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于丹感恩教育觀后感(一):
我陪兒子一齊觀看了湖北電視臺播出的于丹教師的感恩教育講座!陡卸鹘逃返馁Y料很貼近我們的實際生活,于丹教師的講解很透徹,除了給了孩子教育外,更給我們家長帶來了啟示。
對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節(jié)目中講到如何培養(yǎng)孩子們的孝心和愛心,如何培養(yǎng)孩子們自立、自強、自信,提到了我們家庭教育的問題,“只知索取,不知付出;只知愛已,不知愛人,是當前獨生子女的通病。”對孩子進行愛心教育,就是要讓孩子懂得,這個社會不只父母疼愛他,還有許多人關心他,要使別人關心自我,首先自我要關心別人,給人以愛心。在家庭“仁愛”是人類最光輝燦爛的人性,最崇高偉大的品德,教子做人,首先要賦予他一顆仁愛之心。自小給予孩子同情心和伶憫心的情感,是在他身上培植善良之心,仁愛之情首先要做的事情。孩子最初的同情心和憐憫心是成人同情心和憐憫之心的反映,所以,父母同情別人的困難,痛苦的言行會深深打動孩子的心靈,感染和喚起孩子對別人的關心。比如,公共汽車上,家長對孩子說:“你看,那個阿姨抱著小弟弟多累呀,我們讓她們坐到那里來吧。”經常讓孩子看到大人是怎樣同情、關心、幫忙人的,對于培養(yǎng)孩子善良品質是最好可是的了。家長要以身作則,言傳身教,善待自我的父母和身邊的朋友,然后才能慢慢引導自我的孩子,如果孩子身上出現(xiàn)問題,你的批評教育才能讓孩子認可和改正,還有,你想讓孩子變的怎樣樣,你就常把他說成什么樣,慢慢發(fā)現(xiàn),孩子真的會變,再者,孩子平時
學習你的行為,就會變得很有愛心和職責心。隨著孩子的長大,還要逐步擴大教育資料,教育孩子熱愛家鄉(xiāng)。熱愛祖國。熱愛社會主義、熱愛科學、熱愛勞動、熱愛事業(yè),熱愛人生……一點一滴的培養(yǎng),一言一行的引導,仁慈博大的愛心、人道主義的道德,就會在孩子心頭扎下根,就會隨著孩子的成長而不斷擴展和升騰。
孩子的愛心是稚嫩的,你在乎它,它就會長大;你忽視它,它就會枯萎;你打擊它,它就會死去。如果想擁有一個富有愛心的孩子,那就讓我們在生活中培養(yǎng)它、呵護它吧。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和培養(yǎng)孩子的愛心和團體意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堅持不懈的努力,需要不斷地探索和研究。我相信,只要我們每個家長都把培養(yǎng)孩子的職責心和愛心當作一項重要的工作,這個世界必須會越來越完美的!
于丹感恩教育觀后感(二):
今日,我看了于丹教師的專題講座,感觸很深。
于丹教師在講座中主要是強調我們中小學生在完成必修課的同時,還要懂得孝敬父母,尊敬教師,關心他人,讓每一個中小學生德、智、體全面發(fā)展。
于丹教師首先談到“孝”。百善孝為先,孝是中華文化傳統(tǒng)提倡的行為,一般表現(xiàn)為孝順,孝敬。要對生活充滿感恩的心,感激父母,尊敬教師。孝不可是外在要求,也是內在的一種職責。
然后談到“仁”。仁就是要學會怎樣處理兩者的關系,要充滿愛心,和善待人。《三字經》里說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意思是說,人在剛剛出生時,本性都是善良的,性情也很相近,但隨著各自生存環(huán)境的變化,每個人的習性就會產生差異。教育孩子要與人和睦相處,懂得一個人的痛苦,由兩個人分擔,痛苦就減少一半,相反,一個人的歡樂,兩個人分享,歡樂就增加了一半,與人交往,多關愛他人,使自我健康,歡樂的成長。
最終談到“自立,自強,自信”。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會直接決定人生的軌跡,孩子的成長不是填鴨式的灌輸,知識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人的經驗和悟性。不要墨守成規(guī),按部就班,而是要在這個處處混沌喧囂的社會中,學會發(fā)現(xiàn)其中的有效信息。
經過于丹教師講的這堂課,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學生最重要的并不是學習,學會做人才是排在第一位的,如果不會做人的話,就算學習成績再好,也不是一個健全的人。
想想自我,有時爸爸媽媽督促我學習,我總嫌啰嗦,有時讓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我總不情愿,想到那里,我不禁感到很內疚,爸爸媽媽為了我,不知操了多少心,受了多少累,我還不明白感恩,總惹他們生氣,悲痛,太不應當了。在那里,我想對爸媽說:“我錯了,我以后要聽你們的話,好好孝敬你們,好好報答你們的養(yǎng)育之恩!”
在以后的生活中,我要改掉以自我為中心的壞習慣,跟同學們一齊歡樂的學習,樹立自我的遠大目標,樂觀,向上,進取進取,做一個優(yōu)秀的合格人才。
于丹感恩教育觀后感(三):
周六早上八點十分,我準時打開電視,收看于丹教師感恩教育的專題講座。我異常的感興趣,就津津有味地看起來。
于丹教師先講了一個故事《樹與人》,男孩小時候很喜歡和大樹玩耍,大樹每一天都等待著男孩;到了男孩少年時期,大樹讓他摘取果子換取學費和玩具;青年時期,大樹又把樹枝給了男孩蓋房子和娶新娘;之后大樹貢獻出樹干給中年時期的男孩做獨木舟去周游世界。能夠說大樹為男孩付出了一切,最終只剩下了光禿禿的樹樁。當男孩成為老人時,他想去的地方已經去過了,想看的東西也已經看過了,此刻他只想和樹樁在一齊曬曬太陽。聽完這個故事我忽然想到:這不就是孩子與家長的故事嗎?孩子想要什么,家長狠下心來再貴也要達成孩子的心愿。之后于丹教師講起“孝”這個字來,“孝”是中華民族的美德,百善孝為先,孔融讓梨等很多的成語故事都與“孝”字有關。這使我想到了一個故事,在吉林的一個普通家庭中一位阿姨對她的女兒百依百順。一次,阿姨的手被熱水燒傷了,女兒正在看動畫片,她把手伸向女兒,女兒卻不聞不問,還把阿姨的手推到旁邊說:“別煩我,我在看動畫片呢!”我不禁想到了這位小女孩太不懂事,父母生養(yǎng)了我們,教育我們,而她卻不會感恩,我真為她感到羞恥。
其實,生活中爸爸媽媽總是在一點一滴地關心著我。好吃的、好喝的都是讓我先吃;而剩飯剩菜從不讓我吃;臟了的衣褲、襪子僅有我脫下來放在一邊,媽媽總是第一時間將它們洗干凈;每一天下班后他們又總是第一時間沖進廚房為我準備可口、豐盛的飯菜;我有不開心、不順心的事總是向他們述說,他們會為我排憂解難,而他們卻從未對我講述自我工作中遇到的難題、難事和不快,因為他們總期望我每一天快歡樂樂地、健健康康的。
看了于丹教師的講座后讓我明白孝敬父母,從家中的家務事做起,盡一份孝心,讓父母也能夠歡樂起來。
于丹感恩教育觀后感(四):
今日我觀看了于丹教師的講座,于丹教師演講風格語氣平和、神閑氣定,常常用小故事比喻一個道理,一下子吸引住了我。
于丹教師的演講分為四個主題,一是如何培養(yǎng)孩子的孝心,二是如何培養(yǎng)孩子的愛心,三是如何培養(yǎng)孩子抵抗挫折本事的重要意義,四是如何讓我們的孩子自立、自強、自信。其中第一個主題是我最有感觸。
在講第一個主題的時候于丹教師首先講了一個小故事,這個故事想必大家都明白,但它卻再一次帶給我心靈上的震撼:從前有一顆粗壯的大樹和一個調皮的小男孩,每一天小男孩都來找大樹玩,摘幾個果子吃、摘幾片樹葉玩,大樹都不生氣,每一天都盼著小男孩來和它玩,大樹一天一天的盼著,可是有一天小男孩不再來找大樹了,又過了很久他已經是個初中的孩子了,小男孩很苦惱的嘆著氣,大樹說:“孩子啊,你怎樣了?”小男孩說:“別人都有錢買新玩具我都沒有。”大樹說:“你把我的果子都摘了去賣錢吧。”于是小男孩每年秋天都來收果子。之后,小男孩于是好久都不來看它,又有一天小男孩又在大樹底下嘆氣,大樹問:“你又怎樣了?”“別人都有錢蓋新房子、娶新娘,我卻沒有。”“那你把我大的樹枝都看下來賣錢吧。”小男孩就照做了。小男孩又是好久不來看大樹,又有一天小男孩又在樹下嘆氣,“你學業(yè)也成了,房子也蓋了,還有什么不滿意的呀?”大樹問,“別人都去海外了,我卻在家里待著。”大樹說:“你把我的樹干砍了做船吧!它能帶你去你想去的地方。”于是,小男孩就把樹干砍了坐船了。有一天小男孩回來了,他已經是一個白發(fā)蒼蒼的老人了,大樹問:“我什么也沒有了,只是一個大樹樁,你肯定我不愿理我了,
哎。”“不,我回來,是因為想和你一齊曬太陽,這是我的心愿,一生的心愿。”
父母無私地給予我們這么多,我們應當懂得珍惜和回報。目前我能回報父母的最好的方式就是好好學習,不讓父母操心。于丹教師還講了周總理每次回家都給老父親喂飯,然后才自我吃,父親去世后好長時間都爺爺流淚。臺灣一個大老板都習慣跪著給父母喂飯。
名人尚且如此,作為普通人我們也要孝敬父母,讓她們覺得幸福!
于丹感恩教育觀后感(五):
星期六早上,作為一個小學三年級學生的家長,我們懷著一顆虔誠的心收看了于丹導師關于中小學生人格教育的專題講座。經過諦聽大師的足音,讓我們感受到了智者的心靈,也讓為人父母的我們更加明白:學習成績不是孩子的全部,塑造孩子成熟的人格卻是刻不容緩的事情。
在講座中,于丹導師首先講了如何培養(yǎng)孝心,并舉了感動中國人物田世國捐腎救母這個事例,讓我們明白盡孝道是孩子人生中不可推卸的一種職責;緊之后,于丹導師又用一個“仁”字詮釋了如何為人處世,讓我們懂得孩子的成長除了學業(yè),更需要閱歷和人格;最終,她寄語孩子們要象干茶葉一樣,尋找自我的方式升華自我,成全社會,創(chuàng)造未來。
觀看完講座,我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如何進行孩子的人格教育,大師以她獨特的思維,在不到一個小時的講課里,為我們娓娓道來,并一語中的。想到我們的孩子龔蔣昊,我們覺得很慚愧。孩子從小到大,我們都是在用一種傳統(tǒng)的方式教育他。
在我們的思維里,孩子只要把學習成績搞好就行了,別的事情我們能夠代勞。于是,我們的孩子小小年紀就一頭扎在書本里,由于我們的忽視,他不能很好地理解什么是孝道,他也不明白為人處世的道理,更缺乏與小朋友們充分溝通和交流的本事。這種過于簡單的培養(yǎng)方式只會使我們的孩子在成長的道路上越來越偏離軌道,不能到達于丹教師所要求的學業(yè)與人格共成長。
今日的孩子是明天的期望。人格教育從孩子開始,是父母和教師義不容辭的職責。我們要有所學,有所思,有所行,在于丹導師的箴箴良言下,以創(chuàng)新的行動來塑造孩子成熟完美的人格。具體來說,我們第一要做榜樣給孩子看,以對父母長輩孝敬尊重來讓孩子耳濡目染,明白“百悌孝為先”是一種職責。第二要在輔導孩子學知識的同時,培養(yǎng)孩子自立、自信、自強的本事和感恩的意識,讓孩子在知識不斷增長的同時,抵抗挫折的本事得到加強。第三要讓孩子走進社會、學會溝通、善于協(xié)調、融入群體,做一個生活的強者,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于丹感恩教育觀后感(六):
今日,我和孩子一齊觀看了于丹教師關于感恩教育的講座:勇敢承擔愛與職責。于丹教師對孩子孝敬父母,社會職責感的養(yǎng)成,都進行了很好的詮釋,令我印象深刻。
講座開始,于丹教師講述了一個孩子和大樹的故事。這個故事中,父母被比喻成大樹,在孩子一生的成長過程中,無私的奉獻了自我所有的一切,而孩子也陪著大樹走到了最終。聽完以后,我十分感動,這不就是每個當父母的所追求的嗎?能擁有一個孝順,有職責心的孩子。再看看我們此刻的父母們,哪個不是為了自我的孩子傾其所有,但現(xiàn)實卻不是故事,并不是每個孩子,都能陪伴父母到最終,看看當今社會,空巢老人,不孝順的子女,比比皆是。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讓我們的初衷無法實現(xiàn)呢?之后,于丹教師又給我們舉了一些現(xiàn)實中十分普遍的例子,此刻的家長,把孩子當成寶,物質方面都力所能及,生怕孩子受苦。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已經不是什么貶義詞了,而是成為了一種新的“教育標準”。孩子就應當操心學習,其他的一概不用操心,不用過問。所以我們能夠經常看到,回家以后,忙得不亦樂乎的父母,和在一旁悠哉玩耍的孩子。那么,這么做到底會產生什么后果呢?只會讓孩子越來越缺乏對他人的關心,對周圍人的關心,構成不了任何的職責心。
“正為本,孝為先”,“孝為德之本”,這些古訓由來已久,都是古代圣賢,留給我們的良言金句。于丹教師給我們介紹了很多榜樣,例如我們敬愛的周總理,在父親過世以后,50多歲的他居然徹夜痛哭,讓人感動不已。還有“感動中國”當中的一些人物,他們的事跡也讓我感到震撼。縱觀他們的成長經歷,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家境貧寒,自身艱苦奮斗獲得成功,可是對父母都是無微不至,有始有終。難道是他們從小的家庭環(huán)境造就了他們孝順父母的品德和職責感?那么普通家長,要如何才能讓孩子擁有一顆對社會和家人負職責的心,如何才能成為一個孝順的孩子呢?
接下來,于丹教師向我們講述了一個“仁”字,用來闡述孩子的職責感是如何構成的。“仁”從結構上來看是一個“人”加一個“二”,強調的是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要讓孩子有職責心,必須讓他們出去和其他人交流,看到別人的優(yōu)點,發(fā)覺自身的不足,看到別人的困境,和自身的環(huán)境比較,從而受到感動,所以培養(yǎng)職責心,懂得去體諒人,關心人,對于自我的父母,就表現(xiàn)為孝順和關愛。講座中,提到一個例子,一個城市組織一個活動,讓城里的孩子,去和打工學校的孩子一齊讀書,當他們體驗到打工者的孩子,艱苦的學習和生活環(huán)境以后,都發(fā)生了改變,懂得了去同情他人,關心他人,久而久之,他們就構成了自我的職責感;氐郊抑,對父母也是關心備至,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梢姡⒆勇氊煾械臉嫵,重點在于他人的交流,這點對我很有啟發(fā)。
節(jié)目最終,于丹教師強調了,“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重要性。讓孩子開闊眼界,從人文古跡中獲得人生的感悟?赐旯(jié)目后,我感慨良多,也從中得到了很多收獲,認識到了以前自我做的不足的地方,對以后孩子的發(fā)展方向和教育思路有了更清晰的了解。
于丹感恩教育觀后感(七):
于丹感恩教育觀后感(八):
今日我在吉林教育頻道收看了于丹教師的《中小學生感恩教育講座》,受益匪淺。
節(jié)目的開頭講的是一個小故事。把大樹比喻成父母,大樹陪著孩子長大,時時刻刻奉獻著自我的果實、樹枝、樹干,讓孩子實現(xiàn)了愿望。孩子長大后,大樹變老了,孩子明白每一天陪著大樹。這時于丹教師講到了“孝”字。百善孝為先,要我們明白感激父母,尊敬師長。“仁”字是要我們充滿愛心,和善待人。“自立、自強、自信”是說孩子的成長學習知識固然重要,但更主要的是經驗和悟性。
想想自我,有時候爸爸媽媽督促我學習,我總嫌他們啰嗦。有時候他們讓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可我總是不情愿。想到那里,我感到很內疚,爸爸媽媽為了我,不知操了多少心,受了多少累。而我卻不明白感恩,總惹他們生氣、悲痛,真是太不應當了。我今后有空閑的時候,給爸爸媽媽送一杯溫水、一杯熱茶。足以表達女兒的孝心。幫媽媽拿東西、洗幾次衣襪,只要從小事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讓我學會感恩。
這堂課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學生最重要的并不是學習,學會做人才是最主要的,否則即使你考試得了100分,也不是一個健全的人。
于丹感恩教育觀后感(九):
星期六早上8時,我們家長和孩子按照學校的通知,一齊及時收看于丹教授《如何培養(yǎng)孩子的德智體能全面發(fā)展》電視講座。主要是關于中小學生“人格教育”為主題的一個講座。受到了一次極好的教育,看完之后感觸很深,受益匪淺。
主要有以下幾點感受:
第一:于丹教師經過講述和舉例,我受到了很大的啟發(fā)。經過“一碗米的價值”的闡述,比喻一個人、一個孩子的價值的創(chuàng)造。明潦又深刻。一個孩子的空間大小也因人不一樣,除了教師和家長要幫忙他發(fā)現(xiàn)最大的價值空間,更重要的是教育他自我來認知自我的生命價值。懂得了“一個孩子在很小的時候能不能擁有歡樂的生命,可能比他掌握多少知識更重要。”在學習知識的同時,完成自我的開發(fā)。這是大家都企及的一種教育的境界。并嚴肅的指出“我們陪伴孩子成長,不能用一種高高在上的姿態(tài),而是教會孩子在應對挫折,讓孩子獨立去完成自我的發(fā)現(xiàn),去完成自我成長的修復。”必須要遵從孩子的自然成長規(guī)律,為培養(yǎng)孩子健全的人格而踏實走好每一步!
第二:于丹教師剖析了《論語》中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讓我從孩子的身上去感受、注意和發(fā)覺這一點。懂得,在學習一種知識的同時,掌握它不如喜歡它,喜歡它不如歡樂地理解它。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教師”,如果一味的讓孩子去死搬的理解知識,并不利于他們的健康成長,相反,久而久之,還會適得其反地厭惡學習。作為家長,異常是作為教師,雖然是傳道、授業(yè)、解惑,但也要為孩子的歡樂著想,在課堂上或家庭學習中加些帶有孩子感興趣并且結合學習資料的作料,使得孩子能夠有興趣學習并理解新的知識。
第三:于丹教師講了一個寓言故事使我印象更深。有個孩子異常愛發(fā)脾氣,他的父親就在墻上釘釘子來記錄發(fā)脾氣的次數(shù),孩子看到一天之中釘了那么多的釘子,自我也傻了,發(fā)誓要改掉這個壞毛病,控制住一次就拔掉一顆釘子,慢慢地釘子拔完了,父親語重心長地說:“孩子,釘子雖然拔完了,可是那么多的洞卻永遠也抹不掉,你發(fā)脾氣的時候,讓多少人為你痛心呀!”此刻的孩子大都是獨生子女,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偸前l(fā)生“五個過分”的問題;在學校里受點委屈,家長就會找教師論說,試想這樣對孩子的發(fā)展會有好處嗎!
第四:于丹教師講了自我和孩子一個關于“小花籃”的故事,也讓人很受啟示。在學習生活中遇到挫折在所難免,要經常鼓勵孩子以進取的態(tài)度對待一切困難,調動孩子的學習進取性;當孩子遇到困難時,要不斷地給他打氣,此時家長也要和孩子一齊努力,用實際行動感染孩子,到達了勇敢應對一切困難,進取想辦法去解決的素質和品德的目的。
第五:于丹教師還講了幾個有關孩子因為學習成績不好、學習壓力過大,以及在生活和人際交往等事情中,想不開就產生和發(fā)生輕生的傾向及事件的真實事例。使我們更加認識到培養(yǎng)孩子人格和心理素質的重要性,不可掉以輕心。
總之,在我認真仔細聆聽了于丹教授的講座,進一步明潦:無論在家庭或者學校,家長還是教師,在孩子的教育中,不但要教給孩子文化科學知識,更重要的是對孩子的“禮儀教育”、“挫折教育”、以及“生存教育”,讓每個孩子能健健康康地為自我的將來而學習。“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是人類永恒的課題。讓我們?yōu)榱撕⒆咏】党砷L,為了下一代的教育共同努力吧!
于丹感恩教育觀后感(十):
看完了于丹教師的《中小學生感恩教育》之后,讓我明白了許多道理。我們要心存感恩、學會感恩、感恩父母、感恩教師,感恩一切愛我們的人!
父母對兒女的愛是無私的,不計回報的。父母對我們的教育,都是盡心盡力的,不惜任何代價的?晌覀兪窃鯓訉Υ覀兊母改傅哪?我們只明白索取,覺得父母給我們的一切都是應當?shù),可我們又給了父母什么呢?同學們,你為下了班的父母端過一杯熱茶,還是為父母洗過一次腳?記得民間有一句俗語:鴉有反哺之義,羊有跪乳之恩。連動物都懂得感恩的含義,何況我們呢?
我們不僅僅只對父母感恩,對我們身邊的同學,教師、朋友、和幫忙過我們的好心人,也要懷著一顆感恩的心,異常是我們的教師。教師您每一天都在默默的奉獻著,為班里的事情操心著,多累呀!您從來都沒有抱怨過,我們還是總惹您生氣,不好好學習。教師您辛苦了!我們以后會好好學習的,不會惹您生氣了。
常懷感恩之心,我們便能夠生活在一個感恩的世界。要學會感恩去報答,感恩是沒有界限的!讓我們每個人都報有一顆感恩的心吧,世界將變得更和諧,更友善!
于丹感恩教育觀后感(十一):
這幾周來,學校組織了我們全校教職工一齊觀看了于丹教授的《論語》心得視頻講座。于丹教授用通俗易懂的白話文詮釋孔子的《論語》,使我們能夠領悟到《論語》傳遞的樸素的、溫暖的生活態(tài)度。她還用很多生動的耐人尋味的例子來詮釋了《論語》的真諦,那就是怎樣樣才能過上心靈所需的那種歡樂生活!
于丹教授以白話詮釋經典,以經典詮釋智慧,把兩千多年前的論語用一個現(xiàn)代人對社會,對生活,對人生的感悟演繹出來?赐炅怂囊曨l講座,真的是受益匪淺,給人以心靈的震撼!
我們已經觀看了她關于天地人之道、心靈之道、處世之道這三部分的講座資料?墒,由于每個人理解的程度不一樣,感受也會不一樣,我的理解就是教導世人如何做人,如何做一個好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而做人的起點就是要有一個樂觀進取的心態(tài),與人為善、修身養(yǎng)性,做好自我。
我們人的一生難免遇到挫折和磨難,怎樣樣來應對生活給自我?guī)淼牟恍矣诘そ淌诮o我們講述的《論語》的精華之一,就是告訴我們,如何用平和的心態(tài)來對待生活中的缺憾與苦難。她說:“每個人的一生中都難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許我們無力改變這個事實,而我們能夠改變的是看待這些事情的態(tài)度。”
人首先要能夠正確應對人生的遺憾,不要糾纏在里面,一遍遍地問天問地,這樣只能加重你的苦痛。子曰:“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應當放下時且放下,你寬容別人,其實是給自我留下來一片海闊天空。對于我們來說,大的就是工作中,小的就是家庭中,同事之間、夫妻之間,一些陳谷子爛芝麻的事,不要抑郁于胸,要學會自我勸自我,想開些,何必計較那么多呢第二個態(tài)度是,要盡可能地用自我能夠做的事情去彌補這個遺憾。一種遺憾,能夠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遺憾的后果是什么呢那就將如印度詩哲泰戈爾所說:“如果你因為錯過太陽而哭泣,那么你也將錯過星星了。”承認現(xiàn)實的不足之處,并經過自我的努力去彌補這種不足,這就是《論語》告訴我們對待生活缺憾的態(tài)度。
在處世之道中,于丹教授解析了孔子提倡的“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隱含著就是“在其位要謀其政”。在工作中我們每個人都有自我的崗位,做好本職工作是前提,社會是一所大學校,要想在工作中有所作為,真正的勝任本職工作,就要多聽、多想、多看、多思、謹言慎行,以自我的身體力行結合別人的間接經驗才會使自我在工作中游刃有余,孔子所言的“修已以安百姓”那樣的一種高尚的信仰、情懷和社會擔當,我們作為一個普通的人是沒有本事顧及,我們所要做的就是始于足下,做好自我的工作,如果每個人都能做好自我份內的事,那么整個團體就是一個和諧的團體,是一個進取向上的團體。
于丹感恩教育觀后感(十二):
周六早上八點十分,我準時打開電視,收看于丹教師感恩教育的專題講座。于丹教師語言妙趣天成,一個個小故事被她娓娓道來,而這些趣味的故事又都讓我受益匪淺。其中有關孝心的部分讓我感觸很深。
“什么是孝呢?”,于丹教師首先發(fā)問,然后講述了一個《男孩與蘋果樹》的寓言故事:男孩小時候很喜歡和大樹玩耍,大樹每一天都等待著男孩;到了男孩少年時期,大樹讓他摘取果子換取學費和玩具;青年時期,大樹又把樹枝給了男孩蓋房子和娶新娘;之后大樹貢獻出樹干給中年時期的男孩做獨木舟去周游世界。能夠說大樹為男孩付出了一切,最終只剩下了光禿禿的樹樁。當男孩成為老人時,他想去的地方已經去過了,想看的東西也已經看過了,此刻他只想和樹樁在一齊曬曬太陽。
故事中大樹和男孩的關系多像爸爸媽媽與我的關系呀!都說世界上最無私的愛是父母的愛,它只求奉獻不求回報。而作為子女又應當如何呢?“正為本,孝為先。孝為德之本。”作為子女要有感恩的心,即孝心。古時候就有孔融讓梨的故事,現(xiàn)代有敬愛的周總理吃飯時總是先給父親喂飯;田世國為救母瞞著她偷偷捐腎;臺灣企業(yè)家賴東進跪著給失明的父母喂飯。看看我自我,在家是個“小公主”,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平時要什么有什么,可一遇到不滿意、不順心的事我就會對爸爸媽媽大發(fā)脾氣,怨東怨西的,甚至有時對他們的說教不屑一顧。
記得不久前我和媽媽一齊去商店,媽媽原本是準備給我買筆記本,可是到了商店,我就被里面琳瑯滿目的小商品所吸引,看看這支筆、摸摸那支筆、再試一試,哎呀!這些可真漂亮。媽媽已經選好要買的東西,我笑瞇瞇地對媽媽說:“給我買這套鋼筆吧”,媽媽說:“你都有那么多筆了,還要,不買。”一聽這話,我的臉一下子就變了,小嘴翹的老高,之后,媽媽再問我還有什么東西沒買嗎?我就愛答不理的。事后我靜下心來想了想,自我確實已經有很多筆了,要它也只是因為好看,正像媽媽說的買就買確實需要的,不要貪圖好看。想想在生活中媽媽對于我確實需要的東西,無論它多貴,媽媽也從不拒絕,總是很痛快地答應。而可有可無的東西,媽媽就會讓我研究到底需不需要。我當時卻因為媽媽的拒絕而生氣,此刻想來十分慚愧。
生活中爸爸媽媽總是在一點一滴地關心著我。好吃的、好喝的都是讓我先吃;而剩飯剩菜從不讓我吃;臟了的衣褲、襪子僅有我脫下來放在一邊,媽媽總是第一時間將它們洗干凈;每一天下班后他們又總是第一時間沖進廚房為我準備可口、豐盛的飯菜;我有不開心、不順心的事總是向他們述說,他們會為我排憂解難,而他們卻從未對我講述自我工作中遇到的難題、難事和不快,因為他們總期望我每一天快歡樂樂地、健健康康的。
看了于丹教師的講座后讓我明白孝敬父母,懂得珍惜父母之愛,師長之愛;讓我明白抵抗挫折、自立、自強、自信的重要意義。所以,從這一刻開始,讓我們學會感恩父母、感恩教師、感恩朋友……
于丹感恩教育觀后感(十三):
今日早上,我早早的起床,如約的打開電視機,觀看于丹教師的講座。
于丹教師主要講了四個資料,給我印象最深字的是一個小故事,講的是有一個小男孩,他很愛發(fā)脾氣,所以,他的朋友就很少。有一次,他的爸爸對他說:“你以后要是在發(fā)脾氣,就往這個木樁上釘釘子!”過了一個星期,木樁上的釘子已經密密麻麻的了。又過了一個星期,小男孩突然發(fā)現(xiàn)木樁上的釘子越來越多,于是,他每一天都克制自我不要發(fā)脾氣,過了一個月后,釘子從密密麻麻變成了零星了,又從零星又變成了空白。小男孩十分開心,之后,爸爸把他領到了木樁跟前,叫小男孩把樁子上的釘子全部拔掉,可此時木樁上顯現(xiàn)出許多小洞洞,于是小男孩明白了,雖然釘子拔掉了,但對別人的傷害是永遠彌補不了的。從此以后他變成了一個聽話懂事的小男孩。
聽了這個故事,讓我懂得在日常的生活中,不要亂發(fā)脾氣,尊敬長輩,就像媽媽說的那樣百善孝為先,我要孝敬自我的父母,聽從父母的教導,做一個人見人愛,人見人夸的小女孩。
于丹教師的講座讓我受益匪淺,她教我們應怎樣做人,以后我們應多聽于丹教師的講座,在生活中不斷的提高自我。
于丹感恩教育觀后感(十四):
落葉在空中盤旋,譜寫著一曲感恩的樂章,那是大樹對滋養(yǎng)它大地的感恩;白云在蔚藍的天空中飄蕩,繪畫著那一幅幅感人的畫面,那是白云對哺育它的藍天的感恩。因為感恩才會有這個多彩的社會,因為感恩才會有真摯的友情,因為感恩才讓我們懂得了生命的真諦!――題記這天早晨,我收看了北京師范大學教授于丹主講的中小學生《感恩教育》。它令我受益匪淺,使我完美了的自我的品質,
提升了自我的修養(yǎng),完美的自我的人生!
節(jié)目中主要講了四個方面:
一、如何培養(yǎng)孩子的孝心
二、如何培養(yǎng)孩子的愛心
三、如何讓我們的孩子自立、自強和自信
四、如何培養(yǎng)孩子抵抗挫折的潛力于丹教授的講話極富感染力,所說的話出口成章,令人醍醐灌頂,茅塞頓開。她精練的語言和
高度的概括潛力,使人嘆為觀止。
于丹教授的字字句句引起了我無限的思考:孝,是一句溫馨的話語,揉搓父母疲憊的心;是一把親切的嘮叨,分擔父母的痛楚;是一首暖暖的小曲,解釋父母的情懷。讓我們做一個會孝的人吧!
愛心,是患難中的傾囊相助,是錯誤道路上的逆耳忠言,是痛苦時抹去淚水的一縷春風。讓我們做一個會愛的人吧!自尊、自立、
自強、抗挫是完美人生的四大必備,是走向成功的必經之路。讓我們在應對人生的荊棘時,揚起自尊、自立、自強、抗挫的風帆,
更加從容得徜徉也人生的海洋里!
感恩,是一個亙古不變的話題,總能引起人們的遐想,這天我對它有了更深的認識。讓我們做一個感恩的人吧!
于丹感恩教育觀后感(十五):
今日早晨,我收看了北京師范大學教授于丹主講的中小學生《感恩教育》。它令我受益匪淺,使我完美了的自我的品質,提升了自我的修養(yǎng),完美的自我的人生!
節(jié)目中主要講了四個方面:一、如何培養(yǎng)孩子的孝心二、如何培養(yǎng)孩子的愛心三、如何讓我們的孩子自立、自強和自信四、如何培養(yǎng)孩子抵抗挫折的本事于丹教授的講話極富感染力,所說的話出口成章,令人醍醐灌頂,茅塞頓開。她精練的語言和高度的概括本事,使人嘆為觀止。
于丹教授的字字句句引起了我無限的思考:孝,是一句溫馨的話語,揉搓父母疲憊的心;是一把親切的嘮叨,分擔父母的痛楚;是一首暖暖的小曲,解釋父母的情懷。讓我們做一個會孝的人吧!
于丹感恩教育觀后感(十六):
今日,我看了于丹教師的《中小學生感恩教育》之后,讓我明白了許多道理。我們要心存感恩、學會感恩、感恩父母、感恩教師,感恩一切愛我們的人!父母對兒女的愛是無私的,不計回報的。父母對我們的教育,都是盡心盡力的,不惜任何代價的?晌覀兪窃鯓訉Υ覀兊母改傅哪匚覀冎幻靼姿魅,覺得父母給我們的一切都是應當?shù),可我們又給了父母什么呢同學們,你為下了班的父母端過一杯熱茶,還是為父母洗過一次腳記得民間有一句俗語:鴉有反哺之義,羊有跪乳之恩。連動物都懂得感恩的含義,何況我們呢我們不僅僅只對父母感恩,對我們身邊的同學,教師、朋友、和幫忙過我們的好心人,也要懷著一顆感恩的心,異常是我們的教師。教師您每一天都在默默的奉獻著,為班里的事情操心著,多累呀!您從來都沒有抱怨過,我們還是總惹您生氣,不好好學習。教師您辛苦了!我們以后會好好學習的,不會惹您生氣了。常懷感恩之心,我們便能夠生活在一個感恩的世界。要學會感恩去報答,感恩是沒有界限的!讓我們每個人都報有一顆感恩的心吧,世界將變得更和諧,更友善!
于丹感恩教育觀后感(十七):
那天聽于丹的講座,偶爾想起這樣一件事。大概是在四五歲的時候,此刻想起來,大家在一齊的時候,姥爺就經常悄悄跟我說,你看,那里有這么多人,孔子說過一句話叫“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rdquo;,這么些人里頭,肯定有能當你教師的人,你去看看,你覺得他們誰對人個性有禮貌,誰個性博學,誰做事個性麻利,你去看看誰能當你的教師小孩子嘛,我就這樣跑來跑去看,有的時候看到有些行為是好的,也有的時候看到的是不好的,就會跑回來問姥爺,說你看,有一個叔叔肯定不是教師吧。然后姥爺就會告訴我說,這也是教師啊,因為孔子說“見賢思齊,見不賢則內自省”。你看到比你好的人,你要跟他一樣好,這是教師;可是見到不好的人,你要反省自我,你會不會跟他一樣不好,所以這也是一種教師。
說到儒與道,中國哲學這兩大源頭,在我最初接觸的時候,是處于一種孩提的蒙昧狀態(tài),并沒有一個很明確的意識要去讀,要去記憶。所以《論語》對我來講是篤定的、真實的、親切的、溫暖的。
讀經典很有意思,開始會覺得簡單,但讀來讀去,便應了鄭板橋的那句話:“畫到生時是熟時。”感悟到了這一點,那么,我們就能真正地從內心敬仰圣賢。因為他們不用華彩的詞語,來讓大眾覺得必須要去膜拜,必須要去遠離。他們不因自我的偉大而讓萬眾折報,覺得不可企及。他們以自我的一種樸素的人格,讓大眾覺得,這些樸素的真理恒久不變。
道在人心,道不遠人,你總歸是能憑著生命成長去接近的!墩撜Z》里提到“仁”的地方總共109處,這是整個儒家思想體系的核心。學生問教師什么是“仁”,教師的回答就是兩個字:愛人。真正的仁愛之心無非是“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這之后被孟子推演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這也是孔子說的,他一生的夢想無非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這便是孔子的溫暖世道了。
其實只要做到五個方面,那么這種仁愛就基本完成了:恭則不侮,生命有尊嚴;寬則得眾,受眾人愛戴;信則人任焉,走得更長久;敏則有功,打碎的罐子變寶貝;惠則足以使人,調動他人用心性。
我們以下代人的眼光來看“恭”和“寬”是教我們怎樣樣做人的,“信”和“敏”是教我們怎樣樣做事的,“惠”是教我們怎樣做官的,做人做事做官這就是我們現(xiàn)代人一生基本上要做的資料,所以中國儒家的仁愛思想,我想他跟我們這天每一個人生命中的夢想都會相關,他讓我們有具體的做事的方法,在這個世界上找到自我的主角。
于丹感恩教育觀后感(十八):
今日,我在湖南電視臺公共頻道觀看了于丹教師主講的小學生《感恩教育》講座。
于丹教師主要講了三個主題:一是如何培養(yǎng)孩子的孝心,教育孩子理解父母,尊敬教師,懂得感恩:二是如何培養(yǎng)孩子的愛心,正確引導在人際交往中的一些技巧;三是如何培養(yǎng)孩子自立、自強、自信以及抵抗挫折的本事。
她在第一個主題中講到這樣一個故事:從前,有一個小孩喜歡在一棵大樹下玩,他每一天都來,可有一天,小孩愁容滿面地對大樹說:“你看別的孩子都上學了,每一天都有好玩的玩具,可我沒有”。大樹說:“你把我結的果子摘了去賣,你就有玩具了。”以后,孩子僅有秋天才會來大樹下。過了幾年,小孩成了青年,他對大樹說:“別人都有房子了,可我沒有。”大樹說:“你能夠把的樹枝砍了做房子。”又過了多年,青年成了中年人,他對大樹說:“別人都漂洋過海了,可我沒有。”大樹說:“你能夠把我的樹干砍了做獨木舟。”中年把獨木舟推進海里走了。漸漸的中年長出了一根根白發(fā),他來到樹樁前,樹樁問他:“我已經是一個沒有用的樹樁了,你也不會理我了!”這個人說:“不,我會一向陪你曬太陽。”
這正是父母完成了對孩子一生的成全。在我們的一生中無私而又不求回報的養(yǎng)育著我們。孝為德之本,我們要懂得感恩,要勇敢承擔愛與職責。
要想成就別樣的人生,就要點亮自信的明燈,對自身的力量懷抱堅定的信念。
看完講座,我對我的人生有了新的思考,要想成才必先成人!
于丹感恩教育觀后感(十九):
周六的上午,迎著光輝,理解了太陽的洗禮,我收看了導師于丹主講的《中小學生感恩教育》的專題講座。
這個講座加強了我的'素質教育,培養(yǎng)了我的社會價值觀與人生觀。首先講的是培養(yǎng)人的孝心,最讓我感動的是田世國,一個捐腎救母的兒子,是2011年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之一,他說:“母親給了我生命,捐腎救母是我應當做的。”這就是一種職責!而我們孩子就應當背起這種職責,盡孝道。儒家創(chuàng)始人孔子講究一個“仁”字,于丹教師講了人格教育,它是人際關系的扭動,需要靠行動上的態(tài)度來獲取。人的成長分為3個階段:分別是學業(yè)、閱歷、人格。其中閱歷與人格是要靠自我的努力才能夠得到。要有信心,有恒心與毅力,將來才會走向社會的最高峰。只要自強不息,成功就屬于你。社會就好比是一鍋沸騰、滾燙的水,它不會因為可憐你,就會降低它自我的溫度。所以,我們應像那把干茶葉一樣,尋找自我的方式,成全社會。教育只是人生的起點,而我們的終點,應是我們自我尋求的方式來升華自我,創(chuàng)造完美的未來。
看了這個講座,我樹立起了正確價值觀與人生觀。讓我明白孝敬父母,尊敬師長,懂得感恩。明白了抵抗挫折、自立、自強、自信的重要意義,使我受益匪淺。
于丹感恩教育觀后感(二十):
今日我觀看了于丹教師的講座,于丹教師演講風格語氣平和、神閑氣定,常常用小故事比喻一個道理,一下子吸引住了我。
于丹教師的演講分為四個主題,一是如何培養(yǎng)孩子的孝心,二是如何培養(yǎng)孩子的愛心,三是如何培養(yǎng)孩子抵抗挫折本事的重要意義,四是如何讓我們的孩子自立、自強、自信。其中第一個主題是我最有感觸。
在講第一個主題的時候于丹教師首先講了一個小故事,這個故事想必大家都明白,但它卻再一次帶給我心靈上的震撼:從前有一顆粗壯的大樹和一個調皮的小男孩,每一天小男孩都來找大樹玩,摘幾個果子吃、摘幾片樹葉玩,大樹都不生氣,每一天都盼著小男孩來和它玩,大樹一天一天的盼著,可是有一天小男孩不再來找大樹了,又過了很久他已經是個初中的孩子了,小男孩很苦惱的嘆著氣,大樹說:“孩子啊,你怎樣了”小男孩說:“別人都有錢買新玩具我都沒有。”大樹說:“你把我的果子都摘了去賣錢吧。”于是小男孩每年秋天都來收果子。之后,小男孩于是好久都不來看它,又有一天小男孩又在大樹底下嘆氣,大樹問:“你又怎樣了”“別人都有錢蓋新房子、娶新娘,我卻沒有。”“那你把我大的樹枝都看下來賣錢吧。”小男孩就照做了。小男孩又是好久不來看大樹,又有一天小男孩又在樹下嘆氣,“你學業(yè)也成了,房子也蓋了,還有什么不滿意的呀”大樹問,“別人都去海外了,我卻在家里待著。”大樹說:“你把我的樹干砍了做船吧!它能帶你去你想去的地方。”于是,小男孩就把樹干砍了坐船了。有一天小男孩回來了,他已經是一個白發(fā)蒼蒼的老人了,大樹問:“我什么也沒有了,只是一個大樹樁,你肯定我不愿理我了,哎。”
“不,我回來,是因為想和你一齊曬太陽,這是我的心愿,一生的心愿。”
父母無私地給予我們這么多,我們應當懂得珍惜和回報。目前我能回報父母的最好的方式就是好好學習,不讓父母操心。于丹教師還講了周總理每次回家都給老父親喂飯,然后才自我吃,父親去世后好長時間都爺爺流淚。臺灣一個大老板都習慣跪著給父母喂飯。
名人尚且如此,作為普通人我們也要孝敬父母,讓她們覺得幸福!
【于丹感恩教育觀后感】相關文章:
于丹感恩教育觀后感02-05
于丹感恩教育讀后感04-14
于丹講座觀后感05-08
《于丹講座》觀后感12-22
于丹講座觀后感15篇11-09
于丹講座觀后感(15篇)11-13
《感恩教育》觀后感11-30
于丹講座觀后感集錦15篇12-02
于丹講座觀后感匯編15篇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