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于自己的讀書感悟,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后感呢?那么讀后感到底應(yīng)該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莊子秋水讀后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莊子秋水讀后感1
魯迅先生說過:“其文汪洋辟闔,儀態(tài)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蔽易x了莊子這篇文章之后,深刻體會到了魯迅先生所說的汪洋辟闔,儀態(tài)萬方。
文章開篇即是“秋水時至,百川灌河!苯o人感覺像是站在東海的河口下方,看著千萬里的江河匯聚到了一處,然后傾盆而下。飛湍擊石揚起的水汽便蒙然了眼睛。
然而在河伯欣然自喜的時候,他看見了海神。就像是攀登高峰的人,在翻越了他眼里的最高峰后,俯視腳下螻蟻般的城鎮(zhèn)車流后,回頭卻看見另一座高峰直插云霄,云霧環(huán)繞,幾只蒼鷹尖利的鳴叫著嘲笑他。
境界決定一個人的眼光。文章中曾說“井蛙不可以語于海者,拘于虛也;夏蟲不可以語于冰者,篤于時也;曲士不可以語于道者,束于教也!币馑际呛途械那嗤懿荒苷?wù)摯蠛#且驗榍嗤芫心嘤诳臻g的大。缓拖奶斓男∠x不能談?wù)摱斓谋,是因為受制于時間季節(jié)的變換;和鄉(xiāng)村士紳不能談?wù)摯蟮溃且驗樗麄兪芾c教化的深淺。俗話說站的高才能看得遠。站在鄉(xiāng)下的縣城,我們羨慕市里的繁華;在都市的繁華里,我們又向往省會的現(xiàn)代化;在省會的現(xiàn)代化里,我們依然會神往首都的國際化。這也可以說明,人的欲望是沒有止境的。
但是從大的方面來看,莊子又借著海神的口說:五代帝王所延續(xù)的,三位君主所爭奪的,仁慈的人所憂慮的,賢能的人為之操勞的,僅僅是如同馬匹身上毫末般的天下。這是何等的氣概,視天下萬物如浮云淺土。但是莊子他卻又同自身的大氣磅礴之語相悖。“伯夷辭之以為名,仲尼語之以為博。此其自多也······”伯夷因為名譽辭讓天下,仲尼談?wù)撎煜聛盹@示自己的博學,這是他們所自傲的地方······一股子文士相鄙的氣息悠然而起。蔑視天下的莊子,又何必著眼于這在他眼中如同毫末中得毫末的二人呢?
接下來,便是一番相對論的論述。大于小、善與惡、博與狹、生與死都是相對而言。做任何事情都出于無為忘我的角度。我認為,從辯證的角度來看大小高低盈虛,這樣的大局觀是值得稱贊的(當然是我這是事后諸葛亮)。“不出乎害人,不多仁恩;動不為利,不賤門隸;貨財弗爭,不多辭讓;事焉不借人,不多食乎力,不賤貪污;行殊乎俗,不多辟異;為在從眾,不賤佞諂;世之爵祿不足以為勸,戮恥不足以為辱;知是非之不可為分,細大之不可為倪!边@些話語在現(xiàn)代來看,大多是誑語。莊子只主張修自身。他反對從本心出發(fā),去分辨善惡好壞,他只是秉承著中庸的道路,不顧旁人的眼光,將自身與整個社會割裂開來。仿佛像是上帝一樣俯視著這個世界。世俗的勛爵俸祿打動不了他,戮親之仇不足以羞辱他。大小不去分辨,是非不去明了。我想如今的社會,大多都大小不分,是非不明吧···更有甚者達到了“戮恥不足以為辱”。但是“世之爵祿不足以為勸”這條,能達到的人卻少之又少。
莊子主張用辯證的眼光去看待問題!爸獔、桀之自然而相非,則趣操睹矣。昔者堯、舜讓而帝,之、噲讓而絕;湯、武爭而王,白公爭而滅。由此觀之,爭讓之禮,堯、桀之行,貴賤有時,未可以為常也!ぁぁぁぁぁさ弁跏舛U,三代殊繼。差其時,逆其俗者,謂之篡夫;當其時,順其俗者,謂之義之徒!睍r代的變化會改變?nèi)藗兊难酃,過去的道德準則不能應(yīng)運到新的社會環(huán)境之下。人的價值判斷不應(yīng)該與社會環(huán)境相割離,就如同不能分割陰陽、天地一樣。
他還主張順應(yīng)天命,其實就是道家的“無為”。我想他應(yīng)當認為,天道自有定數(shù),人的命運,才能,智慧,思想都已經(jīng)被制訂好了線路。明白天命的`人,不會受到災(zāi)難的侵襲,因為他知道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人為的力量改變不了天地的規(guī)律。人們應(yīng)該明確自身的才能和天賦,就像是單腳的夔不應(yīng)羨慕有萬足的蚿一樣。
從全文來看,莊子是一個十分傲慢的人。他不屑于當楚國的宰相,更不屑于與惠子爭
位。他認為自己的大道才能不足的人無法學會,如果學了的話就像邯鄲學步一樣,忘記自己原本的本領(lǐng)。他就像是一個洞悉了萬物的傲慢隱士。在先秦諸子百家并起的時候,駕著青云,騎著老牛而過。話語里都打著機鋒,透露著些許大智慧。飄然而來飄然而去,他并不想去改變什么,只是在閑暇之余,透露些人生的秘密。
“往矣!吾將曳尾于涂中!边@大概是他對自己人生的寫照吧。
莊子秋水讀后感2
莊子是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他的文章充滿了想象力,文筆變化多端,具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正如《秋水》,采用了寓言故事的形式,用淺顯易懂的方法,向我們闡述了做人之道。
文章寫到:“秋水時至”河伯在自己的領(lǐng)域內(nèi)看到“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就以為他所看到河水開闊雄壯,是無可比擬的,但當他來到海邊時,見到大!安灰娝恕钡倪|闊壯觀時,他為自己的見識淺薄而感到羞愧,而整篇故事就是以河伯見海神為喻,說明個人的見識有限,只有經(jīng)過比較,才會顯示出自己的不足,而如果驕傲自滿,就會怡笑大方。
例如,明末的'李自成起義。起義軍殺敵勇猛,于公元1644年農(nóng)歷三月十八日攻進北京城。明朝滅亡了,但李自成和起義軍被勝利沖昏了頭腦,將士們不再像以前那樣守紀。整天吃喝玩樂,聽歌賞舞,他們忘記了他們的對手——一直想打進山海關(guān)的清軍。后來,吳三桂聯(lián)合清軍向起義軍發(fā)起進攻,竟沒有一位將士肯應(yīng)戰(zhàn),李自成只好親自出馬,倉促應(yīng)戰(zhàn),最終以失敗告終。短短的42天,這支強大的隊伍失去了戰(zhàn)斗力,原因在于起義軍和李自成自以為已經(jīng)勝利,有了榮華富貴,不用再擔心什么,只管享樂,放松了警惕,最終敗在清軍手里。
聯(lián)系到我們現(xiàn)代社會中,也不乏“河伯”、“李自成”這樣的人。古語有云“滿招損,謙受益”,李自成雖然開始時攻進了北京取得了勝利,但他最后卻敗在了自己的驕傲自滿上,并為此賠上了自己的性命。而河伯剛開始時確實很自滿,但幸運的是,河伯繼續(xù)往下走,讓他看到了汪洋大海,當他認識到自己的渺小時,就立即改正了態(tài)度,所以,最后他受益了。故在現(xiàn)代這個物欲充實的社會中,抱著不可一世虛夸的態(tài)度,終有一天會被這個社會所淘汰,宇宙無限,更顯得人類是多么的卑微渺小。我們只有抱著實事求是,求真務(wù)實的態(tài)度,拋棄自滿,認認真真做好每一件小事,才能不斷的開拓進取。
莊子秋水讀后感3
《莊子秋水》中,秋水時至,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盡在己”。順流東行,遇北海若,河伯望洋興嘆“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自身的渺小也暴露無遺。滿招損,謙受益。勿以己之長而比人之短,勿以己之短而妒人之能。須知五岳之外,別有他山之尊,我們應(yīng)該保持謙虛謹慎、戒驕戒躁的學習態(tài)度,只有這樣,人生之旅才能受益無窮。滿招損,驕傲的人是永遠不能成功的。河伯在有限的環(huán)境里,以為“天下之美盡在己”。
主觀片面的認識,使河伯過于自負,這是一種見識的淺陋。如果河伯沒有改掉自己驕傲的心態(tài),那么他將永遠看不到大海,永遠不知道自己的渺小,那將是多么悲哀啊。在我們的學習中,我們不能為自己取得的一點點小成績而驕傲自滿。我們要跳出自身主觀的狹隘圈子,開闊視野,只有不斷地學好專業(yè)課程,多看一些有意義的好書,多參加一些社會活動,才能認識到自己的不足。河伯至于北海,感嘆自己的渺小。人,有自知之明,才能清醒地學習和工作。人生,要經(jīng)常反省自己,不能囿于自己有限的見識而自滿自足。在知識的海洋中,我們應(yīng)當時刻有“三人行,必有我?guī)煛钡膶W習態(tài)度。追求真知,追求一種更積極向上的人生,讓人生變得更加有意義。
謙受益,謙虛使人進步!爸圮囍,谷食之所生,人處一焉!毕鄬τ谟钪嫒f物,人是很微小的。世界之大,個人所作所為,都是渺小的。人生有涯而學海無涯,一個人不管知識多么淵博,也不過是滄海一粟。我們只有保持謙虛的學習態(tài)度,保持“三人行,必有吾師”的求學人生,才能實現(xiàn)人生理想。富蘭克林曾說:缺少謙虛就是缺少見識。
牛頓說過,“我不知道人家怎樣看我,但是在我自己看來,我就像一個在海灘上的小孩子,偶爾拾到較為光滑的圓石,而真理的大海我并未發(fā)現(xiàn)!边@種謙虛的`胸懷,不正是牛頓取得不朽成就的基礎(chǔ)嗎?在今天這個科學技術(shù)是第一生產(chǎn)力的年代,認識自身的有限,更加謙虛、勤奮地學習,尤為重要。進入了大學,并不代表有一個美好的未來。人才造就未來,社會需要人才,但不需要庸才。做社會有用之才,需要每日的堅持,每日的進步,用知識豐富自己,提高個人修養(yǎng)。禮義廉恥,國之四維。一個自滿的人,是不會知禮,知義的。懂的自謙,才會明白禮義廉恥。滿招損,謙受益。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萬川歸之,不知何時止而不盈;尾閭泄之,不知何時止而不虛。春秋不變,水旱不知”。大海是天下萬水之源,之歸宿,雖然萬川歸之,并不見海水溢出,雖然尾閭不斷傾瀉,也不見海水干涸,四季或旱澇的變化也對大海沒有影響,為什么如此?很簡單,因為海的容量太巨大了。各位看到這里也許要問:剛說了河伯自滿,海神怎么又重蹈覆轍,在這里自吹自擂?借用包老三之言曰:非也非也。因為這幾句話只是一個引子,后面緊跟著的一句話表明海神有對自己有著清醒的自我認識“而吾未嘗以此自多也”,我從來就沒有覺得自己這樣有多么了不起,因為我深深知道“我在天地之間,猶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四海之在天地之間,不似罍空之在大澤乎?中國之在四海,不似稊米之在大倉乎?”“罍空”,小酒杯那么大一點空,一小汪汪水而已。我,大海在天地之間簡直太渺小了。大海如此謙虛,我們更不可驕傲,F(xiàn)代科學所認識的東西和茫茫的宇宙相比,也只是滄海一粟而已,我們對宇宙的認識只能稱為管窺蠡測。
可見,《秋水篇》沿著河→海→天地最后一直到達道的境界的思路將我們引入一個越來越廣闊、越來越美妙的境界之中,讀此妙文,悟此妙道,千載之下,吾心通于莊子之心,乃至通于無量眾生之心,通于宇宙萬事萬物,可得大自在矣。
莊子秋水讀后感4
莊子,戰(zhàn)國中期宋國人,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諸子百家爭鳴中繼老子之后的道家學派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莊子的文章,大量使用寓言,寓言這種文體的創(chuàng)立,使莊子成為我國浪漫主義文學的鼻祖。并且富有豐富的想象力,文筆變化多端,富有強烈的浪漫主義色彩,語言豐富生動,并富有幽默諷刺的意味對后世的文學語言影響很大。
在古代漢語課上,我們學習了《莊子·外篇》中的《秋水》,以河伯的自以為多和海若的未嘗自多,形成鮮明對比,構(gòu)成全篇的主要部分。
“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順流而東行,至于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使河伯望洋興嘆“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這段話敘述了河伯的自以為多,河伯在有限的世界里,以為“天下之美盡在己”。主觀片面的認識,使河伯過于自負,如果河伯沒有看到大海,他將永遠不知道自己的渺小,如果河伯在看到大海之后還是沒有改掉自己驕傲的`心態(tài),那么他必將貽笑大方。
所以,做人要“一日三省吾身”,時刻反省自己的行為是否正確!拔鹨约褐L而比人之短,勿以己之短而妒人之能”,人,要有自知之明,才能清醒地學習和工作。人生有涯,學海無涯。在知識的海洋中,我們應(yīng)當時刻有“三人行,必有我?guī)煛钡膶W習態(tài)度。不能滿足于自己現(xiàn)有的知識和狀況,要有積極向上的學習態(tài)度,追求真知,追求一種更積極向上的人生,以提高自己的綜合素養(yǎng)為目標學習,讓人生變得更加有意義。
“井龜不可以語于海者,拘于虛也;夏蟲不可語于冰,篤于時也;曲士不可以語于道者,束于教也。”因為生活環(huán)境的局限而束縛了自己對世界的認識,這是愚昧者自大的借口。海神說:“吾未嘗以此自多者”,這正是智者所具有的謙虛態(tài)度。我們應(yīng)該清楚地認識到,相對于宇宙萬物,人類只是“浮游”。世界之大,個人的所作所為,不過是滄海一粟。當自己清楚地意識到這點時,我們才能找到自己的準確定位,并且更有目標的去認識、了解社會的全貌。才能更坦然的面對“山外有山,人外有人”的挫敗感。但是這份坦然并不意味著消極,而是讓我們擁有一份良好的心態(tài),畢竟人無完人。
縱觀本文,其中心思想是在論說判斷、認識的相對性,認識事物的大小、多少、虛盈、始終、貴賤以及生死等都是相對的,其變化是不定的。
所以我們應(yīng)該記住的是:滿招損,謙受益?不是的。
有個成語叫“邯鄲學步”,它的由來正是《莊子·外篇》中的《秋水》。
說的是在兩千年前,燕國壽陵地方有一位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論長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材,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經(jīng)常無緣無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一等——衣服是人家的好,飯菜是人家的香,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雅。他見什么學什么,學一樣丟一樣,雖然花樣翻新,卻始終不能做好一件事,不知道自己該是什么模樣。家里的人勸他改一改這個毛病,他認為是家里人管得太多。日久天長,他竟懷疑自己該不該這樣走路,越看越覺得自己走路的姿勢太笨、太丑了。
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幾個人說說笑笑,只聽得有人說邯鄲人走路姿勢很美。他一聽,急忙走上前去,想打聽個明白。不料想,那幾個人看見他,一陣大笑之后揚長而去。邯鄲人走路的姿勢究竟怎樣美呢?他怎么也想象不出來,這成了他的心病。終于有一天,他瞞著家人,跑到遙遠的邯鄲學走路去了。
一到邯鄲,他感到處處新鮮,簡直令人眼花繚亂。看到小孩走路,他覺得活潑,學;看見老人走路,他覺得穩(wěn)重,學;看到婦女走路,搖擺多姿,學。就這樣,不過半月光景,他連走路也不會了,路費也花光了,只好爬著回去了。
有關(guān)這個成語的故事諷刺了那些只會生搬硬套,機械地模仿別人的人,他們不但學不到別人的長處,反而會把自己的優(yōu)點和本領(lǐng)也丟掉。就是在說做人不能一味的妄自菲薄,那不是謙遜,是虛偽。所以我們應(yīng)該記住的是:過滿則招損,過謙不受益。
莊子秋水讀后感5
《莊子?秋水篇》以河神和海神這樣一個神話故事,揭示了一個深刻的道理。一個人的認識和作為會受到主觀條件的限制,因而很有限。這給了我們一個極大的啟示意義,一個人在任何時候任何階段都不可以不學習,或有學而自滿的心態(tài)。我們應(yīng)深知學無止境切勿自滿。
人生有不同的階段,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知識要學習,因而我們要學無止境。當我們還是小孩的時候,我們第一要學會走路說話,再就是學會建立對社會的信任感;當我們讀小學時,我們要學習語言漢字及其拼音,學習數(shù)學加減法。當我們上初中時,我們要開始接觸和學習英語,開始接觸數(shù)學幾何、物理知識等等;當我們讀高中時,我們要學習更深入的各類科目的課程,以至于能讓我達到拔高的境界;到了大學,面向我們的是各類專業(yè)性學科,我們要開始深入學習這些以后職業(yè)生涯高級工具;當我們工作了,要學習各種職場的行為和方法技巧等。人生也就是因為這樣一步步的學習和拓寬,才有了進步和發(fā)展,也只有了進步和發(fā)展才會使自己的人生更有價值。
時代在進步發(fā)展,知識也在不斷的更新,我們也只有不斷的更新自己才會跟上時代步伐,不被社會所拋棄,因而不能固步自封要學無止境。馬克思說:“事物總處在變化發(fā)展中!比邕z傳變異,或水生發(fā)展到陸生等等。在這個過程中,適應(yīng)環(huán)境的就生存下來,不適應(yīng)環(huán)境的就被自然淘汰。人生活在社會中也是這樣,一出生,慢慢學會走路、說話,在成長的過程中慢慢接觸到各種事物,要不斷學習很多的東西,如處理日常事物、人際關(guān)系等等。有的人善于了解、學習,于是在各種環(huán)境中都能應(yīng)付自如,游刃有余。有的人卻固步自封,懶于了解、學習,結(jié)果遇事時不知所措,被時代、社會所拋棄。這樣的例子可謂屢見不鮮,數(shù)不勝數(shù)。孔子集群賢之大成,振玉聲金,卻仍不斷地學習,其“三人行,必有我?guī)煛本褪撬袆拥囊粋寫照!若非如此,孔子能從百家中脫穎而出成為儒家的創(chuàng)始人嗎?跨欄飛人劉翔,雖有飛人之稱,但仍毫不怠懈訓練,為了向更高的目標挺進,忍受著腳踝疼痛而不畏,依然堅持艱苦的訓練。也正如此,才會有新的破紀錄誕生。相反,我國古代一個叫江淹的人,年輕時才思敏捷,文筆出眾,寫得一手好文章,為當時的人所稱道。然而,到了老年之后,他卻很少寫出好文章,后人戲稱為“江郎才盡”。他晚年寫不出好的文章難道真是什么“才盡”了嗎?,當然不是,只不過是他成名之后不再努力學習有關(guān)罷了。
人生是有限的,而知識是無限的,所以要學無止境 切勿自滿。莊子曾說過:“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就是“我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識卻是無限的!蔽矣X得莊子說得太對了。一個人從小開始學習,學吃飯,學走路,學文化,可是他一直到死也還沒有把很多東西學到,只好帶著遺憾離開人世。所以,知識對我們來說,是比宇宙還要大的,是無邊無涯、無窮無盡的,我們每個人在知識面前誰都沒有資格自滿。
總之,學習是終身的事,是永遠不能說停止的。任何一個人對待學習,既不能半途而廢,又不能如井底之蛙,驕傲自滿,夜郎自大,而是要牢記:學無止境的道理。學而不驕、學而不棄,只有這樣,才能每有所會,才能不斷為社會和人民做出更多的貢獻,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價值。
莊子秋水讀后感6
《秋水》給我們提供了兩個截然相對的藝術(shù)形象:見識淺陋、自以為是的河伯與博學深邃、視野廣闊的北海若。
河伯是黃河之神,到了漲水的季節(jié)。百川灌河,他看到徑流如此寬大,分不清兩岸邊牛馬的形狀,自以為天下之美盡在于己。北海若是海神,大海浩瀚無邊,無有窮盡,河流所謂的漲水干旱,于他來講,動靜實在太小,根本算不上什么。當河伯一路趾高氣揚走來,遇到大海,才突然發(fā)現(xiàn)自身竟是那般渺小,好似井底之蛙,先前的志得意滿毫無意義,徒然貽笑大方。隨后的一系列問答,相對于北海若氣定神閑滔滔不絕地闡明“大小之辨”,河伯的無知更是只有陪襯的份兒。
莊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道家學說講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自然”,遵從萬物本身的規(guī)律,不勉力強求。而往往,能夠真正做到這一點的人,都已心如明鏡,對世間萬物的屬性了然于心。北海若就是這么一個大智者,他所展現(xiàn)出來的是大家風范。
這樣的藝術(shù)形象和情節(jié)無獨有偶,在金庸小說《天龍八部》里,也有著與河伯海神若雷同的角色。少林寺藏經(jīng)閣的一位掃地僧,頭發(fā)花白,衣著邋遢,他只需眼睛一瞪,就能使武功卓絕的蕭遠山和慕容博口噴鮮血昏死過去,武功推為天下第一,當無異議?蛇@位掃地僧叮嚀告誡的是,武功的高低都只是細微末節(jié),佛法宏大才是正道,如走上邪道,武功越強,反而傷及自身。與之相比,頂著“天下第一惡人”名頭的段延慶,強練易筋經(jīng)以求天下第一的鳩摩智,無一不成為小丑,在塵埃中湮滅。
道家和佛家的哲學思想自然有諸多的差異,不可混為一談;把《秋水》和《天龍八部》舉出來,不是要讀者盲目效仿海神若的外在風范或深入道家以至得出不可知論,更不是鼓勵學習內(nèi)功心法。我們要找出的是其中的聯(lián)系,中國古代哲學一脈相承的一種東西,那就是道。
道與術(shù)相對立。術(shù)是技巧,是人事,是大多數(shù)人憑著指導、借著經(jīng)驗就能輕易習得,并且付與實踐能迅速生效的法門。道,是需要經(jīng)過長年積累、感悟的.,從心底生出的原則。大多數(shù)人本著急功近利的思想,極易偏重于術(shù),而不重道。這樣的人,或許能一時逞盛,但由于缺乏人文底蘊,素養(yǎng)不高,終歸要見笑于大方之家,譬如《秋水》中的河伯與《天龍八部》里鳩摩智一類角色。相比而言,如海神若者,講究清靜無為,效法自然,天人合一,如掃地僧者,佛法精深,心地明鏡,在習術(shù)之前,已明白要遵循的道,自然能夠有所大成,而免于恥辱。
在這一點上,中國古代哲學,道家和佛家是相似的。
與現(xiàn)實來講,不能不說有很大的借鑒意義。日益繁忙的工作,日趨激烈的競爭,讓我們大多數(shù)人暈頭轉(zhuǎn)向,有心研究的,不少只在于術(shù)——投機專營。希望可以抽離出來,問一問道,找到人生正途該遵循的原則,不求成為哲學家,但要不貽笑大方。
莊子秋水讀后感7
《秋水篇》開篇說,秋天的江水漲起來后,河伯覺得萬眾一心,心潮澎湃,得意洋洋。然而,當他游到北海,發(fā)現(xiàn)大海的浩瀚時,他才發(fā)現(xiàn)自己的認知是狹隘的,然后他就像海若那樣求教,就會出現(xiàn)上面所說的七問七答。要多讀書,多體會,體現(xiàn)莊子的辯證思維。然后這篇文章闡述了六個小故事,也很有趣。下面簡要介紹其中的三個。
1、夔憐蚋,蟑憐蛇,蛇憐風,風憐眼,眼憐心。
——這是一連串的羨慕,但每個角色都僅限于自己看到的.樣子。其實這種情況在我們的現(xiàn)實生活中經(jīng)常發(fā)生。其實,真實的情況并不是你想象的那樣。
2、孔子游匡,數(shù)次被宋人包圍,琴聲不斷。
游水不避蛟龍,是漁夫之勇;
魯星不避虎者,獵人之勇也;
把寶劍擺在面前,視死如生,這是烈士的勇氣;
知貧者有命,知有消逝之時,臨危不懼者,是圣人之勇。
從,繼續(xù)!我的生活盡在掌握!
——《莊子》中對孔子周游列國的悲慘境遇有很多描述。有人說莊子總是貶低孔子。事實上,一方面,這是事實。這些事會晚一些討論。這個故事就是孔子圍攻匡國的場景。孔子不僅表現(xiàn)出了豁達和聽天由命的境界,這里的境界是非常高的。后來,圍城的人發(fā)現(xiàn)他們認錯了,因為有一個羊祜,長得跟孔子很像。
3.公孫龍問韋某。引出“井底之蛙”和“邯鄲學步兒”兩個成語
——這兩個成語我小時候就知道,但《莊子》里的描述卻精彩絕倫,非常形象。
莊子秋水讀后感8
莊子秋水篇里有一句話很有名:井蛙不可以語于海者,拘于虛也,夏蟲不可以語于冰者,篤于時也,曲士不可以語于道者,束于教也。意思是說,由于空間限制,不能跟井底之蛙描述大海的樣子,由于時間的限制,不能跟夏天的蟲子描述冰天雪地,由于教化或者領(lǐng)悟能力的限制,不能跟見識淺薄的人講解大道理。
因為時間、空間和教化的影響,無論是多么博學的人都會有自己不了解的事物。但人們對不了解的東西總是充滿了好奇,為了了解這些不懂的事物,也就有了突破這些某些限制的想法,也就有了許許多多的夢想。
突破限制、擺脫束縛,脫胎換骨,不但需要有想法,而且需要有極大的毅力,甚至要承受極大的痛苦。就如同鳳凰每五百年一次的涅槃一樣,突破限制會有成功,也會有失敗。
比如佛陀,身為迦毗羅衛(wèi)國的太子,十七歲娶妻,十九歲生子,以后能接掌一個小國家,可以看到一條幸福快樂的人生路就鋪在他的面前。可當他看到百姓的生老病死后,就產(chǎn)生了一個更偉大的`想法:解脫。為了這個這個想法,佛陀放棄了榮華富貴,放棄了舒適的生活,更與當時的各大教派斗爭不止,這才使佛教有了一席之地,創(chuàng)立了自己的一套學說,傳諸后世。
比如項羽,天生神力,吳中子弟皆憚之,志向高遠,在抗秦過程中取得了一場又一場勝利,為了擺脫暴秦的統(tǒng)治,帶領(lǐng)子弟兵南征北戰(zhàn),最后自刎烏江。以生命為代價去突破限制,項羽雖然失敗,卻仍不失為一個充滿斗志的勇士。
比如愛因斯坦,有個不知真假的小故事,愛因斯坦小時候做了一個小板凳拿給老師看,老師看了說,還有比你做的這個板凳更難看的嗎?愛因斯坦拿出了另一個小板凳對老師,這是我第一次做的,比這個難看多了。在前進的過程中,總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困難,只要有信心、有毅力,哪怕是一個很簡單的小板凳,也會有更精致的一天。
比如孫中山和宋慶齡,當宋慶齡追隨比自己年長二十七歲的孫中山時,遭到了宋慶齡父母的堅決反對,并把宋慶齡軟禁起來。后來得知孫中山離婚的消息后,宋慶齡沖破軟禁,離家赴東京嫁給孫中山,此后情深誼篤,互相扶助,雖不能同生共死,卻也了無遺憾。
比如六世倉央嘉措,從小聰明絕頂,青年時代地位極高,貴為西藏之王,卻向往人世間最純凈的自由和愛情,在佛教世界里,他是一個不被接受的異類,在藝術(shù)的世界里,卻是一個不可多得詩人,留下了許多優(yōu)美的詩句和情歌,“最好不相見,便可不相戀,最好不相知,便可不相思”,“曾慮多情損梵行,入山又恐別傾城。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痹娋渲笔阈匾埽匀涣鲿,傳誦至今。
人生一世不過幾十年,可以選擇做井蛙、夏蟲,也可以選擇突破諸多的限制,見識到更多更廣闊的事物,可以安穩(wěn)度日、平平淡淡,也可以建功立業(yè)、笑傲江湖。有夢想就努力去實現(xiàn),每個人都會有屬于自己的獨特的人生,雖然結(jié)局不一定都是美麗的,但至少落幕無悔。
【莊子秋水讀后感】相關(guān)文章:
《莊子秋水》讀書筆記03-14
莊子秋水讀書筆記(通用19篇)03-10
《秋水》說課稿01-16
描寫秋水的詩句11-27
落花有淚·秋水無情02-27
《秋水》說課稿5篇01-16
秋水讀書筆記01-28
秋水廣場導游詞07-24
莊子名言名句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