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后,你有什么體會呢?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后感了。你想知道讀后感怎么寫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趟過歲月這條河》有感,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趟過歲月這條河》是姚暉先生結(jié)集的一部文匯。即可視為個人文學情懷的集中展示,也可視為文友作品的百家薈萃。當然,這些作品多為心血之作,可圈可點,不乏精品,值得閱讀,流傳后人。
姚暉先生有兩個家鄉(xiāng),一處是原鄉(xiāng)陜西周至,一處是客鄉(xiāng)河南宜陽。相較之下,原鄉(xiāng)似乎已化作一縷鄉(xiāng)愁,一抹月影,一株茱萸,客鄉(xiāng)反倒成了日夜消磨的家長里短。
熟悉姚暉先生的人都知道他是一名律師,鐵肩擔道義,秉直,仗義,執(zhí)言,豪爽,骨子里已將公平正義深刻。因為不阿不媚,姚暉這個名字在法律界享有盛譽。更熟悉姚暉先生的人都知道他是一名文學“發(fā)燒友”,筆耕不輟,腹藏翰墨,時有佳作。
有人打趣姚暉先生,說他是律師里的秀才,秀才里的律師,兩下舞弄,耍咧都不賴。
律師理性,作家感性,兩種職業(yè)仿佛兩條不遠不近的鐵軌,可以并行不悖,相交的概率注定不大。一句話,律師成為作家的鳳毛麟角。這話似乎過于以偏概全,但現(xiàn)實中確實稀少,確實罕見。偏偏姚暉先生成了例外,上得廟堂,下得書房,即是律界的“寶貝”,也是文學界的“寵兒”。
很多年前,錦屏山南的白楊高中校園里學子莘莘,三十多歲的姚暉律師給學子們上法制課。我在學生堆里探著脖子看姚暉,只一眼,便記下了他的樣貌。后來,我也從事法律事務工作,三十多年里,再見姚暉,多一份敬仰,添一份親切。
許是見多識廣,許是有話要說,許是文思泉涌,姚暉先生終究拿起了筆。大約所思所想、所見所悟、所得所失與常人不同,落筆處人間溫暖,字行間盡是體恤。姚暉先生呈現(xiàn)給我們的作品,滿懷真情真意關(guān)照,仿佛陽光撫慰下的一朵朵太陽花。
姚暉先生這些年放下案牘,游歷山水,縱情田園,足跡踏遍大江南北。去的地方多了,眼界自然開闊,格局自然更大,“道法自然”算是被他徹底玩明白了。這種變化,在《三次游延安,激情仍再現(xiàn)》《鐵門關(guān)游記》《山陜會館話滄!返茸髌奉H有體現(xiàn)。
《趟過歲月這條河》寫法上以寫實為主,文體以散文為主,兼顧案例實錄、小說等題材。散文立意高遠,超越時空,具有現(xiàn)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美感。案例實錄關(guān)注身邊人、身邊事,行文平和,觀點明確,切中時弊,鞭撻惡俗,具有一定沖擊力和犀利性。小說多為小篇幅,不長,如同品茶,淺嘗輒止,唇齒留香。
姚暉先生擁有一雙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生活中的細微美好,被姚暉先生發(fā)現(xiàn)美的一雙眼睛看到后,更有真情實意表達。姚暉先生的散文以真誠見長,讓讀文章的人分享了他對人生,對自然,對萬物,對蒼生的體驗體恤,文字帶著一種無形力量,一種特有氣質(zhì),一種異樣芬芳,字里行間跳躍著漣漪一樣的美感,閃現(xiàn)著灼灼其華的光芒。
案例實錄多是姚暉先生親自代理過的案件,或者身邊真切發(fā)生過的真人真事。案例實錄并不好寫,時間、人物、場景干巴巴的,優(yōu)美詞語對案例實錄寫作而言,幾乎用不上,反倒是耳熟能詳?shù)娜粘S谜Z更適合案例實錄。姚暉先生準確把握住了這一點,他筆下的案例實錄顯得生動,靈性,耐讀耐看,掩卷后常常給人以思考,唏噓,感慨。
故鄉(xiāng)是用來懷念的。姚暉先生深愛故鄉(xiāng),少時在故鄉(xiāng)的一方天地里打磨筋骨,淬煉意志;青年時奔赴他鄉(xiāng)追尋夢想,開拓視野;白發(fā)時念叨鄉(xiāng)音,感念故土。即便離開故鄉(xiāng)多年,由于根在故土,姚暉先生依然眷戀著那方土地,魂牽夢縈,夜半神回。這樣的眷戀和情懷,可以從多篇散文中感悟到。譬如,《故鄉(xiāng)周至行》《辛口子的情懷》等等,都是桑梓情懷不知不覺中的淺淺流露。
中國文學的兩個源流“文以載道”“詩以言志”都被當代人很好地繼承了下來,所不同地是,散文相較于詩歌,更適于傳播和交流,上得廟堂,下得鄉(xiāng)野,可言宇宙,可寫蟲蟻。其中,鄉(xiāng)土一派散文作品,因其原生的“野性”而趨達別致,多姿多彩。
鄉(xiāng)土一派散文是真正來自民間的寫作,姿態(tài)平和,視角平和,從不俯視,不鳥瞰。甚至,從不貼近“觀察”——觀察者是客人,而這些書寫者本身就是主人。他們所寫的不是這個世界的傳記,而是這個世界的日記。一篇篇的“日記”,連綴成書,也就修成了一部部各個不同的私人“歷史”。
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而每一個熱愛鄉(xiāng)土,熱愛生活的作家都向讀者貢獻了一個迥乎不同的了解世界的視角。而文學的真正繁榮,又恰恰來自這些自發(fā)自愿的書寫者,或曰“記錄者”,他們以筆為故土抒懷,以情為家鄉(xiāng)作志,為文學世界奉獻出獨特的生命體驗和感悟。
中國文化的根在鄉(xiāng)野,正是鄉(xiāng)土文化土壤的參差多態(tài),成就了當代文學碩果的累累滿枝。
先賢作品如群峰聳立,繞自然繞不過去,看也未必能得窺全豹。于是,有率性者選擇噤聲,“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心向往之;有執(zhí)拗者則“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任你山高萬仞,我自有心中之福田。前者可親,后者尤為可敬。文學本不是競技,而是修養(yǎng)——修葺園林,養(yǎng)墑田疇。這種修養(yǎng),自然會給文學世界增光添彩,但更多的是對自己內(nèi)心田園的豐富。
“文所以載道也,輪轅飾而人弗庸,徒飾也,況虛車乎。”對每一個寫作者而言,文字是表達內(nèi)心豐富世界的一個出口。世界很熱鬧,少我們一個不少,多我們一個不多,扛道在肩,我才是我!
“苔花如米,也學牡丹”——謹以此句,同姚暉先生共勉。
【讀《趟過歲月這條河》有感】相關(guān)文章:
這條河變了......02-27
這條路作文11-02
讀山居歲月有感10-22
讀《山居歲月》有感09-13
讀山居歲月有感04-19
讀《狼獾河》有感01-06
這條小魚在乎讀后感08-28
讀歲月如溪有感09-02
讀《呼蘭河傳》有感11-23
讀呼蘭河傳有感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