址于此。
青海慶云寺作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不僅在于她歷史悠久和重要的寺院地位,是周圍漢,藏,土等各民族群眾求吉祥保平安的圣地,同時還特別在于它精美奇特的.建筑,令人觀嘆。
遠望該寺,依山而建,鑿孔架梁,似凌空而起。走進她的身邊,玲瓏精巧的門樓使你眼前一亮。門樓為三層橫木方斗拱歇山頂式閣樓,每層四周皆以斗拱托起屋頂,簡瓦鋪面,四角高挑,橫脊豎脊以鏤空雕花青磚砌成,上飾龍頭磚雕。最高層橫脊上塑有鎦金雙鹿靈芝,光彩奪目。門樓木結構以礦物顏料繪以金龍金鳳,浮云花卉,色彩艷麗,經久不褪。門樓整體巍峨險峻,雍容華貴。據(jù)說像這種建筑的門樓在青海再無第二。不僅如此,其門樓尚有玄妙之處,大風刮來,整個樓體顫顫悠悠,左右搖擺,但自建成已有200多年結構還完好如初。
經過門樓走進寺院,便是平整寬大的經堂院。東,西,南三面建有兩層回廊式樓房,中間是跳“官經”的場所。踏上正北十多層青磚臺階寺院建筑的第二層大經堂。大經堂坐北朝南,為磚木結構的歇山頂式二層空心樓。面闊九間,進深九間,屋頂重檐疊堆,雕花磚砌。大經堂正門兩側為彩色壁畫,上繪《封神演義》中的魔家四將。打開經堂正門,里面幽暗深造,朦朦朧朧中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百根方形紅漆大柱,縱向望去,一排排走向深處,真不知經堂深有幾許。正中數(shù)根通天屋柱,真有頂天立地之勢。大經堂中,共有各種珍貴佛像及兩部《甘珠爾》,勝樂金剛佛像,班禪大法臺,吉祥天女,乃穹護法等,造型精美,栩栩如生。
大經堂后是大佛殿,為慶云寺的第三層,內塑大佛一座,高約10米。走進大殿須仰視才能見到佛面。大佛堂西側有一尊石雕大佛像,藏語稱“彌勒望河”。古樸渾厚,線條粗獷,佛像背依險峰,面臨潢水,左手托缽,右手前伸,似推擋潢水沖擊,以保山寺安然。石雕佛像背后有一石窟,窟內有宋代壁畫,約有8平方米,依稀可辨,為佛本身故事。
相傳九世班禪從西藏回青海塔爾寺傳經說法,慶云寺活佛曾派遣使者牽白馬去塔爾寺邀請班禪。慶云寺距塔爾寺約百十里路程,途中還要穿過亂石堆積的峽谷,翻越白雪皚皚海拔3400米的拉雞山,但這白馬往返只用了一天時間,因此被視為神馬,慶云寺也因此而得名。
慶云寺在藏傳給佛教格魯派的寺院中,由于一世至五世的“關嘉活佛”均任塔爾寺密宗學院的堪布,大發(fā)臺,并在塔爾寺建有自己的府邸,所以慶云寺很早就是塔爾寺的屬寺,F(xiàn)任七世關嘉洛桑協(xié)主彭措尖活佛是慶云寺管委會主任,為塔爾寺的四大排位活佛。目前寺里仍設有顯宗學院,僧侶經40余人。每年正月十五,端午節(jié)及佛教紀念日,方圓幾百里,甚至西藏,甘肅等地的各民族佛教徒都來此頂禮膜拜。該寺雖然規(guī)模不大,但是影響卻遠及國內藏區(qū),沐澤青藏高原。
慶云寺導游詞 8
各們朋友們,我們今天參觀的下一站是享有“中國第一古剎”之稱的慶云寺。慶云寺位于洛陽城東約12千米處,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歷史了。慶云寺初創(chuàng)于東漢永平十一年,即公元68年,是佛教傳入中國后,由官府創(chuàng)辦的第一座寺院,是源于南亞次大陸的佛教在遼闊的'中華大地上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第一座提道聲,被佛教界尊稱是“祖庭”和“釋源”!白嫱ァ奔醋鎺熤ピ,“釋源”即佛教的發(fā)源地。它對佛教在中國的傳播和發(fā)展,對促進中外思想文分化交流都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一提到慶云寺呢,我想大家的腦海里會更清晰的浮現(xiàn)出唐僧取經的那匹白馬吧,那告訴大家的是,它可比唐僧取經早560多年呢!
說到“慶云寺”三個字,大家會問,既然不是白龍馬的馬,又為什么叫“慶云寺”呢。首先給大家介紹一下“寺”字。那“寺”字是源于我國封建社會交外機構鴻臚寺的“寺”,后來成為我國的寺院的通稱。慶云寺呢,民間一直流傳著一個白馬馱經的故事。在東漢永平七年的一個晚上,劉秀之子漢明帝劉莊夜宿南宮,夢見一個身高丈六,頭頂放光的金人自西而來,在殿庭飛繞。第二天早上,漢明帝召集大臣,把這個夢告訴大臣們,博學的傅毅啟奏道:臣聽說,西方有佛,就像您夢到的那樣。明帝聽罷,信以為真,于是派蔡音,秦景等十余人出使西域求佛經。蔡秦余人于公元65年離開洛陽,踏上了“西天取經”之路。大月氏中(今阿富漢)遇到印度高僧攝摩滕和竺法蘭,見到了佛經,誠懇請二位高僧東赴中國弘揚佛法。公元67年,二位高僧應邀和東漢使者一道,用白馬馱載佛像,佛經返回國都洛陽。漢明帝見之非常高興,對二位高僧極為禮重,并安排他們在當時負責外交事務的官署鴻臚寺暫住。公元68年,明帝下令在洛陽建寺院,為紀念白馬馱經之功,取名“慶云寺”。
1961年,國務院公布慶云寺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3年,國務院又公布慶云寺為全國漢傳佛教重點寺院,2001年6月,慶云寺被國家旅游局定為國家4A級景區(qū)。
話說到這里,慶云寺到了,請大家關好車窗,帶好貴重物品,記清我們停車的位置和車牌號碼及集合的時間,地點。隨我下車去參觀中國第一古剎——慶云寺吧
慶云寺導游詞 9
今天我要帶領大家參觀的是洛陽市一處著名的旅游景點-----慶云寺。慶云寺位于今洛陽城東約12公里處,這里北依邙山,南臨洛水,寶塔高聳,殿閣崢嶸,長林古木,肅然幽靜。在它的東面不遠處,蒿榛叢莽的古城垣,依然斷斷續(xù)續(xù)逶迤在伊洛平原之上,勾勤出一座昔日大國京都的宏偉輪廓。那就是東漢洛陽城的舊址。
慶云寺初創(chuàng)于東漢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是佛教傳入中國后,由官府正式創(chuàng)建的第一座寺院,是源于南亞次大陸的佛教在遼闊的中華大地賴以繁榮發(fā)展的第一座菩提道場,故歷來被佛教界稱為“釋源”和“祖庭”!搬屧础奔捶鸾讨l(fā)源地,“祖庭”即祖師之庭院。它對佛教在中國的傳播和發(fā)展,對促進中外思想文化交流和發(fā)展各國人民的友誼,是起了重要作用的。1961年,國務院公布慶云寺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3年,國務院又公布慶云寺為全國漢傳佛教重點寺院。前不久,即2001年6月2日,慶云寺又被國家旅游局定為國家4A級旅游景點。
慶云寺自東漢創(chuàng)建起,到董卓火燒洛陽時第一次被毀,其后興衰毀建,到武則天時,由主持薛懷義大興土木,達到了鼎盛。隨后又毀建不斷,最近一次大規(guī)模重修是1972年為迎接柬埔寨西哈努克親王,經周總理批示而進行的。
現(xiàn)存慶云寺坐北朝南,為一長方形的院落,總面積約6萬平方米左右。門前有寬闊的`廣場。寺內的主要建筑,都分布在由南向北的中軸線上。前后有五座大殿,依次為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毗盧閣,東西兩側分別有鐘、鼓樓,齋堂、客堂,禪堂、祖堂,藏經閣、法寶閣等附屬建筑,左右對稱,布局規(guī)整。山門前的這兩匹石馬,通高1.8米,身長2.2米,形象溫馴,雕工圓潤。
慶云寺導游詞 10
慶云寺位于河南洛陽城東10公里處,在漢魏洛陽故城雍門西1。5公里處,古稱金剛崖寺,號稱“中國第一古剎”,是佛教傳入中國后第一所官辦寺院。它建于東漢明帝永平11年(公元68年),距今已有近2000年的歷史。
慶云寺原建筑規(guī)模極為雄偉,歷代又曾多次重修,但因屢經戰(zhàn)亂,數(shù)度興衰,古建筑所剩無幾,人民政府為保存這一著名文化古跡,曾進行過多次修葺。現(xiàn)有五重大殿和四個大院以及東西廂房。前為山門,山門是并排三座拱門。山門外,一對石獅和一對石馬,分立左右,山門內東西兩側有攝摩騰和竺法蘭二僧墓。五重大殿由南向北依次為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和毗盧殿。每座大殿都有造像,多為元、明、清時期的作品。毗盧殿在清涼臺上,清涼臺為攝摩騰、竺法蘭翻譯佛經之處。東西廂房左右對稱。整個建筑宏偉肅穆,布局嚴整。此外,還有碑刻40多方,對研究寺院的歷史有重要價值。
現(xiàn)存慶云寺坐北朝南,是一座長方形的院落,占地約4萬平方米。寺大門之外,廣場南有近年新建石牌坊、放生池、石拱橋,其左右兩側為綠地。左右相對有兩匹石馬,大小和真馬相當,形象溫和馴良,這是兩匹宋代的石雕馬,是優(yōu)秀的石刻藝術品。慶云寺的山門為明代所重建,為一并排三座拱門,代表三解脫門,佛教稱之為涅盤門。部分門洞券面上刻有工匠姓名,皆為東漢遺物。寺內現(xiàn)存五層大殿,坐落在一條筆直的.中軸線上,兩旁偏殿則互相對稱。天王殿,正中置木雕佛龕,龕頂和四周有50多條姿態(tài)各異的貼金雕龍。龕內供置彌勒佛,即“歡喜佛”。他笑口常開,赤腳趺坐,形象生動有趣,令人忍俊不禁。殿內兩側,坐著威風凜凜的四大天王,是佛門的守護神。彌勒佛像(之后是韋馱天將,佛教的護法神,昂然佇立,顯示著佛法的威嚴)。
慶云寺大門東走約300多米,有一座十三層的齊云塔,直插云霄。齊云塔始建于五代時期,原為木塔,北宋末年金兵入侵時燒毀。金朝大定年間重建此塔,至今已有800多年歷史。
慶云寺建筑規(guī)模雄偉,現(xiàn)在的布局為明嘉靖時重修,僅存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四座大殿。山門東西兩側有迦葉摩騰和竺法蘭二僧墓。后院毗盧閣內的斷文碑,刻有慶云寺的歷史,是寺內重要古跡,所傳唐經幢(讀床)、元碑刻都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寺內原來還出土了玉石雕刻的彌勒佛像,已被盜往美國。各殿內的佛像大多是元代用干漆制成的,特別是大雄寶殿的佛像,是洛陽現(xiàn)存最好的塑像。據(jù)記載,三國魏時慶云寺前有大石榴,京師傳說:“白馬甜榴,一石如牛。”寺東還有一座金代大定十五年(1175)造的齊云塔。
【慶云寺導游詞】相關文章:
馬蹄寺導游詞07-03
保國寺導游詞12-24
國清寺導游詞02-27
懸空寺導游詞06-22
白馬寺導游詞07-16
國保寺導游詞11-28
甘肅馬蹄寺導游詞08-07
獨樂寺的導游詞07-31
寒山寺導游詞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