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作為一位盡職的導游,有必要進行細致的導游詞準備工作,導游詞是我們引導游覽時使用的講解詞。那么問題來了,導游詞應該怎么寫?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黃山導游詞,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黃山導游詞1
大家好!我是你們的導游,我姓桓,大家可以叫我小桓。今天,我給大家介紹的景點是黃山。大家都知道黃山的奇石,請大家跟我來,不要掉隊喲!大家看見那座山了嗎?請注意看山上的那個東西,是不是很像“桃子”?如果你覺得那是桃子的話,您就錯了,因為那個“桃子”其實是一塊石頭。傳說這個桃子是“蟠桃盛會”上西王母扔下來的一個有蟲子的桃子,算是仙桃吧。時間久了,仙桃就變成了石頭,所以這座山就叫“桃子山”。
從桃子山上走下來,我們又望見對面的山頂上有一只特大的“猴子”,“猴子”遨游在一片云海中,可那只猴子為什么一動不動呢?原來它也是一塊大石頭,顧名思義,這座山就叫“猴子觀!保苡幸馑及!好了,我們繼續(xù)前進吧!
看,那里有一位先生在為我們指路呢!如果你認為那是一個人的.話,您有錯了,那也是一塊大石頭。傳說,他是觀世音菩薩安排在那兒為唐僧師徒指路的,人們就為他造了一尊石像。
到此,今天的黃山一日游結束了。黃山不僅有奇石,還有奇松、溫泉和云海呢!歡迎大家以后再來喲!我一定再次當好您的導游,讓您滿意!
黃山導游詞2
各位朋友們,現在我們已經到了黃山,請大家注意觀看。
黃山的山峰,蓮花峰最高,高1864米,光明頂第二,高1841米,天都峰第三,高1829.5米。
黃山里的奇松、怪石、云海、溫泉都是非常著名的。奇松里面有一棵松樹叫迎客松,因為它的'姿態(tài)像在迎接客人,所以稱它迎客松。有一句詩:“五岳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就說明了黃山的美。黃山的溫泉可以治病,但不能飲用,請注意!
注意:爬山的時候,如果下雨了,千萬不能打傘,高山上風大,小心雨傘會變成降落傘,讓風把你吹走!請不要往山下扔石頭,小心砸到人!請走臺階,不要走沒有臺階的地方,不然會掉下去!請不要亂跑,萬一迷了路,你就有可能變成“野人”了。
黃山上還有纜車,如果你沒勁兒了,或者你有恐高癥,就可以坐纜車,會有很爽的感覺。你們知道什么叫纜車嗎?纜車就是給“懶人”坐的車。
黃山的巖洞,冬暖夏涼,里面還有奇形怪狀的石頭,石頭的種類有:石灰?guī)r、鐘乳石等。
我的介紹完畢,祝大家看得開心,玩的快樂!
黃山導游詞3
各位來賓,各位朋友你們好!
現在我來給各位當導游,參觀聞名天下的黃山。在游覽的過程中,希望您不要亂扔垃圾,也要注意安全。
黃山位于安徽省,以雄奇壯麗馳名世界。
一進黃山,最先映入眼簾的,就是那飛流直下的瀑布。他像一條銀色的綢帶抖落下來,夾著嘩嘩的水聲,好象在為我們唱歌,歡迎我們的到來。它急流奔騰,氣勢雄偉,真是“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瀑布順著山溝蜿蜒而流,成了溫順柔和的泉水。那泉水清澈見底,能清晰地看見水底的沙石和爛在水里的樹葉?,一個個山峰直插云端,不見絕頂,上海長風公園的鐵臂山和它相比起來,只能算是一個小土堆了。有的山像豬八戒吃西瓜,有的像武松打虎,有的.像狐假虎威,有的像孫悟空打妖精,有的像猴子觀!娣辶_列,引人入勝!
黃山到處有美麗的景色,說也說不盡。
各位游客,黃山的參觀就到這里結束了,黃山永遠恭候您的光臨。
黃山導游詞4
現在,我們游覽的是黃山最絢麗的玉屏樓景區(qū)。
當年陳毅元帥對黃山風景曾作出精辟的概括,說:“前山雄偉,后山秀麗”,玉屏樓景區(qū)則充分體現了黃山“前山雄偉”的地貌景觀特征。
到玉屏樓景區(qū),有兩條路線可以選擇:一條是從前山上,游覽溫泉景區(qū)后直接進入;一條是從后山上,游覽云谷寺景區(qū),再游北海景區(qū),然后進入。我們走的是后一條路線。
現在我們下了光明頂,來到鰲魚峰腳下,你們看前面有個巖洞,洞口呈三角形,有10多米長,這便是“鰲魚洞”。
穿出洞口一看,我們已經落在谷底。抬頭望,眼前是百步云梯,有100多級石蹬,真像一列靠在峭壁上的長梯。它的頂上有兩塊巨石,一個像龜,一個像蛇,左右對峙,這就是“龜蛇守云梯”。
過了百步云梯,現在我們到了黃山第一高峰――蓮花峰。從蓮花嶺到峰頂約三華里,這段路叫蓮花梗。沿途有許多青松與黃山杜鵑,還有飛龍松、倒掛松等名松。前面四個洞穿過之后就到達峰頂。你們看,這絕頂是一個直徑約5米的圓臺,人們又叫它“石船”。圓臺四周有石柱鐵欄,中央有個凹處,里面有積水,人們叫它“香砂井”。置身峰頂,“萬峰拜其下”,頗有頂天立地、“一覽眾山小”之感。
從蓮花峰下來,我們到達閻王壁,過去因這段山路奇險而得名,F在我們走的是一條新開辟的登山梯道,約800多級石階。走完后再上行一點,就可見到一株比較奇特的古松,主干不過一米高,枝椏全攏在頂部而后向四周伸展,樹冠平整,很像和尚打坐用的蒲團,所以取名“蒲團松”。
再看松樹后面,有塊石頭很像一只老鷹,松石合起來,人稱“老鷹守蒲團”。
過了蒲團松,我們便到了玉屏樓。這里被明朝徐霞客譽為“黃山絕勝處”,古時建有文殊院,是黃山一座著名寺院,后多次遭受火災,現在在舊址上建了玉屏樓賓館。民間有“不到文殊院,不見黃山面”之說。樓左面有青獅石,右面有白象石,合稱“青獅白象守文殊”。樓后玉屏峰崖壁上刻有眾多摩崖石刻,有毛主席手跡“江山如此多嬌”、“風景如畫”、“泰岱遜色”、“一覽眾山小”等,峰頂形成一尊臥佛,又稱“睡美人”,維妙維肖。
在玉屏樓左邊,有一棵奇特的松樹,她一側松枝伸出,好像在迎接五湖四海的賓明,這就是壽愈千年、被稱為“國寶”的迎客松。這里還有陪客松、送客松相伴,極合乎中國的禮儀規(guī)范。
現在我們站在玉屏樓前,左望天都,右看蓮花,秀峰相擁,松石斗巧,真是一個絕妙的境界。
天都峰右邊有一座山峰叫耕云峰,峰頂有一塊巨石像一只大松鼠,構成“松鼠跳天都”奇景。
從玉屏樓往下走,沒走幾步便到了文殊洞。進洞后再順著螺旋梯道向下走,就到了“蓬來三島”。你們看,這三座高低不齊的石峰很像傳說中的海上三座仙島,若在有云海的時候看,就更像了。
哦,眼前就是“一線天”了。這是一道峽谷,又深又窄,深長約50米,兩側壁高25米,最寬處僅2.2米,最窄處不足半米,一個人還要側身才能通過。從谷底抬頭看天空,果然只能看到一線藍天。
過完一線天,走過渡仙橋,穿過臥松澗,我們來到了蒲團石跟前。下方的巖壁上刻有“別有天”、“觀止”等贊語。這里右邊是個大山谷,左邊是個險峻的山崖,眼前的這座高峰就是著名的天都峰了。
天都峰海拔1810米,是黃山最險峰,民諺說:“不到天都峰,白跑一場空”。你們看,這陡峭的天梯左右,各有一塊直立的石頭,一個像是古裝的仕女,另一個像是下拜的童子,這組巧石,像是神話里的“童子拜觀音”。
登完約1公里險峻的.天梯,我們來到天上玉屏,只見前面的石屏風上刻有“天上玉屏”四個字。大家朝我手指的方向看先前的“松鼠跳天都”,如今變成了兩個犁尖在耕云犁霧。再往前就是有名的“鯽魚背”了。
鯽魚背是登天都峰的一段最險峭的石M,長約20米,寬1―2米,最窄處不到1米,兩邊萬丈深淵。若在茫茫的云海中走在上面,真像踩在一條露出水面的鯽魚背上,跟著它在大海中游動呢。
過了鯽魚背,連穿三個石洞,便登上天都峰頂。登天都峰確實很險,但是來到黃山不登天都峰又怎能領略到“無限風光在險峰”呢?
唐代詩僧島云是有記載的最早登上天都峰的人,他留下了一首《登天都峰》的詩:“盤空千萬仞,險若上丹梯。迥入天都里,回看鳥道低”寫出了天都峰的高峻和山道的奇險,也流露出他登上天都峰之后興奮激動的心情。我看諸位現在也都很興奮,充滿了“山登絕頂我為峰”的豪情。
現在,我們從天都新道下山,一直到半山寺。
朋友們,你們看天都峰的山腰上有塊巖石像什么?像只大公雞,頭昂向天門坎,正掀動翅膀在啼呢,這就是“金雞叫天門”,那崖壁上還有“空中聞雞”四字。
從半山寺來到立馬橋,讓我們站在橋頭北望,可以看到青鸞峰千仞峭壁上的巨型摩崖石刻:“立馬空東海,登高望太平”。每字邊長6米,其中“平”字一豎長達9.4米,為唐式遵將軍于1939年題寫,由6名徽州石工懸系在千尺的峭壁上,用了大半年時間才鐫刻成功。書法氣勢非凡,磅礴壯觀,而且寓意深刻,不僅是對黃山勝景的高度藝術概括,更顯示了在國家危難之時,揚我中華的豪邁氣概。
從立馬橋直下,就是溫泉景區(qū)。
黃山導游詞5
大家好!歡迎你們來游覽黃山。注意哦,在游覽時不要亂丟垃圾,F在,請隨我一起觀光吧!
說起黃山四絕,排在第一的就是奇松:首先就是奇在它頑強的生命力。其他花草都在富有營養(yǎng)的土壤中生根、發(fā)芽。而黃山的奇松卻是從貧瘠的巖石中生長出來的.。接著就是它那各種各樣不同的形態(tài)。人們根據它的形態(tài)取了許多有趣的名稱,如:迎客松、黑虎松、龍爪松、臥龍松等等。它們都是奇松的代表。
怪石也是黃山的一絕,在黃山隨處可見怪石,最著名的就數“飛來石”、“猴子觀!薄ⅰ跋扇酥嘎贰薄
黃山四季分明,春天草翠花開;夏天綠樹成蔭;秋天紅葉如霞;冬天雪花飛舞、銀裝素裹。
各位朋友,經過這一天的游覽,相信你們都對黃山有了進一步的了解,今天的游覽到此結束,希望你們再來游玩。再見!
黃山導游詞6
黃山絕勝處――玉屏景區(qū)玉屏景區(qū)為黃山中心景區(qū)之一。
民諺云“不到文殊院,不見黃山面”;景區(qū)內最為壯觀的是松奇、石怪、峰險和云海、摩崖石刻等。
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稱“左天都,右蓮花,背倚玉屏峰。
兩峰秀色,俱可手攬。
回顧奇峰錯列,眾壑縱橫,真黃山絕勝處!
景區(qū)范圍:南起半山寺,北至鰲魚洞,東起天都峰,西至容成峰。
區(qū)內主要為主體期花崗巖地貌,冰川遺跡發(fā)育。
山峰高程一般在1700米以上;而深切溝谷的高差,有的可達千米,黃山三大主峰中的蓮花峰、天都峰都座落在景區(qū)內,體現了黃山地質公園“前山雄偉”的地貌景觀特征。
景區(qū)景觀以“雄”稱勝:雄偉壯麗,奇險天成,巧石如林,名松奇絕。
區(qū)內可達景點34處,主要有迎客松、蒲團松、陪客松、蓮花峰、天都峰、玉屏峰等,可視景點27處,主要有蓬萊三島、松鼠跳天都、五老上天都等。
玉屏景區(qū)的地質位置,處在黃山巖體南部主體期侵入的粗粒似斑狀花崗巖內。
巖性堅硬,構造節(jié)理發(fā)育。
由于不同方向巖石節(jié)理的裂解和冰凍、流水的侵蝕,以及重力崩塌等作用的影響,形成了黃山地質公園內最為奇險的高山地貌景觀。
“黃山之奇,奇在諸峰;諸峰之奇,奇在松石”(清人趙吉士),“峰峰石骨峰峰松”。
“黃山無處不石,無石不松,無松不奇”;松以石為母,以云為乳。
松埋云上,云掩松中。
玉屏景區(qū)奇松甚多。
被游人稱為國寶的迎客松,在玉屏峰東側、文殊洞上方。
破石而生,壽逾千年。
迎客松之名,始見于民國《黃山指南》。
高大的古松,一側枝伸出,似展臂迎客,姿態(tài)蒼勁,翠葉如蓋,剛勁挺拔,彬彬有禮。
玉屏西側道旁壑邊的送客松,虬干蒼翠,側伸一枝,揖送游人已1000多年;玉屏峰文殊臺上,四株古松形如仕女,亭亭玉立,姿態(tài)秀麗,常年伴陪游人觀景、看“!,故名陪客松。
蒲團松在右側道旁,松冠盤曲于四周,然后平伸,松針簇集頂部,鋪展平整,狀如蒲團,古人贊:“蒼松三尺曲如盤,鐵干橫披半畝寬。
疑是浮丘跌坐處,至今留得一蒲團。
”世人也有“蒼松之上好安眠”之句。
景區(qū)內還有送客松、望客松、望泉松、舞松、盼客松、盤羚松等諸多名松。
景區(qū)內巧石星羅棋布。
大者石林聳峙,石筍羅列;小者玲瓏剔透,造化精巧。
巧中見怪,怪中見巧,巧得怪,怪得奇,奇得美。
文殊臺左有“雄獅”盤踞,右有“白象”蹲伏,獅象相距50米,故稱“青獅白象守文殊”。
立文殊臺環(huán)眺四方,天都高聳,“天梯”旁的“童子拜觀音”,峰巔上的“松鼠跳天都”、“鯽魚背”、“二僧朝天都”、“仙桃石”、“仙人把洞門”、“天上玉屏”、“五老上天都”、“美女照鏡”、“姜太公釣魚”、“蓬萊三島”等巧石。
回首眺望右側的蓮花溝、有“犀牛望月”、“采蓮船”、“孔雀戲蓮花”、“望夫石”等。
站在立雪臺北望有“仙人飄!薄ⅰ把蜃舆^江”等奇石。
這些巧石,隨著觀賞者的立地變化,不斷變形,故古人贊嘆,“他山以‘形’變,觀可窮;黃山以‘變’勝,云霞有無,一瞬萬變,觀不可窮”。
乾坤為匠,造化施工,給了我們一座奇?zhèn)セ锰、美麗無比的黃山。
它是大自然的杰作,是“天造地設之雄詩”,是天地大手筆寫的`“大塊文章”。
因此,當我們游覽、閱讀這部“雄詩”,欣賞這篇大塊文章時,要從大處著眼,屏息靜氣作一次忘我的投入。
不在乎黃山峰石的故事聽到多少,只要把握黃山精神,使人格與黃山峰石融為一體,那你就是峰,峰就是你。
那些奇石也不再是與你無關的歷史故事和飛禽走獸,而是今后生命中不再能分開的一部分。
著名作家秦兆陽這樣描述:“游罷黃山歸去,狂笑淚流如雨;何處失殘癡魂,失在奇峰深處!化作蒼鷹一只,展翅穿云破霧。
看盡千巒萬壑,不知此身何與?”
文殊臺視野空曠,下臨深壑,平望即是“南!保ㄒ喾Q前海),是黃山五海之一。
南海的特點是山高、壑深、面積大,當云海形成時,多數峰巒頓時沉入海底,惟朱砂峰、老人峰、紫石峰等,微露峰頭,猶如大海中的島嶼。
這似海非海。
非海似海的云海,時而風起云涌,波浪滔天,浩浩蕩蕩,汪洋一片;時而又霧似輕紗,隨風飄忽,時上時下,回旋舒展,變幻莫測,尤以日出或落日的霞海最為壯觀。
玉屏景區(qū)是摩崖石刻薈萃之處,小心坡的“觀止”,渡仙橋上的“一線天”,蓬萊三島對側的“好”;玉屏峰壁上的“宇宙大觀”、“群峭摩天”、“一覽眾山小”、“不險不奇”、“岱宗遜色”、“奇觀”、“氣象萬千”、“江山如此多嬌”、“黃山如畫”、“如何”、“果然”等;天都峰頂的“登峰造極”、“探奇”等;蓮花峰壁的“一覽群山低”、“真如造化”、“玉爐生花”、“天海奇觀”、“非人間地”和鰲魚峰壁的“大塊文章”等,均為點晴妙筆,發(fā)人深省。
石刻書法精湛,篆、隸、草、楷等書體俱全,即點綴了自然,又讓人賞心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