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當(dāng)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書筆記呢?那么如何寫讀書筆記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文化苦旅讀書筆記,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1
第一次拜讀余秋雨的作品,便被深深吸引!段幕嗦谩肥亲髡哂嗲镉甑谝槐居斡浳幕⑽,全書的主調(diào)是憑借山、水、物以尋求文化靈魂,探索了中國文化的歷史命運和中國文人的歷史構(gòu)成,余秋雨先生用其獨特的觀察力和洞悉力去深思我們這個古老民族的深層文化。
用心思細(xì)膩的筆觸,為這趟巡視華夏文化的“苦旅”,寫本書。寫出了因為有太多不忍與親身體驗的辛酸,那苦苦的味道,為這本記錄中國千年文化的書,多寫了一道滋味。
他用美妙的文字一步步將我們帶入文化意識的河流,讓我們思考,讓我們深省。在他的筆下,歷史是那樣的深邃蒼涼。
跟隨作者走進書中,我們不得不因那歷史和文化的推引,走向前去————眼前出現(xiàn)了莫高窟的石洞,石洞依舊壯觀,石像、壁畫依然不言,跟隨作者靜靜看著光影投射在石壁上的變化,如同它們靜靜地看著敦煌千年的變遷。千年前的第一刀劃下,開啟了千年后莫高窟的壯麗。它曾遭遇浩劫,多年后的'今天,那神秘又布滿足義的洞窟,能引起大家的注目并非外表炫麗,而是一種人性的、深層的蘊藏。
讀《文化苦旅》并不是在欣賞山水風(fēng)景,而是在對歷史的滄桑的一種回顧,嘆息和哀傷,也是對人生的一種激勵?茨呖卟皇强戳艘磺甑臉(biāo)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2
我拋棄了所有的憂傷與疑惑,去追逐那無家的潮水,因為那永恒的異鄉(xiāng)人在召喚我,他正沿著這條路走來。——泰戈爾《采果集》
余秋雨就是懷著這樣的信念,開啟了“文化山水”的漂泊旅程。每一次留駐,沖擊著他的不僅僅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而是更加深沉的歷史文化、乃至一個華夏民族的文化。在閱讀一字一行深沉的文字之時,一幅幅壯闊的景象在腦海中呈現(xiàn),一條歷史長河的光速向無限遠(yuǎn)處延伸。我仿佛穿越了時空,佇立于古代先輩之旁,蒼蒼茫茫的大地之上,感受到了無數(shù)的失落、無奈、豪情、奔放……
我曾登上泰山,于泰山之巔,一覽群山之渺小,天地間的浩渺、大自然的神功一一盡收眼底。我驚訝、感嘆,閉上雙目,仿佛天地間只有我一人,心靈被完全沖刷得一塵不染。但是,這種感覺僅僅停留在大自然山水景致上,是膚淺的,表面的。
在余秋雨《文化苦旅》的筆下,山水不僅僅是單純的大自然造物,而是承載著一代代文人、學(xué)者的豪情壯志、萎靡柔弱……承載著一代代華夏民族的歷史文化,是真正的“文化山水”。
我仿佛在文字間看到了目光呆滯的王圓箓,他手持少許錢幣目送外國學(xué)者遠(yuǎn)去,不時露出虔誠的微笑。我恨他!這句話說得很無力。對于他而言,他甚至不解地一臉疑惑面對外人的唾罵。深想一層,恨他什么?恨他只為讓自己生活過得好一點而把一堆堆文物交到外國學(xué)者手上?這難免是可笑的?尚Φ氖牵,根本沒有足夠的偉大承載起一個民族的巨大悲哀。他,渺小得像浩瀚海洋中的一滴水滴,不,污水滴!倘若,歷史上沒有王圓箓這個道士,還會有千千萬萬個“他”,終究,他只是這場悲劇中的一個典型人物! 穿越時空,到了莫高窟,跟著作者的腳步,我仿佛走過了橫跨千年的歷史,仿佛看到了北魏強悍與苦難的匯合,隋代輕松與歡暢,盛唐之世的雄風(fēng)與繁華,五代的溫煦和沉著……莫高窟中的壁畫,用線條、顏色的變幻為后人訴說著歷史的'變遷,文化的變遷。一切強權(quán)與斗爭,一切繁盛與衰落,在這里,都深深地充斥著你的視覺與靈魂。
余秋雨的文字,讓我對都江堰有了另一種認(rèn)識,它,不僅僅是一個偉大的水利工程,而且承載著一個獨特的精神世界。它的歷史超乎尋常的格調(diào),李冰的精神一代代永不消散地傳下去。
山水大自然背后的文化,在余秋雨筆下用深沉的文字,一字一句刻入讀者的心底。我真切的感受到山水、文化、作者的靈魂。在慘白的歷史下,山水負(fù)載多一份凝重,引導(dǎo)著我,從更深的角度了解它。山水不僅僅是景致,而是歷史的承載體,文化的承載體。至此,我萌生了一個想法:一個人,背著包,開啟一個人的旅程,去感受這片華夏大地中的文化山水……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3
千年的時光,轉(zhuǎn)瞬即逝,然余秋雨卻將在歷史長河中早已隕落的點點文化一一拾起,這段艱難的文化之旅,在人們心中永不消逝。
余秋雨為世界了解中國建了新的橋梁,當(dāng)之無愧是引領(lǐng)讀者泛舟世界文明長河的引路人。在《文化苦旅》一書中,不僅介紹了中國歷史上的著名人物,升華了中華各地域文化的精髓,也對中華文化做出了充分的解釋。中華文化的美好風(fēng)光讓讀者們一覽無余,深刻體會到中華文化的價值和已逝文化的悲涼。
《文化苦旅》中,介紹了幾個地區(qū)獨特的文化,其中讓人們印象最深刻的是西域文化的'敘述。一望無際的茫茫沙漠之中卻是存在著兩個文明交織而成的撼人心魄的文化,最具代表的便是莫高窟了。從佛教進入中國開始,一代代的佛像都在石窟中深刻、升華、詮釋,這一切都與中華歷史接通了血脈,甚至成了一部由堅石雕刻的歷史,就如書中所說:“莫高窟被那些文物拉得很長很長,幾乎環(huán)繞了整個地球。那么,我們的心情也被拉長了,隨著唐宋元明清千年不枯的笑容,延伸到整個世界!弊畈荒芡木褪峭鯃A箓這個道士了,敦煌的壁畫便是由他毀之一炬,卻又可以認(rèn)為是他及時救助。若是他沒有將經(jīng)書,壁畫與斯坦因換走,其必將被戰(zhàn)火毀之,可這是一個巨大的民族悲劇,王道士只是這出悲劇中錯步上前的小丑。在西域中還有“給浮囂以寧靜,給躁急以清冽,給高蹈以平實,給粗礦以明麗”的月牙泉。還有千余年天天被虔誠的儀式滋潤著的喀什,被我們一直視為蠻夷之地的西域卻是蘊含著如此巨大的文化,實在是文化之旅最不可磨滅的收獲啊。
不僅如此,《文化苦旅》也同樣對中華文化產(chǎn)生巨大影響的歷史文豪也具有獨特的見解。在黃州突圍一篇,便十分詳盡地從內(nèi)因外因中講解蘇東坡被貶的原因,余秋雨還十分幽默地寫道:“小人牽著大師,大師牽著歷史。小人順手把繩索重重一抖,于是大師和歷史全部成了罪孽的化身!鄙羁痰亟衣冻霎(dāng)時社會的現(xiàn)象。
在這一書中,我領(lǐng)略到了獨特的大漠文化,體會到了生態(tài)美的杭州文化,傾聽到了走西口時依依不舍的山西歌聲,和看到一只看倦千余年的廢井冷眼。這場文化之旅深深地刻在我的腦海中,帶來的是內(nèi)心深深的震撼之情,讓人不禁流淚,不禁放聲悲鳴。天下任何一種文明都不能幻想自己長生不滅,正因如此,才需要這些文化的旅者去敘述去記錄這些消逝的文明,期間之辛苦不言而喻,《文化苦旅》正完美的體現(xiàn)了文化滅亡后深沉的格調(diào)。
“有這樣的地,天才叫天,有這樣的天,地才叫地,在這樣的天地中獨個兒行走,巨人也變成了侏儒!弊屛覀円黄鹫劇段幕嗦谩,感受這永恒不變的文化之旅,感受這個天地。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4
古樸的字體,灰綠色的封面,給人一種簡約卻又極富文化內(nèi)涵之感,第一眼看到這本書便是這種感覺?煽赐瓯緯蠼o我的感覺卻是一種無法用語言形容的震撼。
書中的大多篇目以游記為主,當(dāng)然也有些人物的部分。如寫著名作家巴金,藝術(shù)家謝晉,作者的母親等。
給我印象較為深刻的是寫山西的一篇。作者給寫山西這一篇目的題目為《抱愧山西》,由此可見作者對山西這一文化底蘊頗深之地的贊美。余秋雨的文字總是能從細(xì)微之處可能出大學(xué)問,在寫山西的晉商文化時,追朔歷史,從商人的一舉一動看出晉商的不易,從輕快的詩歌中到處兄妹離別是的不舍,從古書記載中悟出山西人致富的艱難。可如今山西卻成為了一個知名度不是非常高的省,這與余秋雨的文字所描述的樣子大相徑庭。
僅僅是這一點就將自己的民族意識喚醒,產(chǎn)生的沉重與悲哀之情可想而知。本書介紹了一處處令人流連忘返的風(fēng)景名勝與歷史古跡時,卻無不隱含這這樣一種情感。
“報紙上說我書寫得輕松瀟灑,其實完全不是如此。那是一種很給自己過不去的勞苦活,一提筆就感到年歲徒增,不管是春溫秋涼,是大喜悅大悲憤,最后總是要閉一閉眼睛,平一平心跳,回歸于歷史的冷漠,理性的.嚴(yán)峻!边@是余秋雨教授在《文化苦旅》中的自序。書中的文字看似冷酷,卻處處包含溫情。每一點都可以引發(fā)國人的思考,對于我,一個高中生來說更是如此。
五千年來,中國所受的種種浩劫,絕不能只是過眼云煙。而我們能做的則是我們要吸取教訓(xùn),將文化的精神永貯于華夏大地!
同時,看完此書,也又重新定義了我對旅行的看法——感受文化的魅力,而不純粹的看景。出去走走,看看外面的世界。走,不為那終點,只為這已劃下的曲線。走,不管能抵達(dá)哪兒,只為已耗下的生命。
將中華文化銘記心中,在旅行多去感受文化的力量,這是我讀完此書最大的收獲。
以本書作者余秋雨的一句話結(jié)尾:千般荒涼,以此為夢。萬里蹀躞,以此為歸。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5
看完這本書。最大的感觸就是對于文化的理解,實則,文化是一種精神,一種追求,一種壓迫,一種力量!文化是美麗的、痛苦的、感人的、悲憤的,是包容一切的!
一切,對于某些人來說是世界;而世界,對于某些人來說是文化了。
這本書中,讓我感觸最大的就是《廢墟》一文了。
“雪峰是偉大的,因為滿坡掩埋著登山者的遺體;大海是偉大的,因為處處漂浮著船楫的殘骸;登月是偉大的,因為有“挑戰(zhàn)者號”的隕落;人生是偉大的,因為有白發(fā),有訣別,有無可奈何的失落!边@個是作者發(fā)自內(nèi)心的告誡俄……
沒有廢墟,就沒有文化;沒有文化,就沒有我們,沒有亞洲、沒有歐洲、沒有美洲、沒有非洲、沒有大洋洲,當(dāng)然更沒有中國!廢墟是必然的,他的建筑者從壘上第一擔(dān)土的時候就知道,不管這建筑多么雄偉、多么壯麗,依舊有他日后的落寞與孤寂;不久,廢墟會被掩埋,將會有新的“非虛”誕生。它的過程是同樣的,終有一天他會驀然倒下,沒有昔日的雄偉與一切,最后甚至被人淡忘……這個就像人生,每一個人都是一方建筑,由往年的輝煌,有如今的黯然,然而終究免不過變成廢墟;社會也是這樣,一個建筑到了,另一個新的建筑就會產(chǎn)生來取而代之。再美麗的.人生,終于會成為廢墟的。
人生的偉大建立在廢墟上;歷史的悠遠(yuǎn)建立在廢墟上;文明的初始建立廢墟上;文化的開端建立在廢墟上。
廢墟不僅如此,像作者所說,如果在現(xiàn)代,“黃鶴樓可以裝電梯;阿房宮可以作賓館;滕王閣可以辟商場!边@個不是繁榮,這個才是文明真正的廢墟!荒漠化拉感情;淡忘啦以往;摧殘拉文明……
若是圓明園重建拉,得來的是一顆沒有恥辱感的心,抹去的是,熊熊的大火,強盜的劣跡,昨日的中華文明。有時,或許廢墟比建筑要好得多。
廢墟真正表達(dá)的,似乎是唱響一曲對于現(xiàn)代的文明的悲歌,廢墟,是現(xiàn)代的產(chǎn)物,是現(xiàn)代的建筑,或許它的重要不能與天安門、故宮相比,但是,后兩者所代表的只是中國古人的偉大,前一者讓我們永記恥辱,還有一種渴望,一種呼吁。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6
我拋棄了所有的憂傷與疑慮,去追逐那無家的潮水,因為那永恒的異鄉(xiāng)人在召喚我,他正沿著這條路來。
——泰戈爾《采果集》
讀完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手輕輕地?fù)崦莻“苦”字,苦,是作者對自己生命旅行的概括,苦,是作者對自己文化旅途的凝縮?啵瑓s讓幾代讀者甘之若飴,讓無數(shù)讀者感動與喟嘆。細(xì)細(xì)品味著這個“苦”,腦中回想著作者所經(jīng)歷的那一個個文化旅途,不僅默默佇立,默默出神。那旅途,那文字,真讓人,苦澀中卻不覺反復(fù)回味,焦灼后卻又了然于心,讓人冥思然后放松,讓人感到歷史的蒼老厚重卻又如此鮮活年輕。唉,這苦旅啊,讓人欲罷不能。于是,和作者,再次行走在陸地、江海,懷揣著一個繾綣的夢想,開始踏訪著一個個或新穎或陳舊的夢境。
我們走過一座座生命的牌坊與寺廟,和信客一起經(jīng)歷艱辛與滄桑,去瞻仰千年的奇跡——都江堰。當(dāng)我們走到莫高窟,還未來得及感受神圣的世界,卻先知道了三個男人,他們所做的一切,那些可以成為罪行的事情。那個畏畏縮縮的王園箓,那個敦煌石窟的罪人。那個匈牙利人斯坦因,那個翻譯蔣孝琬,他們卑微,渺小,卻貪婪而又愚昧,是他們毀了莫高窟的文化嗎?這樣的罪責(zé)壓在他們身上。似乎太重。那么敦煌的委屈,國人的恥辱,我們又該找誰討要?是那些買走文書經(jīng)卷的外國人,還是當(dāng)時腐敗的王朝? 作者的心中是苦痛的,這種苦痛,深深地影響著我們每一個讀者,我們無法逃避歷史,只能在自然中一次次感受苦痛,在旅行中追求靈魂的釋放,追求自身的強大與自立。
走過了敦煌、莫高窟,踏上了陽關(guān)雪,在沙原中感受獨特的能夠洗滌心靈的景觀:鳴沙山、月牙泉,于柳祠中拜訪柳宗元,感受詩人的寂寥與開闊。沒有仕途得意的`他們是悲哀的,是落寞的,卻也是另一種幸運。仕途無望,往往是文人升華的關(guān)鍵。在柳侯祠排排的石碑中,中國文人的命運在這里裸程。正如余老師所說:靜一點就好。就讓文人們有一塊凈地,凝入心靈,蔚成方圓。
從敦煌行至陽關(guān),從遼遠(yuǎn)四川平原旅至古色古香的蘇州。在寧靜的三峽下苦苦冥想,在神秘的洞庭湖畔低低自語,行走在蘇堤、白堤之上,駐足于雷峰塔廢墟之中。西湖一夢苦亦甜,化作千年滄桑,千年的嘆息。
在《文化苦旅》中,最讓我動容的應(yīng)該是那篇《風(fēng)雨天一閣》。余老師進天一閣,那份神圣,那份莊嚴(yán),讓人不僅由衷產(chǎn)生肅穆之感,的確,天一閣是神圣的。它是藏書閣,是那個時代的奇跡,它是極端艱難,又極端悲愴的文化奇跡。“登天一閣樓梯時我的腳步非常緩慢,我不斷地問自己:你來了嗎?你是哪一代的中國書生?”余老師這一句虔誠的自問,讓我心情沉重而又寧靜。我和作者一起輕輕地,輕輕地,走上去,仰視,凝視,久久,久久的。那一刻,歷史仿佛重現(xiàn),那一刻,時間仿佛靜止。唯有那千年的文化,靜靜地訴說,訴說這千百年來的滴滴點點。
品讀《文化苦旅》,不僅在品作者的文化苦旅,更在品作者那典麗、唯美、渾厚、質(zhì)樸,充滿想象力的詩一般的語言。生命的體驗和感悟在其中棲身,我讀著,悟著,醉著。這文字,這語言,這意境,真是“高松出眾木,伴我向天涯。”
千般荒涼,以此為夢;萬里蹀躞,以此為歸。
品苦,亦嘗甜。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7
剛開始翻開目錄看到都是講的國內(nèi)或者國外的景點。自己也是愛旅游的人,所以抱著好奇的態(tài)度看完了整本書。
讀完整本書回想起來,發(fā)現(xiàn)自己印象最深的只有兩個地方。其一是剛開始的寺廟,“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fēng)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蒂指教,知交半零落,一壺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一首《送別》勾起了多少青春回憶,每每聽到這首歌,總是有種莫名的心酸,好像就應(yīng)該落淚才能對得起這首歌的意境。也是在此,我才知道這首詩是李叔同寫的.,人稱弘一法師。
其二是在寫蘇東坡文字獄的時候,也就是烏臺詩案。看完整個案件的過程,對蘇東坡莫名的感到心疼;蛟S我們現(xiàn)在的人只記得蘇東坡的詩,記得“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記得“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從早前意氣風(fēng)發(fā)的詩詞風(fēng)格到晚年詩詞的粗獷,心酸,無奈。一個莫須有的罪名,一場莫須有的案件,削平了一個人多少的棱角。在那大漠孤煙直的地方,還會有人記得這個才華橫溢的詩人嗎?這個故事也讓我看到人性的邪惡,也是整個社會甚至是當(dāng)代社會都存在的弊端。社會上總有些人嫉妒那些才華比自己好,成就比自己高的人,總會想方設(shè)法捏造些罪名強加于他人身上。大部分分不清是非黑白的人,總喜歡跟風(fēng),認(rèn)為反正不危及到我自身的利益,那么跟隨大流踩一踩也是可以的。輿論的壓力,社會的壓力迫使當(dāng)權(quán)者不得不流放自己看重的人,可想而知這個社會風(fēng)氣該是如何的令人悲傷。慎思,慎行,慎言,六個大字,應(yīng)該學(xué)會如何做人。
整本書都在講景點,也在講文化,文化附著在這些建筑,這些風(fēng)景里。文化的成敗對于一個國家的興亡真的很重要。文化的形成在幾百年甚至幾千年的積淀,但是毀滅往往在一瞬。
孤獨不是一種脾性,而是一種無奈。
再小的個子,也能給沙漠留下長長的身影;再小的人物,也能讓歷史吐出重重的嘆息。
沒有悲劇就沒有悲壯,沒有悲壯就沒有崇高。
向往巔峰,向往高度,結(jié)果巔峰只是一道剛能立足的狹地。不能橫行,不能直走,只享一時俯視之樂,怎可長久駐足安坐?
堂皇轉(zhuǎn)眼凋零,喧騰是短命的別名。在流光溢彩的日子里,生命被鑄上妖冶的印記。
友情的敗壞是從利用開始。
大智不群,大善無幫,何懼孤步,何懼毀謗。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相關(guān)文章: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01-18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12-21
文化苦旅的讀書筆記12-09
《文化苦旅》的讀書筆記11-13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06-06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熱】02-10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推薦】02-10
【熱】《文化苦旅》讀書筆記02-09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推薦)07-25
關(guān)于《文化苦旅》的讀書筆記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