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作為一名優(yōu)秀的旅游從業(yè)人員,常常需要準備導(dǎo)游詞,導(dǎo)游詞可以加深游客對景點的印象,是提升講解水平的重要工具。如何把導(dǎo)游詞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杜甫草堂導(dǎo)游詞,歡迎閱讀與收藏。
杜甫草堂導(dǎo)游詞1
各位朋友:歡迎大家游覽杜甫草堂。
成都杜甫草堂,是我國唐代大詩人杜甫流寓成都時的居所。公元759年冬天,杜甫為避“安史之亂”,攜家由隴右(今甘肅省南部)入蜀?坑H友的幫助,在成都西郊風景如畫的浣花溪畔修建茅屋居住。第二年春天,茅屋落成,稱“成都草堂”。
在這里,詩人先后居住了將近四年,所作詩歌流傳到現(xiàn)在的有240多首。由于成都遠離戰(zhàn)亂的中原,而草堂又地處郊野,因此詩人的生活比較安定,心緒也較為寧靜,這就使他在草堂的詩歌創(chuàng)作大都具有田園風味,如《堂成》、《江村》、《春夜喜雨》等篇章都是如此。然而杜甫畢竟是一位有遠大政治抱負的詩人,對國家前途和人民命運的關(guān)心與憂慮,使他始終不能忘懷現(xiàn)實。因此憂國憂民的詩歌作品,仍然是他創(chuàng)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時期寫成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恨別》、《病桔》、《枯棕》等著名詩篇都是感人至深的現(xiàn)實主義不朽之作。正因為杜甫在成都的詩歌創(chuàng)作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文學(xué)財富,所以,后世把成都杜甫草堂譽為中國文學(xué)史上的一塊圣地。
1961年,國務(wù)院公布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正門
我們來到草堂的正門,就看見一條波光翻翻的河流從門前環(huán)流而過,這就是杜甫詩中多次提到的浣花溪。
說到“浣花溪”這個充滿詩意的名字的由來,還有一段動人的故事呢。相傳唐時溪邊住著一位姓任的姑娘,貌美而心善。一天,她正在溪畔洗衣,走來一位渾身瘡疥的和尚,行人都躲得遠遠的,唯有這位任姑娘不避讓。于是那和尚脫下沾滿膿血的架裟求她浣洗,任姑娘欣然接受。哪知架裟一入水,霎時滿溪泛起蓮花朵朵,再看那和尚,卻早已不知去向。人們十分驚異,就把這條河命名為浣花溪了。
其實,浣花溪的得名與任氏無關(guān)。比較可信的說法是,因為當時沿溪居住者多以造紙為業(yè),他們?nèi)∠畞碇剖使{,“其色如花”,溪因此而得名。浣花溪在唐代江闊水深,能行大舟,溪畔風光秀麗,杜甫的一首《絕句》作了生動的描繪:“兩個黃鵬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成都西面為岷山山脈,古代空氣澄凈,能遠眺雪山),門泊東吳萬里船(浣花溪屬長江水系,由此乘船出府河可直下東吳)。正門匾額“草堂”二字,是清代康熙皇帝的第十七子、雍正的弟弟果親王所書!叭f里橋西宅,百花潭北莊”這副對聯(lián),是杜甫《懷錦水居止》詩中的句子,它點明了草堂的地理方位:“萬里橋”就在現(xiàn)在的南門大橋,史載三國時蜀相諸葛亮送費韋出使東吳,在此設(shè)宴餞別,諸葛亮深感費韋此行路途遙遠,聯(lián)吳抗魏任務(wù)艱巨,故說道:“萬里之行始于此!睒蛞虼硕妹2萏谜跇虻奈鬟;“百花潭”是浣花溪上游現(xiàn)名“龍爪堰”的地方,它的得名有人說是因為這里水淺灘急,翻涌起一片浪花好似百花開放;又有人說是因當時浣花溪畔花樹繁茂,“二十里路香不斷,青羊?qū)m到浣花溪。”(陸游詩)花飛花謝,滿潭溢香。所以,草堂正在潭的北面。而不是成都現(xiàn)在的百花潭公園,現(xiàn)在的百花潭是清人黃云鵠尋訪古百花潭舊址時,聽信當?shù)厝穗S口所言而樹碑誤定的。
步入正門,我們看到整個庭園竹樹成蔭,綠水縈回,一派自然天成的清幽景色,這正體現(xiàn)出杜甫的詩意:“浣花溪水水西頭,主人為卜林塘幽”。
大廨
“廨”是官署,古代官吏辦公的地方。由于杜甫曾做過左拾遺和檢校工部員外郎,后人出于尊崇,就把這處建筑作了如此命名。
廳中的杜甫塑像,是中央美術(shù)學(xué)院著名雕塑家錢紹武先生的杰作。這尊銅像呈跪姿,身材精瘦,以較為抽象和夸張的藝術(shù)造型,來表現(xiàn)詩人飽經(jīng)憂患的一生和他憂國憂民的情懷。我們在此駐足凝視,似乎感到時光已經(jīng)倒流回一千二百多年前,詩人正漂泊在江河之上,他跪立船頭,手撫詩卷,頭部微仰,雙眉緊蹙,仿佛正向蒼天發(fā)出“乾坤含瘡痍,憂虞何時畢”的沉重慨嘆。
杜甫,字子美,號少陵,公元712年出生于河南鞏縣,770年因貧病交困,死于湖南湘江的一條船上。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轉(zhuǎn)折時期,經(jīng)歷了玄宗、肅宗、代宗王朝。由于他具有“致君堯舜上”的遠大政治抱負,卻始終得不到重用,一生顛沛流離,飽經(jīng)憂患,因此,能更深刻地認識到當時社會存在的種種矛盾和弊端,體驗到下層百姓生活的艱辛和困苦,并用詩歌把這一切反映了出來。他傳世的1400多首詩,大都是這種反映現(xiàn)實、憂國憂民的不朽作品。如“三吏三別”、《兵車行》、《麗人行》、《自京赴奉先縣詠懷》等等都是具有代表性的名篇。因為杜甫有著深沉而博大的思君、憂國、愛民的情懷,還因為他的詩歌代表著中國古典詩歌創(chuàng)作的最高成就,所以后世把他尊為“詩圣”。葉劍英元帥曾撰書對聯(lián)評價說杜甫寫詩,筆鋒直指社會弊端與逆臣賊子,他的愛國憂民情懷與日月同輝而長存天地間。這正是對杜甫的思想及其詩歌創(chuàng)作的極高評價。
大廨東西兩壁還懸掛有一副清代學(xué)者顧復(fù)初的名聯(lián)。上聯(lián)“異代不同時,問如此江山龍蜷虎臥幾詩客!币馑际牵何(作者)與你(杜甫)生活在不同的朝代,試問這人杰地靈的神州河山,古往今來,在眾多詩人墨客中,能有幾個像你我這樣才華橫溢、立志報國?但卻不能為世所重,只能如蜷龍臥虎,不得伸展凌云壯志! 下聯(lián)“先生亦流寓,有長留天地月白風清一草堂。”是說:您杜少陵先生和我一樣,也是流寓作客在蜀中,但您卻留下了這座伴隨著明月清風而流芳千古的草堂,與天地共存。言外之意是同為流寓,我的`命運更為不幸,什么也沒留給后人,身后只能是形銷而跡滅了?墒亲髡邊s沒有想到,正是因為撰寫了這副對聯(lián),所以他的名字竟得與草堂共存。這副對聯(lián)寫得非常含蓄婉致而耐人尋味。1958年毛澤東同志游覽草堂時在這里仔細觀賞,久久沉思。郭沫若稱贊它是“句麗詞清,格高調(diào)永”。您能品出它的獨特韻味來嗎?”大廨內(nèi)還可以看到杜甫草堂全景圖。杜甫于公元765年春天離開成都,順長江向東飄泊。詩人離去不久,草堂便毀損頹敗。
五代時,詩人韋莊在成都做前蜀政權(quán)的宰相,他尋找到“柱砥猶存”的草堂遺址,便“重結(jié)茅屋”來表達對杜甫的懷念之情。北宋元豐年間(11世紀),成都知府呂大防再次重修,并把杜甫像畫在墻壁上,使草堂具有了紀念祠堂的性質(zhì)。以后歷代,草堂多次重修,其中最大的兩次,是在明代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和清代嘉慶十六年(公元1811年),基本上奠定了今日草堂的規(guī)模和布局。經(jīng)過一千多年的演變,杜甫當年“誅茅初一畝”的草堂故居,已成為今天供人們瞻仰、憑吊“詩圣”的紀念性建筑群,面積也擴展到240多畝(包括建國后擴建的梅苑與原草堂寺)。由于它既是詩人的故居舊址,又具有紀念祠堂的性質(zhì),因此整個園林與建筑便有機地融匯了這兩者的特點:建筑風格古樸典雅,不作雕梁畫棟的處理,也不很高大,而是接近于民居;建筑格局則以一條中軸線貫穿始終,主體建筑從正門、大廨、詩史堂、柴門到工部祠都在這條線上,兩旁以對稱的附屬建筑相配,其間又有溪流索回,小橋相連,竹樹掩映,顯得既莊重肅穆,又清幽雅潔;漫步其中,我們不僅可以瞻仰憑吊詩圣,表達心中的敬意,還可以返璞歸真,發(fā)思古之幽情。所以說,草堂是紀念性建筑與園林景觀相結(jié)合的成功典范。
詩史堂
詩史堂是杜甫草堂紀念性祠宇的中心建筑。因為杜甫的詩歌真實而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到衰的歷史,素有“以詩證史,以詩補史”的說法,故被譽為“詩史”,建筑以此為名。
廳堂中央,安放著我國著名雕塑家劉開渠所塑的杜甫半身銅像。塑像兩側(cè)是朱德同志撰寫的對聯(lián):“草堂留后世,詩圣著千秋。”這副對聯(lián)道出了杜甫和他的故居草堂在人們心目中崇高而不朽的地位。
詩史堂內(nèi)還懸掛有現(xiàn)代著名史學(xué)家、文學(xué)家、詩人及書法家郭沫若撰寫的對聯(lián):“世上瘡痍詩中圣哲,民間疾苦筆底波瀾!贝寺(lián)高度概括了杜詩憂國(上聯(lián))與憂民(下聯(lián))的兩個方面,內(nèi)容深刻,對仗工穩(wěn),書法瀟灑而富激情,歷來受到人們的稱道。
杜甫草堂導(dǎo)游詞2
各位朋友:歡迎大家游覽杜甫草堂,我是你們的導(dǎo)游小李。
成都杜甫草堂,是我國唐代大詩人杜甫流寓成都時的居所。1961年,國務(wù)院公布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現(xiàn)在我們來到了草堂的正門,眼前這條波光翻翻的河流就是杜甫詩中多次提到的浣花溪。
說到“浣花溪”這個充滿詩意的名字的由來,還有一段動人的故事呢。相傳唐時溪邊住著一位姓任的.姑娘,貌美而心善。一天,她正在溪畔洗衣,走來一位渾身瘡疥的和尚,行人都躲得遠遠的,唯有這位任姑娘不避讓。于是那和尚脫下沾滿膿血的架裟求她浣洗,任姑娘欣然接受。哪知架裟一入水,霎時滿溪泛起蓮花朵朵,再看那和尚,卻早已不知去向。人們十分驚異,就把這條河命名為浣花溪了。
步入正門,我們看到整個庭園竹樹成蔭,綠水縈回,一派自然天成的清幽景色,這正體現(xiàn)出杜甫的詩意:“浣花溪水水西頭,主人為卜林塘幽”。
廳中的杜甫塑像,是中央美術(shù)學(xué)院著名雕塑家錢紹武先生的杰作。
參觀杜甫草堂,值得一游的地方還有紅墻夾道、修竹掩映的花徑,碎瓷鑲嵌、古雅別致的“草堂”影壁以及風景秀麗、獨具魅力的梅苑。妙境入目,各自都有體會,就不用我一一介紹了。
謝謝大家的參觀。
杜甫草堂導(dǎo)游詞3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xiàn)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這就是杜甫憂國憂民的崇高思想境界,是杜詩中的典范之作。
游覽草堂不能親眼目睹杜甫寫出不朽名篇《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的那座名揚古今的茅屋,怎么講也是一件十分令人遺憾的事情。為了彌補這個遺憾,使人們更真實地感受當年杜甫的'生活環(huán)境,杜甫草堂博物館于1997年重建了這個“茅屋景區(qū)”。
故居內(nèi)溪流環(huán)抱,綠樹成蔭,竹籬柴扉,芳草青青,營造出“舍南舍北皆春水”、“野老籬邊江岸回氣”、“草深迷市井”等杜甫詩句描繪的郊野景象。推開咿呀作響的柴門,左植“四松”,右栽“五桃”。古楠接茅亭。綿竹上青霄,菜圃青青,藥欄郁郁,詩人的老妻所畫的棋盤仍留在石上,他的小兒女垂釣的釣絲還倚靠在籬邊……所有這一切,都使人感受到詩人生活在這里時那種濃濃的田園情趣。而依川西鄉(xiāng)間民居風格建造的簡樸茅屋,又印證了杜甫“熟知茅齋絕低小”的描寫,令人情不自禁的想到杜甫的《江村》詩:“但有故人供祿米,微軀此外更何求!”
好了,請您在這里休息一會,慢慢品味一下鄉(xiāng)間的淳樸。
杜甫草堂導(dǎo)游詞4
歡迎大家來到這!我是你們的導(dǎo)游,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為了便于大家參觀游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紹一下。
梅園,位于草堂的西北角,過詩史堂折而向西,經(jīng)水檻,穿月洞門,梅園就在眼前了。顧名思義,梅園內(nèi)的植物以梅花為主,間植海棠、玉蘭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樹種,水面則養(yǎng)荷,從而形成濃郁的川西林園風格。
梅花是草堂園林中最具有特色的花木之一了,那朵朵綻放的梅花傲雪經(jīng)霜,冰清玉潔,清香撲鼻。令人陶醉,引人遐思。
杜甫寓居成都時,他的朋友斐迪曾經(jīng)從蜀州寄給他一首詠梅詩,因此而作《和斐迪登蜀州東亭送客逢早梅相憶見寄》相答:
東閣官梅動詩興,還如何遜在揚州。
此時對雪遙相憶,送客逢春可自由?
幸不折來傷歲暮,若為看去亂鄉(xiāng)愁。
江邊一樹垂垂發(fā),朝夕催人自白頭。
從詩中看,斐迪在蜀州東亭送客,看見梅花開放,便想起了在成都的友人杜甫,并曾打算折梅枝相贈。因此杜甫才答道:幸虧你沒有將梅花折下送來,不然反倒會讓我睹梅而感覺到歲暮已去,新春來臨,從而引發(fā)我客居又一年,思鄉(xiāng)不得還的傷感來。然詩的結(jié)尾又一轉(zhuǎn):雖然你沒有折梅相贈,但我這邊也有梅花,它們也已漸次開放,昭示著冬去春來,同樣讓我感覺到歲月易逝,朝夕之間,人已白頭!這首詠梅詩有感而發(fā),深沉凄楚,曲折委婉,讀來實在感人,故后人譽之為“古今詠梅第一”。梅花的開放,總是給人們帶來隆冬即將過去,春回大地的欣喜之情,然而,杜甫由于其一生顛沛流離,故土難回,萬事蹉跎,愁腸百結(jié),所以梅花在他的眼中就成為光陰易逝、歲月如流的象征之物了,難免要睹花放而涌鄉(xiāng)愁了。
此時,你站在月洞門外,便可見一座四層磚塔聳立湖畔,一座曲橋橫跨湖上,塔名“一覽亭”。取杜甫《望岳》詩“一覽眾山小”的句意。塔影倒映水面,與曲橋形成絕妙的呼應(yīng),而月洞門則成了取景框,在它恰到好處的取裁下,塔、橋、湖、花、樹,渾然構(gòu)成一幅精美的畫面,許多游人都會以此為背景,留下自己的倩影。
而如果你是由北大門入園的話,則可以看到迎門而立的一組大型假山造型——“劍壁奔泉”。那崢嶸的峰巒,險峻的絕壁,深幽的溝壑,奔瀉如練的清泉,經(jīng)過園藝師們精心的布局安排,藝術(shù)地再現(xiàn)出天下名關(guān)劍門的奇景,令人叫絕。
每當冬去春來,園內(nèi)燦若煙霞的紅梅,或紅或粉的海棠,纖塵無染的玉蘭次第開放,滿苑繁花在一泓碧水的襯映下,更顯出無盡的妖饒與恣媚來。在春意最濃、花事最盛時候,你如果登上一覽亭,憑窗俯瞰,那關(guān)不住的.滿園春色,與遠處的平疇綠野,工部祠堂。草堂古寺的翠竹蒼楠融匯在一起,奔來眼底,頓會使你心旌搖動,神采飛揚,邏思無際。
成都市民大都喜歡選擇春節(jié)前來游春踏青,人們沐浴在大好春光中,陶醉于花的世界里,無不樂而忘返。而到了夏天,池中荷蕖又占盡風流,給炎暑注入了幾分清涼,讓人消去許多暑意。
夏去秋來,在梅園內(nèi)還有新的去處。你可以步入聽秋軒,朝新辟的待雪苑內(nèi)舉目而望,便能見到樹樹楓葉,經(jīng)霜而色紅似火,仿佛正笑待嚴冬的到來。
梅園,處處是畫,時時為詩,秀麗而略帶幾分粗擴,寧靜中又透出少許的熱烈,確實是一處風光旖旎令人難以忘懷的園中之苑!
杜甫草堂導(dǎo)游詞5
各位游客朋友,早上好。昨天我們的行程大家滿意嗎?滿意就好,今天我將帶大家去另一個經(jīng)典,我相信肯定不會讓你們失望的,那位朋友說得沒錯,就是杜甫草堂,杜甫草堂確實是個陶冶人們詩情的地方,今天我們就一塊去親身感受一下。感受我們詩圣杜甫的詩歌,了解杜甫的坎坷的一生。
杜甫草堂位于成都西郊風景如畫的浣花溪畔。距市中心15公里左右。我們現(xiàn)在的位置是在成都的市中心——天府廣場,大概半個小時左右的車程我們就可到達草堂門前。
現(xiàn)在大家請看窗外,是否有種煙雨迷蒙,鮮花浪漫的感覺?現(xiàn)在正值早春時節(jié),成都給人的感覺是如此的溫馨,大家現(xiàn)在可以閉上眼睛想象一下一千多年前唐代的成都會是怎么樣的呢?春夜繁花在唐代著名的詩人中間,對成都最有感情或者說把唐代成都描寫得最為真切的詩人,還是要數(shù)在浣花溪畔的草屋里居住過3年零9個月的老詩人杜甫。他描述過的一個成都春天的雨夜,已成為成都城市記憶最鮮活的一個片斷:“好雨知時節(jié),當春乃發(fā)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杜甫的.浪漫,杜甫的憂國憂民都在其詩歌中深有體現(xiàn),現(xiàn)在我們的車子已經(jīng)開到了杜甫草堂的停車場,請大家拿好貴重的隨身物品,和我一起開始我們的草堂之旅。
杜甫草堂導(dǎo)游詞6
Hi,大家好,我是開心導(dǎo)游團的一名導(dǎo)游,大家就叫我小唐好了,我們今天要游覽的地方是杜甫草堂。
杜甫草堂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區(qū),大家請跟好隊,不要掉隊。
現(xiàn)在,現(xiàn)在我們要去的地方是杜甫居住的'地方,大家順著我的左手往那邊看,這時詩人的臥室,大家看,床頭柜上除了蠟燭,還有幾本古書,從這一點,我們可以感受到詩人平時學(xué)習(xí)用功的場景。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就是在這里完成的。
看完杜甫簡陋的臥室后,大家請跟我一起到大廳,大廳有幾個書柜,還有一張桌子,杜甫不寫詩的時候,便讀起古書來,杜甫真是一個勤奮好學(xué)的大詩人!
大家順著我的右手向前走,就到了杜甫的書房,大家看,詩人的書房里除了桌子和書柜,還有一張石床,大家可以想到,杜甫刻苦讀書,有時候會讀一天書,而又因臥室離書房太遠了,加上他需要蠟燭照亮再讀書,而半途中,蠟燭可能會熄滅,所以杜甫花盡所有錢財,買了一張床?赡苓@些錢能讓他買幾件新衣服的,但他卻為了讀書而沒有買這些東西,讓我一起學(xué)習(xí)杜甫讀書的精神吧!
今天的杜甫草堂一日活動到此結(jié)束,謝謝大家的參與,希望大家再次光臨。
杜甫草堂導(dǎo)游詞7
成都杜甫草堂現(xiàn)被譽為中國文學(xué)史上的圣地。杜甫離開成都后,草堂便傾毀不存。五代前蜀時,詩人韋莊尋得草堂遺址,重結(jié)茅屋。至宋代又重建,并繪杜甫像于壁間,始成祠宇。此后草堂屢興屢廢,其中最大的兩次重修,是在明弘治十三年(1500)和清嘉慶十六年(1811),基本上奠定了今日草堂的規(guī)模和布局。
1952年,杜甫草堂又經(jīng)全面整修后,正式對外開放。1955年成立杜甫紀念館,1961年被國務(wù)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4年更名為杜甫草堂博物館。
草堂建筑從正門始,依次遞進是大廨、詩史堂、柴門、工部祠。其中大廨、柴門是杜詩中提到的草堂原有建筑,詩史堂、工部祠則是后世為紀念杜甫而建。詩史堂正中是杜甫立像,堂內(nèi)陳列有歷代名人題寫的楹聯(lián)、匾額。杜甫是唐代偉大現(xiàn)實主義詩人,其詩作是當時社會生活的真實寫照,故有“詩史”之譽。1985年5月在慶祝杜甫草堂建館30周年之際,杜甫草堂博物館正式成立。博物館內(nèi)珍藏有各類資料3萬余冊,文物20xx余件。文物中包括宋、元、明、清歷代杜詩精刻本、影印本、手抄本,以及近現(xiàn)代的各種鉛印本。其中還有15種文字的外譯本和朝鮮、日本出版的漢刻本120多種。草堂內(nèi)園林十分幽靜,溪水蜿蜒,橋亭相間,花徑柴門,曲徑通幽;并有春梅、夏荷、秋菊和四時幽蘭相伴。
草堂總面積有240多畝,其建筑為清代風格,園林是非常獨特的“混合式”中國古典園林。草堂舊址內(nèi),照壁、正門、大廨、詩史堂、柴門、工部祠排列在一條中軸線上,兩旁配以對稱的回廊與其它附屬建筑,其間有流水縈回,小橋勾連,竹樹掩映,顯得既莊嚴肅穆、古樸典雅而又幽深靜謐、秀麗清朗。工部祠東側(cè)是“少陵草堂”碑亭,這座草堂象征著杜甫的'茅屋,令人遐想,已成為成都市的著名景觀。1997年2月,政府又拔出?睿梃b川西民居的特點,重建了杜甫的茅屋。茅屋故居位于碑亭北面,占地一萬平方米,建筑面積240平方米。主體建筑5開間,4座配房,竹條夾墻,裹以黃泥,屋頂系茅草遮苫,再輔以竹籬、菜園、藥圃,使整個建筑古樸中透露出濃濃的文化色彩。游人漫步其中,既可發(fā)思古之幽情,又可享受悅目清心的樂趣。
杜甫草堂導(dǎo)游詞8
大家好,我是你們的導(dǎo)游方一虎,期望在接下來的幾天里能和大家愉快的度過。再次歡迎大家來到成都!成都被稱為天府之國,今日我首先帶大家參觀的是文人故居——杜甫草堂!
杜甫草堂座落在成都市西郊的浣花溪畔,在1961年被國務(wù)院首批為國家文物重點保護單位。今日的游覽線路為大門——大廨—詩史堂—柴門——浣花祠—工部祠然后從后門出來。整個游覽大概需要50分鐘左右。一個小時之后,我們將在后門集合。
游客們,經(jīng)過了大門,大廨之后,此刻我們來到了杜甫草堂的詩史堂。大家能夠看到。在廳堂中央,安放著我國著名雕塑家劉開渠所塑的杜甫半身銅像。詩史堂是杜甫草堂中心建筑。杜甫在此間的所有詩歌都陳列在此,你將會在那里一一拜讀到詩歌的無限韻味。杜甫的`詩歌素有“以詩證史,以詩補史”的說法,故被譽為“詩史”,詩史堂也所以而得名。
好了,游客們,拜讀了這么多杜甫的詩歌,我想此刻的您必須會有頗多的感受!接下來,是游客們自由游覽的時間,大家能夠靜靜的親吻和感受一下杜甫大詩人當年之風范吧!20分鐘后,我們將在后門集合,請大家記住時間,相互提醒,如有什么需要幫忙,請大家及時聯(lián)系我,多謝大家。
杜甫草堂導(dǎo)游詞9
女士們、先生們:
現(xiàn)在我們來到了杜甫草堂的詩史堂。以詩的形式像畫卷一般勾勒唐王朝由興及衰的杜甫,在此給我們留下了一段耐人尋味的暢想。
少年杜甫,正值開元盛世,他“七歲思即壯,開口詠鳳凰”,繼而是“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及至青年,其詩歌內(nèi)容也是充滿理想、激情和浪漫。那“放蕩齊趙間,裘馬頗輕狂”的放歌正是他富有時代氣息的真實寫照。
中年杜甫,懷才濟天,大量詩歌,志存高遠,他以“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聲明其主張。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表現(xiàn)其抱負。
然而求官不得,考試落榜的杜甫,初嘗生活艱辛,開始趨于現(xiàn)實,貼近生活。安史之亂,折射出唐王朝的.腐敗,兵刀相殘,更現(xiàn)出蒼生的苦難。從“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爺娘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咸陽橋”的悲嘆到“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的哭訴,杜甫由高山流水的浪漫詩人轉(zhuǎn)而成為一個為民間疾苦吶喊的批判現(xiàn)實主意詩人!叭簟薄ⅰ叭齽e”猶如封建王朝統(tǒng)治下的一面鏡子,將歷史場景真實、生動地再現(xiàn)在我們眼前。郭沫若先生用““世上瘡痍,詩中圣哲;民間疾苦,筆底波瀾”的對聯(lián)歸納了杜老先生作為一個現(xiàn)實主意詩人的至高境界。
流離成都的杜甫,在一種平靜的環(huán)境里憂國憂民,更深層次地對國家的命運和生活的意義進行思考。此間他大量詩作表現(xiàn)了對生活的熱愛和“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的情操。我們從“忽聞關(guān)軍收薊北,初聞啼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到“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吟唱中,讀到了詩人博大的胸襟,獨有的人格魅力和高尚的愛國激情。
杜甫的一生,伴隨著唐朝的興衰。他在各階段詩風迥異,但都不同層次地反映了當時社會的真實現(xiàn)象,除卻他在詩歌上獨尊天下的藝術(shù)魅力,更為可敬的是他用詩的形式,記載了一段令人難以忘懷的歷史,留給我們一幅幅漫長而發(fā)人深思的畫卷。今天我們來到杜甫草堂,在詩史堂便能解讀他以詩證史、以詩補史的非凡成就。
杜甫留給歷史留給后人的精神財富,影響巨大,在下一個景點——工部祠我將為各位作進一步的介紹。請隨我從這里穿過柴門。
杜甫草堂導(dǎo)游詞10
各位游客:
你們好!
杜甫(公元712年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因任工部校檢郎,而又被稱做杜工部。河南鞏縣人,生活在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轉(zhuǎn)折時期,一生坎坷,終不得志。因其在詩歌創(chuàng)作上所取得的輝煌成就而被譽為"詩圣",詩作流傳至今約1400多首。
公元759年暮冬,杜甫因避安史之亂流亡到成都,次年春、在友人的幫助下于風景秀麗的浣花溪畔蓋起了一座茅屋,便是他詩中提到的"萬里橋西宅,百花潭北莊"的成都草堂。他在這里先后居住了將近四年,留下詩作240余首,如《春夜喜雨》、《蜀相》等名篇,其中《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更是千古絕唱。杜甫在成都寓居交游,賦詩題畫,精彩之作層出不窮。"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這首《絕句四首(其三)》生動形象地描繪出詩人在草堂所見的勃一家子春色。765年,嚴武病逝,失去唯一依靠的杜甫只得忍痛告別成都。今日的杜甫草堂是經(jīng)多次修復(fù)而成,面積240余畝,是成都游客最集中有觀光勝地之一。草堂內(nèi)楠木參天,梅竹成林,溪水婉蜒,橋亭相間,花徑柴門,曲徑通幽,園林格局典雅而幽美。
建筑從正門始,依次遞進是大廟、詩史堂、柴門、工部祠。其中大廟、柴門是杜詩中提到的草堂原有建筑,詩史堂正中是杜甫立像,堂內(nèi)陳列有歷代名人題寫的楹聯(lián)、匾額。工部祠內(nèi)供奉有杜甫畫像,并有杜詩傳人陸游、黃庭堅陪祀。
1985年,杜甫草堂更名為杜甫草堂博物館,館內(nèi)珍藏有各類資料3萬余冊,文物20xx余件。包括宋、元、明、清歷代杜詩精刻本、影印本、手抄本以及近代的各種鉛印本,還有15種文字的外譯本和朝鮮、日本出版的漢刻本120多種,是有關(guān)杜甫平生創(chuàng)作館藏最豐富、保存最完好的地方。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自760年到765年,其間除流亡今四川三臺,閬中一帶一年多以外,詩人先后在此居住了近四年,寫詩兩百四十余首,其中包括《蜀相》、《春夜喜雨》、《聞官軍收河南河
北》、《登樓》、《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等名篇。廣德二年(即公元765年)5月,杜甫隨著年齡的增加,思鄉(xiāng)之情也與日俱增,這一點在他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中有明確的表述。蜀地雖然以它的山水和溫情慰藉了詩人的心,但詩人還是很懷念他的故鄉(xiāng),如今故鄉(xiāng)的戰(zhàn)事已經(jīng)結(jié)束,年過半百的詩人終于下決心回家看一看。于是,他攜家經(jīng)水路出蜀,至夔州(今重慶奉節(jié))又滯留二年。出三峽后飄泊于荊、湘,以舟為家。當船停泊在岳陽樓下時,杜甫的病情已經(jīng)相當嚴重了,家人們把他攙扶進當?shù)氐囊患铱蜅,一邊安頓下來,一邊用所剩不多的銀兩去四處買藥。在這舉目無親的他鄉(xiāng)客棧,沒有人知道這個貧病交加的老人是誰,也沒人知道他骨瘦如柴的手曾經(jīng)寫出過多么壯美的詩句。一人偉大的'靈魂就這樣凄涼地安息在岳陽的客棧里了,享年59歲。在他去世前不久,寫下了他的絕筆長詩《風疾舟中伏枕書懷》,詩中,他回顧了不堪回首的一生,末了,依舊對國家的前途憂心:"戰(zhàn)血流依舊,軍聲動至今。"他對所忠誠的國家如此牽掛,然而他愛國家,國家卻不愛他。
他的一生就像空曠午夜劃過天庭的流星,雖然以耗盡生命獲得了一次耀眼的閃亮,卻沒有人去賞識和熱愛。這個星空下寂寞的老人,除了給我們留下那些氣雄天下的詩歌,就只有三座紀念他的草堂。令我們四川人自豪的是,杜甫漂泊的足跡印滿了大半個中國,但紀念他的三座草堂卻都在四川,它們分別位于成都、三臺和重慶奉節(jié)。三座草堂,都是記錄杜甫晚年的生活,而成都的杜甫草堂,無疑是三座草堂中的龍頭。
人們?yōu)榱思o念這位偉大的詩人,早在唐末,韋莊就在遺址上重建草堂,以后經(jīng)歷歷代十多次培修,到清嘉慶十六年(1881年)重修完成時,基本奠定了今天博物館的規(guī)模。
杜甫草堂博物館主體是由五重中軸線上的建筑組成的,分別是正門、大廨、史詩堂、柴門、工部祠,另外還有碑亭和茅屋。
杜甫草堂導(dǎo)游詞11
杜甫草堂位于成都市青羊區(qū)浣花南路浣花溪畔,是中國唐代偉大現(xiàn)實主義詩人杜甫流寓成都時故居。公元七五九年冬天,杜甫為避“安史之亂”,攜家由隴右入蜀,營建茅屋而居,稱“成都草堂”。
杜甫先后在此居住近四年,創(chuàng)作詩歌流傳至今的有二百四十余首。其中《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現(xiàn)已成為不少地區(qū)學(xué)生必學(xué)課。草堂故居被視為中國文學(xué)史上的“圣地”。杜甫離開成都后,草堂便不存,五代前蜀時詩人韋莊尋得草堂遺址,重結(jié)茅屋,使之得以保存,經(jīng)宋、元、明、清多次修復(fù),其中最大的.兩次重修,是在明弘治十三年(1500)和清嘉慶十六年(1811),基本上奠定了杜甫草堂的規(guī)模和布局,演變成一處集紀念祠堂格局和詩人舊居風貌為一體的博物館,建筑古樸典雅、園林清幽秀麗的著名文化圣地。一九六一年三月被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一九八五年五月成立杜甫草堂博物館,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是現(xiàn)存杜甫行蹤遺跡中規(guī)模最大、保存最完好、最具特色和知名度的一處。
梅園位于草堂西北角,占地數(shù)十畝,原是一私家花園,后劃歸草堂管理。過詩史堂折向西,經(jīng)水檻,穿月洞門,至梅園。站在月洞門外,便可見一四層磚塔聳立湖畔,一座曲橋橫跨湖上,塔名“一覽亭”。取杜甫《望岳》詩“一覽眾山小”句意。塔影倒映水面,與曲橋形成絕妙呼應(yīng),月洞門則成取景框,塔、橋、湖、花、樹,渾然構(gòu)成一精美畫面。
梅園內(nèi)植物以梅花為主,間植海棠、玉蘭等,水面養(yǎng)荷,形成濃郁川西林園風格。每當冬去春來,園內(nèi)燦若煙霞紅梅,或紅或粉海棠,纖塵無染玉蘭次第開放,滿苑繁花在一泓碧水襯映下,顯出無盡妖饒與恣媚。在春意最濃、花事最盛時,如登一覽亭憑窗俯瞰,那關(guān)不住滿園春色,與遠處平疇綠野,工部祠堂。草堂古寺翠竹蒼楠融匯在一起,頓會心旌搖動,神采飛揚,邏思無際。
杜甫草堂導(dǎo)游詞12
各位團友:大家好,杜甫在《客至》一詩中寫道到”花徑未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今天我借用這個詩句歡迎大家游覽成都杜甫草堂。我們沿著中軸線參觀,游覽的時間是兩個小時,游覽時請大家緊跟團隊,注意安全。
成都杜甫草堂,是在杜甫流寓成都時的故居遺址上建立起來的紀念性建筑,蜚聲全球的著名文學(xué)勝地。今天我們所看到的草堂,是經(jīng)元、明、清各時期的修葺和擴建,特別是明弘治13年和清嘉慶16年兩次大規(guī)模的擴建形成的規(guī)模和格局。各位團友,剛才我們參觀了大廨、詩史堂。
現(xiàn)在我們來到草堂最后一重也是最重要的'紀念性建筑工部祠。大家請看,工部祠東邊的這棟建筑叫做”水竹居”,取自杜甫詩句”懶性從來水竹居”。西邊的這棟建筑叫做”恰受航軒”,取自杜甫詩句”野航恰受兩三人”。這兩棟建筑與工部祠形成一品字形的小院,突出了工部祠作為祭祀享殿的主體地位。工部祠是供奉杜甫的祠宇,因杜甫曾為劍南節(jié)度使嚴武的幕僚,任”檢校工部員外郎”,人稱杜工部,工部祠因此得名。工部祠是清嘉慶16年時重建的,雖經(jīng)后世多次修葺,但基本上保持了原貌。
請大家看工部祠外的這幅對聯(lián),上聯(lián)是:錦水春風公占卻;下聯(lián)是:草堂人日我歸來。人日是指正月初七,這幅對聯(lián)向我們講述了發(fā)生在正月初七的一段軼事。杜甫流寓成都時,好友高適正在蜀州就是今天成都的崇州市作刺史,杜甫生活上常得到高適的幫助。唐肅宗上元2年也就是761年人日這天,高適賦詩《人日寄杜二拾遺》贈給杜甫,表達了對杜甫的思念和牽掛。五年后高適病死與長安。十年過去了,到了唐代宗大歷五年就是770年正月二十一這天,正漂泊在湖南湘江上的杜甫查找舊詩文,無意中在書箱里發(fā)現(xiàn)了高適的這首詩。此時,杜甫的老友故舊大都已不在人世,杜甫自己已老病交加?匆姽视训馁浽,不禁傷感十分,只有借詩文表答對古人的思念,于是寫下了《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見寄》一詩。全詩感情真切,淚灑字里行間,感人至深。對聯(lián)作者何紹基,時任四川學(xué)政,以書法名于當時,其詩作在咸豐、同治年間被譽為學(xué)蘇東坡能得其精髓之第一人,他熟知杜甫與高適人日唱和的故事。清咸豐4年也就是1854年,何紹基在南充主持完科舉考試后,在返成都的途中擬成此聯(lián)。到正月初七人日這天,何紹基在草堂題就對聯(lián)。
上聯(lián)指杜甫獨享錦水春光,將浣花溪的秀麗風光變成了優(yōu)美的詩篇。下聯(lián)借用杜甫高適人日唱和的故事,表達了對前賢的景仰。請大家注意,對聯(lián)中何紹基以”我”與”公”相對,并使用了”歸來”二字。顯然,何紹基含蓄地表達了自命是杜甫繼承者的深意。這幅對聯(lián)掛出后,文人墨客競相效仿,每年人日這天都來到草堂,揮毫吟詩,憑吊杜甫。人日游草堂就逐漸成為了成都的風俗。
現(xiàn)在我們進入工部祠參觀,大家請看,中間的這尊塑像就是杜甫。左邊的是南宋詩人陸游,右邊的是北宋詩人黃庭堅。工部祠里為什么會有陸游與黃庭堅的塑像呢?清嘉慶年間,草堂重修完工后,乾隆時的拔貢楊方燦建議塑陸游像配祀杜甫,主要理由是陸游與杜甫忠君愛民”心跡相同”。到了清光緒年間培修草堂時,又以”心跡相同”的原則,為黃庭堅塑像。陸游、黃庭堅二人在詩歌創(chuàng)作上都十分推崇杜甫,同時三人都曾流寓成都,去蜀后都不曾忘記蜀地。由于三位古代賢哲共祀一堂,所以,工部祠又叫三賢堂。
好,工部祠就為大家介紹到這里。各位團友可以在少陵草堂碑亭前照相留念,隨后我們?nèi)⒂^按照杜甫詩意恢復(fù)的茅屋景區(qū)。
我的景點講解完了,謝謝!
杜甫草堂導(dǎo)游詞13
各位游客:
大家好。早上我們?nèi)チ藢捳镒,那么此刻小?yōu)就就帶大家去領(lǐng)一個景點——杜甫草堂,顧名思義,杜甫草堂就是杜甫以前住過的草堂,之所以有此刻這個景點,是由于以前的草堂太破太舊,所以政府出資又把草堂重新修了一下。而杜甫草堂也成了外地游客來成都必去的景點之一。所以我們也要去看一看。
此刻我們呢金額如草堂,首先映入我們眼簾的是一尊杜甫的塑像,大幾能夠看見杜甫身穿大披風跪在地上,雙手放在膝蓋上,好像在思考什么,大家都說,杜甫有一雙寫得好詩歌的手,誰摸了就能占了他的靈氣,寫得一手好文章。所以小朋友要寫作文的或者是想寫好文章的,都能夠去摸一摸,期望給大家?guī)砗眠\。
我們繼續(xù)向前走,大家是不是很好奇為什么那里有一個很古老的房子,市的.,沒錯,那就是杜甫住的房子,里面有九個屋子,杜甫一生窮困潦倒,日子過得很艱難,這個草堂還是在朋友的資助下才建成的。
杜甫草堂導(dǎo)游詞14
去年十月的四川之行中,我第二次拜謁了杜甫草堂。是的,拜謁,因為面對這普通又不同凡響的一間茅屋,足以令人心生無限崇敬。
杜甫一生顛沛流離、窮困潦倒,唯獨在成都的這段時間,在友人的資助下,生活算是相對比較安定,也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優(yōu)秀詩作。或許已經(jīng)無從精確考證和完整復(fù)原一間1250年前的茅屋,阿房宮都灰飛煙滅了,何況一介書生的蝸居?那么,今天這里存在著的,其實只是一個符號罷了。然而,人類文明中所有被供奉與膜拜的,不都是符號嗎?幸好,它還沒有被人遺忘。
記得小時候無意中在父親的書桌里翻出一本《唐代三大詩人詩選》的'小冊子,從中第一次接觸到“杜甫”這個名字,懵懵懂懂地也讀不懂那些詩,只是覺得李白、杜甫、白居易一定很了不起。當時很納悶“文章憎命達,魑魅喜人過”這句,“魑魅”我是不懂的,但一定跟鬼有關(guān),是很可怕的鬼,可是難道那些鬼喜歡人嗎?
再后來,當然是通過學(xué)校教育逐漸了解了他,但也還是膚淺的。直到工作以后,第一次換單位,剛?cè)サ臅r候比較閑,于是就買了一本人民出版社的《杜甫詩選》,從頭至尾逐字逐篇研讀了三四遍,才算深入地了解了杜甫的詩以及他作為詩人的歷程和風范。
曾經(jīng)看到某書上說,有人將中國古代詩人與西方古典音樂家作類比,說貝多芬像李白。僅從個人行為處事的風格來看,兩人都狂放不羈,確有相似性。但以藝術(shù)風格而論,那杜甫更像貝多芬。“白發(fā)三千丈,緣愁似個長”、“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軒轅臺”、“狂風吹我心,西掛咸陽樹”,李白這些極盡夸張和浪漫的意象,不是貝多芬式的。李白開創(chuàng)了浪漫派,貝多芬也開創(chuàng)了浪漫派,但貝多芬畢竟在根子里還是遵循著古典派的嚴謹工整。別的不說,就拿四大小提琴協(xié)奏曲來說,貝多芬、老柴、勃拉姆斯、門德爾松,很明顯貝多芬的作品架構(gòu)最為緊致。這點上,還是杜甫與他更接近一些。雖然杜甫也有“無邊落木瀟瀟下,不盡長江滾滾來”,但仍然字字扎實,不尚飄逸,同樣工整嚴謹。
如果拿中國書法和西方古典音樂來比較,我覺得最能匹配莫扎特的唯有王羲之,那一派清麗典雅是多么相似!而貝多芬的九大交響曲,恐怕只有顏真卿的《麻姑仙壇記》、《勤禮碑》、《祭侄稿》能敵。而像后期的德彪西、梅西安、巴托克,那恰好與中國明清時代注重個性與意境的張瑞圖、黃道周、傅山等人契合。如果逆流而上,那么巴洛克時代的古典樂派也與我漢代燦若星河的隸書碑刻頗為一致。至于散落民間的無數(shù)古樸可愛的魏碑,不正好與歐洲風格各異的民間音樂相呼應(yīng)么?
這實在是一個有趣的話題,我也只是聊一點自己淺薄的體會。但無論如何,杜甫、貝多芬的作品都是我所熱愛。
今天的草堂,已經(jīng)無從追尋那黃四娘家的花,但依然有流連的蝶。
站在杜甫塑像前,我看到的是一個枯瘦的身軀,那身軀里有一副堅硬的骨架和博大的胸懷。
杜甫草堂導(dǎo)游詞15
五代時,詩人韋莊在成都做前蜀政權(quán)的宰相,他尋找到“柱砥猶存”的草堂遺址,便“重結(jié)茅屋”來表達對杜甫的懷念之情。北宋元豐年間(11世紀),成都知府呂大防再次重修,并把杜甫像畫在墻壁上,使草堂具有了紀念祠堂的性質(zhì)。以后歷代,草堂多次重修,其中最大的兩次,是在明代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和清代嘉慶十六年(公元1811年),基本上奠定了今日草堂的規(guī)模和布局。經(jīng)過一千多年的演變,杜甫當年“誅茅初一畝”的草堂故居,已成為今天供人們瞻仰、憑吊“詩圣”的紀念性建筑群,面積也擴展到240多畝(包括建國后擴建的梅苑與原草堂寺)。由于它既是詩人的故居舊址,又具有紀念祠堂的性質(zhì),因此整個園林與建筑便有機地融匯了這兩者的特點:建筑風格古樸典雅,不作雕梁畫棟的處理,也不很高大,而是接近于民居;建筑格局則以一條中軸線貫穿始終,主體建筑從正門、大廨、詩史堂、柴門到工部祠都在這條線上,兩旁以對稱的附屬建筑相配,其間又有溪流索回,小橋相連,竹樹掩映,顯得既莊重肅穆,又清幽雅潔;漫步其中,我們不僅可以瞻仰憑吊詩圣,表達心中的`敬意,還可以返璞歸真,發(fā)思古之幽情。所以說,草堂是紀念性建筑與園林景觀相結(jié)合的成功典范。
詩史堂
詩史堂是杜甫草堂紀念性祠宇的中心建筑。因為杜甫的詩歌真實而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到衰的歷史,素有“以詩證史,以詩補史”的說法,故被譽為“詩史”,建筑以此為名。
廳堂中央,安放著我國著名雕塑家劉開渠所塑的杜甫半身銅像。塑像兩側(cè)是朱德同志撰寫的對聯(lián):“草堂留后世,詩圣著千秋!边@副對聯(lián)道出了杜甫和他的故居草堂在人們心目中崇高而不朽的地位。
詩史堂內(nèi)還懸掛有現(xiàn)代著名史學(xué)家、文學(xué)家、詩人及書法家郭沫若撰寫的對聯(lián):“世上瘡痍詩中圣哲,民間疾苦筆底波瀾!贝寺(lián)高度概括了杜詩憂國(上聯(lián))與憂民(下聯(lián))的兩個方面,內(nèi)容深刻,對仗工穩(wěn),書法瀟灑而富激情,歷來受到人們的稱道。
水檻和柴門碑亭
工部祠的東邊有一間小小的茅亭,內(nèi)立石碑一通,上刻”少陵草堂”四字,也是果親王的手跡。
“少陵”本為地名,在西安市南長安縣。那里原是古代杜伯國的舊地,漢宣帝死后葬在那里,其墓因此而稱“杜陵”,宣帝許皇后的墓在附近,因規(guī)模小于帝陵,所以稱“少陵”(“少”即“小”之意)。杜甫遠祖就是“京兆杜陵人”,他自己也在這里住過較長時間,在詩中曾自稱“杜陵野老”、“少陵野客”,人們也就稱他為“杜少陵”了。前面已經(jīng)說過,杜甫的茅屋早已毀壞。
公元761年秋天,一陣大風把他苦心經(jīng)營的茅屋吹破,才使詩人寫出千古不朽的名篇《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詩人表現(xiàn)的那種“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理想和“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的忘我精神,千百年來一直令人感動不己!當然,也不難看出這茅屋是很不結(jié)實的。杜甫離去后,草堂破敗,經(jīng)后人多次重修,已成紀念祠宇,再難覓“茅屋”蹤跡,而建造這座草亭,其用意就是以此引發(fā)人們對昔日那簡樸自然的草堂的聯(lián)想?磥磉@個目的是達到了,許多游覽草堂的人都要在這里攝影留念,就是最好的證明。
茅屋景區(qū)
游覽草堂不能親眼目睹杜甫寫出不朽名篇《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的那座名揚古今的茅屋,怎么講也是一件十分令人遺憾的事情。為了彌補這個遺憾,使大家更好地領(lǐng)略當年杜甫的生活環(huán)境,杜甫草堂博物館于近年重建了一個“茅屋景區(qū)”。
展現(xiàn)在我們眼前的,就是依據(jù)杜甫詩歌的描寫以及明代重修草堂時的格局恢復(fù)重建的“茅屋景區(qū)”。景區(qū)內(nèi)溪流環(huán)抱,綠樹成蔭,竹籬柴扉,芳草青青,營造出“舍南舍北皆春水”、“清江一曲抱村流”、“卜居必林泉”、“柴門古道旁”、“野老籬邊江岸回”、“草深迷市井”等杜甫詩句描繪的郊野景象。推開咿呀作響的柴門,左植”四松”,右栽“五桃”,古楠接茅亭,綿竹上青霄,菜圃青青,藥欄郁郁,詩人的老妻所畫的棋盤仍留在石上,他的小兒女垂釣的釣絲還倚靠在籬邊……,所有這一切,都使人感受到詩人生活在這里時那種濃濃的田園情趣。而依川西鄉(xiāng)間民居風格建造的簡樸茅屋,又印證了杜甫“熟知茅齋絕低小”的描寫,令不覺間吟誦出杜甫的《江村》詩:“但有故人供祿米,微軀此外更何求!”
參觀杜甫草堂,值得一游的地方還有紅墻夾道、修竹掩映的花徑,碎瓷鑲嵌、古雅別致的“草堂”影壁以及風景秀麗、獨具魅力的梅苑。妙境入目,各自都有體會,就不用我一一介紹了。
謝謝大家!
【杜甫草堂導(dǎo)游詞】相關(guān)文章:
杜甫草堂導(dǎo)游詞06-08
杜甫草堂的導(dǎo)游詞11-28
關(guān)于杜甫草堂導(dǎo)游詞09-07
杜甫草堂英語導(dǎo)游詞08-29
杜甫草堂導(dǎo)游詞范文03-22
(精)杜甫草堂導(dǎo)游詞06-08
【精】杜甫草堂導(dǎo)游詞03-01
杜甫草堂導(dǎo)游詞精選15篇02-14
杜甫草堂的導(dǎo)游詞15篇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