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婷婷在线精品综合_97人妻AⅤ一区二区精品_熟妇人妻中文字幕无码_国产一级黄片在线免费观看

您的位置:群走網>讀后感>美的歷程讀后感
美的歷程讀后感
更新時間:2024-05-29 16:29:37
  • 相關推薦
美的歷程讀后感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后,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后感呢?那么我們如何去寫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美的歷程讀后感,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美的歷程讀后感1

  前不久,我通讀了李澤厚先生的著作《美的歷程》。雖然這與我的專業(yè)學科沒有太大的必然聯(lián)系,但它們卻深深吸引著我。 《美的歷程》是我接觸的第一部美學的著作,深知李澤厚先生在美學上很有建樹。剛拿到《美的歷程》這本書時,覺得它厚得讓人望而生畏。但打開了它便欲罷不能了。其中有大量的珍藏插圖,使人對“美”的理解更直觀更形象。從原始社會到明清文藝,《美的歷程》從宏觀的角度寫對中國數(shù)千年的藝術、文化作了概括描述和美學把握。這是一段驚人的歷史,一部真美的歷程。

  《美的歷程》全書共分十章,每一章評述一個重要時期的藝術風神或某一藝術門類的發(fā)展。它并不是一部一般意義上的藝術史著作,重點不在于具體藝術作品的細部賞析,而是以人類學本體論的美學觀把審美、藝術與整個歷史進程有機地聯(lián)系起來,點面結合,揭示出各種社會因素對于審美和藝術的作用和影響,對中國古典文藝的發(fā)展作出了概括的分析與說明。

  主要貫穿全書的思想乃是“有意味的形式”。李澤厚先生的這一思想是在克萊夫·貝爾(Clive Bell)提出的“美”是“有意味的形式”(significant form)的.著名觀點上加以繼續(xù)發(fā)展和完善的。Clive Bell認為“有意味的形式”決定于能否引起不同于一般感受的“審美情感”(Aesthetic emotion),而“審美感情”又來源于“有意味的形式”。李澤厚先生認為他的這一觀點“由于陷在循環(huán)論證中而不能自拔”,因此李澤厚先生在這一基礎上將其發(fā)展完善為“積淀了社會內容的自然形式”,克服了這一理論限于本身的缺陷。

  《美的歷程》中提出了諸如原始遠古的“龍飛鳳舞”,殷周青銅器藝術的“獰厲的美”,先秦理性精神的“儒道互補”,楚辭漢賦,漢畫像石“龍蟒主義”,“人的覺醒”的魏晉風度,六朝、唐、宋佛像雕塑,宋山水繪畫以及詩,詞,曲各具審美三品類,明清時期小說,戲曲由浪漫而感傷而現(xiàn)實三變遷等重要概念,多發(fā)前人所未發(fā),它回顧了中國歷史,引發(fā)人對美的探索,對歷史的深思,對未來的憧憬。

  從東漢滅亡到唐帝國建立,這中間的四百年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大動亂的時期。朝代屢換,戰(zhàn)亂頻仍,階級和民族的壓迫剝削殘酷而野蠻,常有暴虐殺戮,苦難無邊,F(xiàn)實世界毫無公平和合理可言,于是佛教走進了人們的心靈,人們在宗教中得到安慰,得以逃避現(xiàn)實世界。于是,相應的體現(xiàn)在石窟藝術上,如割肉喂鴿、舍身飼虎等悲慘的佛經故事成為壁畫的主要題材,這無疑是悲慘現(xiàn)實的藝術寫照;另外石窟佛身雕塑的造型特征卻是寧靜、高超、飄逸的,正是這與人世間的強烈反差,使得人們把絕望中的希望、美好的理想都寄托在它身上。此時的北魏雕塑,形成了中國雕塑藝術的理想美的高一峰。這是第一時期。第二時期是唐前期,此時社會和平穩(wěn)定,于是對佛國的想望和宗教的要求便有變化,在石窟中,則佛像有了更多人情味和親切感,而壁畫中先前那些殘酷悲慘的場景圖畫也消失了,代之以各種幻想出來的“極樂世界!’的佛國景象。這一時期的石窟藝術,被作者稱為“幸福存夢想,以引人入勝的虛幻頌歌”。第三時期起于中唐,當時經濟上較為發(fā)達,政治上科舉制度確立,世俗地主勢力大增,而中上層廣泛追求奢侈享受。中國封建社會開始走向它的后期。這一歷史變化到北宋完成。而這一切在敦煌壁畫中體現(xiàn)出來:現(xiàn)實生活的寫一真逐漸在壁畫中占據重要位置,人世的生活戰(zhàn)勝了天國的信仰,藝術的形象超過了宗教的教義。而到了宋代,雕塑同樣迅異于魏、唐。它不是思辨的神(魏)或主宰的神(唐),而完全是世俗的神,即人的形象。這時的石窟藝術,其宗教意義已微乎其微了。石窟藝術這三個時期的演變,正昭示著藝術的發(fā)展與變更正與社會的發(fā)展與變更息息相關。

  在本書中,作者以細密的考察論述了繪畫、雕塑、建筑、文學、書法等藝術門類在各個時代的興起與演變。并在充足的個例分析之下以高度凝練的語言指出了各個重要對代的藝術精神。

美的歷程讀后感2

  漢文化之所以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中國人之所以不同于外國人,中國藝術之所以不同于其他藝術,都應該追溯到先秦儒家思想。 無論是好是壞,是批評還是繼承,孔子在塑造中華民族性格和文化心理結構方面的歷史地位已經是不可否認的客觀事實。 儒家思想在世界范圍內成為中國文化的代名詞絕非偶然。

  孔子之所以取得這一歷史地位,與他以理性主義精神對古老原始文化——“禮樂”的重新詮釋是分不開的。 他把原始文化置于實踐理性的支配之下。 所謂“實踐理性”,是指理性在日,F(xiàn)實世界生活、倫理情感和政治觀念中的引導和實施,而不是抽象的思辨。 繼孔子、孟子、荀子之后,完成了儒學的這條路線。 這條線的基本特征是:在現(xiàn)實生活中持懷疑論或無神論的世界觀和積極向上的人生觀。 它以心理學與倫理學的結合與統(tǒng)一為核心和基礎。 “

  漢文化泛指漢族人民創(chuàng)造的物質文化和思想文化的總和,又稱華夏文化。 歷代漢族勞動人民創(chuàng)造了燦爛的文化藝術,具有鮮明的漢族特色。 中國有3000多年的可考歷史和4000多年的文字記載,文化典籍極其豐富。

  幾千年來,在政治、軍事、哲學、經濟、歷史、自然科學、文學、藝術等各個領域都產生了許多影響深遠的文化成果。

  植根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諸子思想,是中國價值觀、思維方式、處事原則的文化源泉,深刻影響著我們的日常生活。 歷史學家陳寅恪說:“對一個詞的任何解釋都是一部文化史”。

  看似一本薄薄的書,但書中的內容可豐富多彩。 作者以其深刻獨到的`眼光和雄厚的筆觸,涵蓋了源遠流長的整個中國美學史,從古老的龍鳳圖騰到明清工藝品,宏觀描述了其產生的過程 、中華民族審美意識的形成與演變,勾勒出中國美學史的總體輪廓。

美的歷程讀后感3

  “美”這個詞太抽象了,因其本身不能作為一個獨立的實體存在,它只能依附于某種物質,比如人、自然,當然還有人類創(chuàng)建出來的種種藝術品(建筑、繪畫、雕塑、詩歌、瓷器、園林等等),本書也就是圍繞這些各擅其美的藝術形式以時代為線索進行了一次系統(tǒng)的梳理和欣賞。

  我沒有從開篇的遠古時代之龍鳳藝術看起,而是從中間向前后延長開去。因為每一章都可以自成一體,所以這樣看也并不覺得混亂。其中我最寵愛的有兩部分。

  一是寫初唐詩歌和蘇軾,書中對于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的賞析很能引發(fā)共鳴,少年意氣風發(fā),雖然心頭間或劃過的無常感給人生蒙上了一層淺灰,卻是同整個國家一樣處在蒸蒸而上的上升的時期,讓人覺得一個新時代即將來臨。而蘇軾作為詞人在文學上的地位我是了解的,但是沒想到他對后世的影響不僅僅是那些絕妙的文字,更重要的是從屈原、陶淵明以來文人的自我精神救贖到他那里最終有了一個答案,那就是對人生無常的徹底勘破。

  二是佛陀世容,結合當時的歷史去看那些千百年前宏偉的佛像和石窟,一下子便讓這些靜穆威歷的雕塑有了豐富厚重的.內涵。佛像愈高大,人在現(xiàn)實中的地位就越渺小;佛像愈親善,人的苦難就越深重。一旦有了這種對立的視角,你會發(fā)覺藝術和美有時純粹是人類的一種精神信仰。

  此外其它如講魏晉、宋元山水畫等等章節(jié),無一例外地都能從思想上給人以啟發(fā),從語言上給人以享受。

美的歷程讀后感4

  曾經以為,自己明白了美的真諦;曾經以為,美只是一種純粹的客觀存在;曾經以為,美是冷峻而遙不可及的;曾經以為,美便只是那秋日梧桐靜靜散落的身影。鏡中花,水中月,需要寂寞地欣賞……

  浮華的城市,斑駁的光影,闌珊的燈火,如晝的黑夜,喧鬧的人群。眼前的一切,讓我迷茫,困惑,矛盾。美在哪里?是柳永的楊柳岸,還是太白的杯中酒?是如水的月光,還是午夜夢回,故鄉(xiāng)依舊的悠然?于是,走進《美的歷程》,走進美的記憶,感受美給予心靈的寸寸溫暖,完成了心靈一次矛盾掙扎而充實的洗禮……

  鳥瞰著美伴隨著時間流淌千年的痕跡,漸漸發(fā)現(xiàn),美是有生命的,她打開了每個時代的靈魂,她給予人們感性自覺與思考。漸漸發(fā)現(xiàn),她擁有深厚的生命厚度與長度,她播灑智慧的讓人性在天地間閃耀。漸漸發(fā)現(xiàn),美是莊周夢蝶那剎那的微笑,是孔子憂天下那沉重的腳步,是那高山流水的絕唱,是敦煌的,是魏晉的風度,是盛唐的青蓮,是夢斷紅樓后的蒼涼與寂寞。真正的美是讓人的靈魂顫動的。她帶給靈的不僅僅只是那短暫的快樂與幸福,還有那記憶深處彌漫飄逸的一縷芬芳。

  陡然發(fā)現(xiàn)自己對美的認識的淺薄,只看到了美的表面,卻忽略了美的本質,忽略了美帶給靈的如生命扎根般的。美一直在我們的身邊,她來自于生活,卻高于生活。溫暖而愜意的美,需要知己般的聆聽與理解,需要生命的空間去容納,需要用整個時代的生命厚度去衡量,需要用真誠透明的靈魂去。生活給予美以生命,美給予生活以。

  《美的歷程》終于讓我明白,真正的美是需要人與自然的交流與相互和解,是需要從生活的點滴中去仔細品味的,真正的美是要在如鏡的心中才能看見,同時看見自己的內心。從《美的歷程》中,我讀懂了生活,讀懂了美那澎湃無限的生命力正是來自于生活,而這種生命力需要我們用對生命的熱情去,只有這樣,美才能在眼前,真正富有一種動態(tài)的美感與生命的力度,而不是靜止、沉默寂寥。

  浮躁的世界,看著人們對美的理解在的海洋里一點點與沉淪,那歡笑過后的蒼涼,幻滅,,虛妄,在黑夜里,在月光下一點點發(fā)酵,破碎。美在這個世界似乎是混沌的,是迷惘的,憂慮如影相隨,面對著那殘陽之下漸漸升騰的喧囂……

  千百萬年智慧與生命的積淀在眼前的城市里流浪,沒有歸宿與認同的依靠。然而美的'生命總是有規(guī)則地出發(fā)與回歸,無論滄桑卻依然生生不息,綿延不止,她沉睡于每一個人最初清澈的記憶,一夢斑斕,夢醒之后依舊浪漫,,絢爛,美的傲然于天地之間!吧钣肋h都不會拋棄如此深刻的,從古至今。”《美的歷程》低語著。

  從先秦百家對來去的溯源到魏晉名士對于人的價值、文的的求索到南宋有無之境的深刻探討,先人對內化本我的美的追求作為外在物質追求的另一面,承載了太多沉重而偉大的思考與記憶。從自然人類本身,從對未知力量的到對意識的發(fā)掘,神秘的圖騰,古拙的漢塑,靈動的書法,哀婉的紅樓,虛實相間的山水人情,都是歷史在尋找美的最初的載體!睹赖臍v程》引領我從感性的思考,從親歷式的閱讀體驗中去觸摸生命之美的溫度,追尋美的足跡,獲得美的與啟迪。

  我仿佛觸到了這個文明古國心靈的歷史,仿歷了千年以來懸于靈魂深處的。在美的下,生命變得敞亮而豁達,平靜而深邃。

  作為人感性認識中自覺觸發(fā)的一種意識知覺,作為一個時代的火花的凝聚,美她于每一個人內心的深處。當外在的美使生命與合拍的那瞬間,我們需要做的,是聆聽生命之大美,是讓自己的心靈與美水乳交融,并成為內在美的自覺載體。

  一如莊子的生命有七重境界:外天下,外物,外生,朝徹,見獨,無古今,不生不死。他不惜把一切的生命元素拋棄,甚至把的生命在第三重境界便與意識相剝離,最后還剩下什么?是一種靜止的美的生命的延續(xù),是一種面對世界的偉大思考和假設。生命成為了美,把世界凝固在意識的一秒,只有美在流動。莊子把如此抽象的內在的美的以生命的形式外化,生命價值的提升與意識的超越是美的終極意義與價值。這樣的灑脫與超然,這樣的是怎樣的一種美的境界?她如扶風而來的笛聲,直抵我們的心靈深處。

  一剎那的,在千年風霜間……我浮躁的心終于安靜下來,窗外露臺的一角有紫藤蘿在柔風中輕歌曼舞,那隨風飄搖的律動如生命的呼吸與吐納于這林立的樓宇間,澄澈,絢爛,沉靜,驚奇,原來美可以在任何一個角落任何一個時間的流里潛滋暗長,只因愛美的心,生命的力,溫暖的情。

美的歷程讀后感5

  這本書寫于一九七九年。在經過了三十年的時間考驗后,這本書依然散發(fā)著迷人的魅力。我感覺到李澤厚寫此書時是純粹的是獨立的是自由的,他并沒有使用當時流行的觀點和語言,并沒有為美附加上什么。正因為此,才保持了學者的本色和學術的純潔,才使這本書成為一部經典之作。他從龍飛鳳舞的遠古開始,一直講到充滿感傷主義的清代,通過縱向的闡述,讓我們感受到我們的民族除了有你死我活的斗爭史,爾虞我詐的政治史之外,還有一個美輪美奐的,讓人流連忘返的美的歷史。

  美是感性的,也是深刻的。李澤厚在講述的時候能夠很好的兼顧這兩點,即不膚淺也不枯燥。這無疑得力于他深刻的.理性思考和精彩的語言表述。在《盛唐之音》有一段是評論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他是這么說的,“它顯示的是,少年時代在初次人生展望中所感到的那種輕煙般的莫名惆悵和哀愁!边@樣詩性的語言在書中是很多的,所以閱讀本身也就變成了一次美的歷程。

  如果我的認知水準沒有提高的話,我會一直甘心臣服于它的腳下,仰望它并接受它的饋贈;如果有一天我能站起來和它平視的話,我還是會尊敬它喜歡它,并懷念它曾經帶給我的美好感受?梢哉f這本書對我的影響不僅在過去現(xiàn)在,還在未來。

美的歷程讀后感6

  最終把李澤厚先生的《美的歷程》看完了,從上美學課以來,始終對美學這門學科懵懵懂懂,也不知道美學詳細定義是什么,“美學是探討形象的人文社會科學”這是我對美學的初步理解,不知道是否把美學的定義理解的很透徹。在美學課堂上始終聽的模模糊糊,美學老師舉薦了幾本美學書,我選擇了其中的《美的歷程》來仔細的讀,希望能夠加深對美學的相識。

  看完這本書我領悟到許多,作者對中國數(shù)千年的藝術,文學做了概括描述。雖然我并未完全讀透《美的歷程》,但只是豐富了許多,同時彌補了許多以前一知半解甚至遺忘了的文學學問!睹赖臍v程》的覆蓋面很廣,從遠古圖騰講起始終到明清時期的美學。

  《美的歷程》講解并描述了從古至今的美學。全書一共分為十個章節(jié),下面我把書目排列一下,第一章龍飛鳳舞,其次章青銅饕餮,第三章先秦理性精神,第四章楚漢浪漫主義,第五章魏晉風度,第六章佛陀世容,第七章盛唐之音,第八章韻外之至,第九章宋元山水意境,第十章明清文藝思潮。從遠古時期的早期美學始終到明清時期的美學,全書概括性的講解并描述了中華幾千年的美學史。 第一章主要講解并描述了遠古時期的圖騰崇拜和原始歌舞藝術。遠古時期的圖騰崇拜主要是對自然圖騰的崇拜,華夏族對自然鳥獸蟲魚的崇拜上升到一中信仰。其次章是青銅時期的銅器文化在到后來講到漢子的起源,漢字有著幾千年的歷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并一 直應用到現(xiàn)代。而漢字也有著自己的美學價值,這就是書法。自產生漢字起便有了漢字的書法藝術。書法是中國特有的線條藝術,書法藝術不斷發(fā)展并且上升到美學的價值。第三章主要講先秦時期的百家爭鳴。包括了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禮樂精神和中國詩歌的“賦比興”。儒家的“仁”的思想,法家的“依法治國”,墨家的“兼愛非攻尚賢”道家的“清靜無為”,等這些百家爭鳴的思想演繹了先秦時期的禮樂精神。而《詩經》這部宏大的著作更是把中國的“賦比興”表現(xiàn)的淋漓盡致。第四章講的是楚漢文化。屈原的《離騷》是楚文化的代表,漢賦,壁畫是漢代的代表。第五章講解并描述了魏晉時期的文化特征。第六章講的是宗教文化,本土產生的道教和外來宗教佛教相互滲透,他們的石窟,壁畫,雕塑具有很高的美學價值。第七章講的'是盛唐時期的詩歌藝術。李白的浪漫主義以及杜甫的現(xiàn)實主義詩歌讓中古的詩歌藝術達到高潮。第八章《韻外之至》包含規(guī)范化,格律化,百花齊放,充溢悲傷的中唐文藝很審美內容與形式的內在沖突以及蘇軾的意義。

  第九章講的是宋元時期的市民文學。宋詞元曲子昂中國文學史上有著很高的地位和價值。第十章講的是明清時期的文藝。從昆曲到京劇再到小說都創(chuàng)建了中國民族特色的藝術美。這也許就是全書的主要內容,我讀的不是很透徹,但也從其中得到一些基本的美學學問。讀完這本書,完全顛覆了我原本無趣而愚笨的相識。在文化藝術琳瑯滿目的世界暢游,品嘗先哲們思想的樂土,讓我們的“審美感情”豐富。厚實。我讀完這本書意猶未盡,楚漢浪漫主義的氣概與古拙,魏晉風度的人的主題,文的自覺。阮籍與淘潛篇,盛唐諳中。青春。

  李白。音樂性的美。杜詩顏字韓文篇等。中國古典文藝的巡禮教會我們站在理性的角度諦視藝術的共同性或普遍性,文藝的客觀發(fā)展規(guī)律,把社會時代風采與文藝緊密相連,用審評的獨特視角視察文藝現(xiàn)象,這本書無論從內容,語言造字上極具功力,值得我們反復品讀。 《美的歷程》給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第一張的遠古圖騰崇拜,下面我就遠古圖騰崇拜來講解并描述一下自己的感受。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圖騰崇拜,而中國遠古時期的圖騰崇拜更是表現(xiàn)了那個時期的人文精神與美學歷史價值。龍是華夏族的圖騰,現(xiàn)代的中國人都將自己是龍的傳人,龍這種虛擬的動物自古以來都受到中國人的崇拜。人們有理由信任龍的崇拜不僅是一種簡潔的圖騰崇拜,而在這種圖騰崇拜上更突顯了一種美學的價值。當然其他民族也有自己的圖騰,這些圖騰大多是自然物,從簡潔的圖騰崇拜上升到對圖騰的敬畏甚至信仰,圖騰帶來的有歷史文化價值還有美學價值。這是我對圖騰崇拜的自己的一些感受。 這次讀《美的歷程》學問泛讀,信任在以后還會常常性的拿起這本書來自習讀,細細品嘗美學的價值。因為我還想享受閱讀《美的歷程》的過程。最終還要感謝李澤厚先生的作品,讓我對中國美學有了初步的相識,更甚者《美的歷程》就是一件藝術品,值得細細品嘗。

美的歷程讀后感7

  《美的歷程》是由中國現(xiàn)代著名的哲學家、美學家李澤厚先生撰寫的一本美學著作,從宏觀鳥瞰的角度對中國古典文藝的數(shù)千年歷史進行了一次“匆匆巡禮”,全書共分為十個章節(jié)。

  《美的歷程》這部書跨度很大,從原始社會到明清王朝,波及各個朝代的方方面面,構造了一個古代美學發(fā)展的脈絡圖。這部書是用美學的標準去評價中國的考古、文學、藝術……與單純的文學審美有著本質的不同:它需要歷史知識、美術知識、文學知識等等,很全面,讓我有吃力的感覺。他是以美學的標準去評價中國的`考古、文學、藝術……的審美角度而著作。

  書中也蘊涵著哲學知識,如:社會心理和意識形態(tài)上具有重要的位置,是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的一個核心部分。

  這個核心便是在懷疑論哲學思潮下對人生的執(zhí)著。在表面看來似乎是如此頹廢、悲觀、消極的感嘆中,深藏著的恰恰是它的反面,是對人生、生命、命運、生活的強烈的欲求和留戀。而它們正是在對原來占據統(tǒng)治地位的奴隸制意識形態(tài)——從經術到宿命,從鬼神迷信到道德節(jié)操的懷疑和否定基礎上產生出來的。正是對外在權威的懷疑和否定,才有內在人格的覺醒和追求。

  而書中也有著作者他所理解的藝術、美學追求。書中說到:內的追求是與外的否定聯(lián)在一起,人的覺醒是在對舊傳統(tǒng)舊信仰舊價值舊風習的破壞、對抗和懷疑中取得的。

  內容上與哲學本體論的追求一致,人的主題展現(xiàn)為要求與“道”——自然相同一:在形式上與繪畫一致,文的自覺展現(xiàn)為要求用形象來談玄論道和描繪景物。但由于自然在這里或者只是這些門閥貴族們外在游玩的對象,或者只是他們追求玄遠即所謂“神超理得”的手段,并不與他們的生活、心境、意緒發(fā)生親密的關系(這作為時代思潮要到宋元以后),自然界實際并沒能真正構成他們生活和抒發(fā)心情的一部分,自然在他們的藝術中大都只是徒供描畫、錯彩鏤金的僵化物。

  我讀完這本書意猶未盡,楚漢浪漫主義的氣勢與古拙,魏晉風度的人的主題,文的自覺。阮籍與淘潛篇,盛唐諳中。青春。李白。音樂性的美。杜詩顏字韓文篇等。使我更深刻的認識到了藝術和做人的魅力。完全顛覆了我原本幼稚而愚笨的認識。在文化藝術琳瑯滿目的世界暢游,品味先哲們思想的樂土,讓我的“審美感情”豐富厚實。

美的歷程讀后感8

  一本書是否受歡迎,我認為關鍵在于是否有吸引人之處。而吸引就要靠書中的內涵體現(xiàn)出來。

  這個寒假,我在閑暇之余讀了一本書叫做《美的歷程》。這是“二十世紀最后一個文化英雄”李澤厚先生寫的。在我讀書的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書中的許多圖片在我的歷史書上也出現(xiàn)過,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更是激發(fā)了我對讀書的興趣。因此,這個寒假,開始了我的“美的歷程”

  從盤古開天辟地,美便貫穿整個歷程。原始遠古藝術的“龍飛鳳舞”殷周青銅器藝術的“獰厲之美”,先秦理性精神的“儒道互補”,楚辭、漢賦、漢畫像石之“浪漫主義”,“人的覺醒”的魏晉風度,六朝、唐、宋佛像雕塑,宋元山水繪畫以及詩、詞、曲各具審美三品類,明清時期小說,由浪漫而感傷而現(xiàn)實之變遷等等重要觀念,《美的歷程》分析了不同時代的美學特征。從宏觀鳥瞰角度對中國數(shù)千年的藝術,文學作了概括描述和美學把握。

  閱讀者本書,我認為是一次心靈的洗禮。“震撼”這厚重的詞已不足以表現(xiàn)其中的分量。通過藝術之美,讓讀者品味歷史藝術美之瑰麗的本質。與單純文字審美有本質不同,作家李澤厚的美需要歷史、美術、文學等全面的知識積累。讀書時,為中國藝術而感到震撼,同時,也無奈于自己的才疏學淺,讀書的過程中感到吃力。自以為,這本必讀的美學的理論,應更深層次的研讀。認真、仔細的閱讀,感應心靈的震撼。

  我認為對于大多數(shù)同學來說,插圖多的'書,我們往往讀的很快,大多數(shù)看的都是圖片,很少去看文字。但,當看到這本書時,我卻有一種想要在琳瑯滿目的文字中遨游的感覺。書中的文字給了我巨大的力量。同時也感受著圖畫中的深層含義。這種正如作者所說的物質勞動力與精神勞動相分離與適應造就出一批思想家,也造就出一批思想。這是一本叫我讀懂文化心里的書,這是一本美學欣賞的啟蒙讀物。

  文末,李先生在美學層面上,給人性的定義也說明了我們應該以怎樣的一種姿態(tài)去對待藝術,對待生活中和意識中的美,對待發(fā)展。正像李澤厚先生最后所說的——“美的歷程是指向未來的”。

美的歷程讀后感9

  我剛在網上看了一本這樣的書,名字叫《美的歷程》。書的題目就讓人很想知道下面的內容是什么,很吸引人。 你去過天安門前的中國歷史博物館嗎?假如你對那些史實并不非常熟識,那么,作一次美的巡禮又如何呢?那人面含魚的彩陶盆,那古色斑斕的青銅器,那琳瑯滿目的漢代工藝品,那秀骨清像的北朝雕塑,那筆走龍蛇的晉唐書法,那道不盡說不完的宋元山水畫,還有那些聞名的詩人作家們屈原、陶潛、李白、杜甫、曹雪芹......的想象畫像,它們展示的不正是可以使你干脆感受到的這個文明古國的心靈歷史么?時代精神的火花在這里凝凍、積淀下來,傳留和感染著人們的思想、情感、觀念、意緒,常常使人一唱三嘆,流連不已。 我們在這里所要匆忙邁步走過的,便是這樣一個美的歷程。那么,從哪里起頭呢?

  得從遙遠得記不清歲月的時代起先,書的'一開頭就用:美是關乎心靈的事情,不行復制,幾近于間或雪上留痕,一線佛里梵音。所以記錄美的歷程,實在是吃力不討好,承載它的除了美自身,更在于后來者諦視的心靈敏銳度。這樣一段話為開頭,同時也讓我看到美的心靈是會怎樣面對生活。 前不久,我通讀了李澤厚先生的著作《美的歷程》。美學和哲學是我今年頗感愛好的兩門學科,雖然這與我的專業(yè)學科沒有太大的必定聯(lián)系,但它們卻深深吸引著我。 《美的歷程》全書共分十章,每一章評述一個重要時期的藝術風神或某一藝術門類的發(fā)展。它并不是一部一般意義上的藝術史著作,重點不在于詳細藝術作品的細部賞析,而是以人類學本體論的美學觀把審美、藝術與整個歷史進程有機地聯(lián)系起來,點面結合,揭示出各種社會因素對于審美和藝術的作用和影響,對中國古典文藝的發(fā)展作出了概括的分析與說明。

  于是,相應的體現(xiàn)在石窟藝術上,如割肉喂鴿、舍身飼虎等凄慘的佛經故事成為壁畫的主要題材,這無疑是凄慘現(xiàn)實的藝術寫照;另外石窟佛身雕塑的造型特征卻是安靜、超群、飄逸的,正是這與人世間的劇烈反差,使得人們把無望中的希望、美妙的志向都寄予在它身上。此時的北魏雕塑,形成了中國雕塑藝術的志向美的高峰。 初始,盧照鄰駱賓王使詩歌由宮廷走向生活,劉希夷張若虛又使之變而為青春少年的清爽歌頌;王勃等初唐四杰繼而把《春江花月夜》式的少年空靈的感傷,化而為壯志滿懷求建功立業(yè)的詳細歌頌;最終,陳子昂喊出“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盛唐之音自此而始。此后,邊塞詩、田園詩各擅勝場,前者豪邁英勇,勇往直前,后者美麗安靜,明朗健康。而李白,更以其狂放恣肆的氣魄,天縱神授的奇才,奏出了盛唐藝術的最強音。惟其有盛唐,才能有唐詩,有李白。

  它們的出現(xiàn)離不開人的覺醒這個主題,是這個“人的主題”的詳細審美表現(xiàn)。 這是真實、平凡而不行企及的美?磥硎侨绱丝陀^地描繪自然,卻只有通過高度自覺的人的主觀品行才可能達到。 我深思良久,感慨萬千:創(chuàng)建美是須要真情實感的參加的。這樣的創(chuàng)建就猶如我們寫文章,最感人的文章不是運用了多少華麗的辭藻,講解并描述了多少真理名言,而是這些話是否發(fā)自作者的內心。一篇平淡樸實的文章,只要字字句句發(fā)自肺腑,自然就有可讀性。至于后世的獰厲作品之所以缺乏美感,據我分析,是因為青銅時期全部人都特別信奉巫師的話——包括國王和巫師自己,所以他們所創(chuàng)建的饕餮,飽含創(chuàng)作者的思想情感;而后期那些造型,制作者里很多人或許本身就是無神論者,或懷疑論者,他們的作品即使特別夸張、恐驚,也缺少了因真情而帶來的美。因此,遠不是任何兇惡神奇都能成為美。恰好相反,后世那些張牙舞爪的各類人、神造型或動物形象,盡管如何夸耀威嚇恐驚,卻依舊只顯其空虛可笑而已。它們沒有青銅藝術這種歷史必定的命運力氣和人類早期的童年氣質。

  時代發(fā)展了,技術提高了,制作精致了,但從美學的角度看,戰(zhàn)國的青銅反不能成為青銅藝術的代表。稚拙的饕餮更俱美學價值。這種情景絕非偶然,它同樣出現(xiàn)在漢代的陶塑、陶俑等藝術上。

  本書從宏觀俯視角度對中國數(shù)千年的藝術、文學作了概括描述和美學把握。其中提出了諸如原始遠古藝術的“龍飛鳳舞”、先秦理性精神的“儒道互補”、明清時期小說、戲曲由浪漫而感傷而現(xiàn)實之變遷等重要觀念。 在本書中,作者以細密的考察論述了繪畫、雕塑、建筑、文學、書法等藝術門類在各個時代的興起與演化。并在足夠的個例分析之下以高度凝練的語言指出了各個重要對代的藝術精神:

  漢代文藝反映了事功、行動,魏晉風度、北朝雕塑表現(xiàn)了精神、思辨,唐詩宋詞、宋元山水展示了襟懷、意緒,以小說戲曲為代表的明清文藝所描繪的則是世俗人情。 盡管我們后來在學問的世界各自有一段自己的探險歷程,但李澤厚先生的存在是恒久的,正如對于我們,青春的回憶是恒久的一樣···

美的歷程讀后感10

  歷史的滄浪孕育了美的歷程,然而,美的歷程卻是指向了未來。

  從“龍飛鳳舞”的遠古圖騰到巫史文化的青銅饕餮;從先秦理性精神到楚漢浪漫主義;從魏晉風度到由悲慘虛幻走向世俗的佛陀世容。亦或是詩歌與音樂締造的大唐盛世,百花齊放名家輩出的中唐韻致,還是田園牧歌的宋元山水,市民文藝回歸主流的明清思潮,李澤厚先生帶著我們走過歷史,從遙遠得記不清歲月的時代開始,作一次美的巡禮。

  美是精致的詩歌、繪畫、音樂,也是蠻荒時代稚嫩的語言符號,不成熟的宗教崇拜。文化作為美的載體,它依托于歷史,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歷史的走向。如果將這個載體比作一棵繁茂的大樹,那么王朝的興衰榮辱,經濟的繁榮萎靡無疑是它龐大的根系,而美也便在春華、夏花、秋實、冬藏的時光中悄然而生。

  “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痹熳种酰@種象形藝術還是不自覺的生發(fā),到魏晉時期“時人目右軍之書,飄如游云,矯若驚龍!蓖瓿闪擞勺诫`,由隸及草再到講究氣韻的'二王行草。門閥士族們有了自給自足的經濟莊園,世代世襲的社會地位、政治特權,由環(huán)境轉向內心,由自然轉向藝術,尤其對書法藝術的追求達到了極致,書法藝術如春風拂過青草般欣欣向榮。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張若虛開口便唱出了大唐詩歌的最高音。經歷了漢賦楚辭、四言詩經、五言詩體、六朝駢文,一春的滋養(yǎng),王楊盧駱,詩仙詩圣……紛至沓來,唐詩在這片軍事、政治、經濟空前強盛,文化包容并濟的土地上如花般盡情綻放!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禪宗喻畫已成為宋元時期的社會的風潮。從無我之境到追求詩意再回到有我之境,世俗地主士大夫們在城市生活相當發(fā)達的社會環(huán)境中,將世俗地主的藝術折射在中國山水畫上,繼盛唐花期之后結出清新恬淡的果子。

  “遍青山啼紅了杜鵑,那荼蘼外煙絲醉,那牡丹雖好他春歸怎占的先!泵髑逦膶W中盡是傷感與嘆息,世間美好的一切莫不是紅樓一夢,在全面閉關自守,儒家正統(tǒng)理論的冰雪之下,整個社會對一個春天新時代到來充滿了期待與憧憬。

  文化經歷了漫長的冬季,隨著一聲春雷乍響,近代工業(yè)革命,西方文化以現(xiàn)代科學為依仗強行侵占了華夏千年以來文化的凈土,之后人民開始盲目崇尚西方嚴謹科學思維模式而對我們的古老文明的美學哲思棄之不顧。這是一個沙塵滿天的初春,我們在艱難的學習中重新找到了自我,在探索中學會了取其精華棄其糟粕,我們陶醉于鋼琴的優(yōu)美旋律,亦欣賞瑤琴的流水知音;我們喜歡色彩明媚的油畫也愛“運墨而五色具”的傳統(tǒng)繪畫;我們津津樂道國際象棋的趣味橫生亦敢于挑戰(zhàn)圍棋的千變萬化……

  彌沙漸漸散去,春風微雨拂面,《易經》初九爻“潛龍勿用”,緊接著便是九二爻“見龍在田”。新時代與藝術聯(lián)姻,我們共同期待“飛龍在天”,迎接盛夏花開。俱往矣,美的歷程指向未來!

美的歷程讀后感11

  李澤厚先生關于美學和文藝學的著作,先生對中國歷史和文化的熟稔和獨到的分析,美的歷程是一部中國美學文化的梳理和回顧,就像先生說的,只要相信事情是有因果的,歷史地具體地去研究探索便可以發(fā)現(xiàn),文藝的存在及發(fā)展仍有其內在邏輯。作為美學著作卻擁有非凡的文字的美,李澤厚果然是大家。

  從龍飛鳳舞到青銅饕餮,先秦楚漢魏晉南北朝,盛唐宋元明清,一個民族的歷史,一個民族的文化演變,有始終不變的.內涵傳承不息,而隨著社會的變革新的階級,生活方式以及個人的個性化的獨創(chuàng)的匯聚讓這條文化淵源成為汪洋肆意的文化海洋。這是一個民族最引以為豪的。感謝先生為我們梳理了整個脈略,美的歷程,也是國人美的意識和人的意識覺醒的頌歌。

美的歷程讀后感12

  我有幸讀到這本書,并得以在炎炎夏日靜下心來,以美之名游走在歷史的罅隙間,流連忘返。

  我從書中有了中式美學的初印象:拙而樸,簡而精,韌且潤。早期的陶土容器,青銅禮器,發(fā)揮了當時生產力的最高水平,展現(xiàn)最原始樸素的信仰。詩三百是簡單上口的字句,精要展示了當時的生活圖景與追求。隋唐的佛像,以刀刻入山石中,卻展示出流暢的線條,塑造出慈悲溫潤的眉目……一路走走停停,站在當下多元化的文化洪流時代,回望過去涓涓細流匯聚成海,終于覺得自己隱隱抓住了中式文化的脈絡與底蘊。

  美是她本身,也是觀察一個時代整體氣象的窗口。

  美承擔了一個時期的認知程度。猙獰的青銅饕餮及"巫師"的存在,恰恰是認知水平較低的先民對自然的想象,并與治理群落相銜接的產物,而到春秋戰(zhàn)國時期,儒學則把關注的點轉移到現(xiàn)實生活中的.社會人倫中,并生發(fā)出以此為中心的禮樂制度,樂曲歌舞便有了端莊的"禮"的姿態(tài)。

  美是有因果的,反映了政治,經濟,社會百態(tài)。魏晉時期政治環(huán)境的混亂卻解除了思想界的束縛,人們開始了迷茫的發(fā)問,不問那由虛無想象構成的神明,而是問自然宇宙,問自己的內心,終于出現(xiàn)了"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的悵惘心緒,流出一絲空靈之美,也成就了"顧日影而彈琴"的嵇中散,與友人在搖亂竹影中高唱"世故紛紜,棄之八戎",那狂狷不羈的名士們終于因其絕美的風骨,在我眼前越來越立體……大唐盛世,國泰民安,繁榮昌盛,肥美之態(tài)的盛行也有了緣由。宋時南遷完成,朝堂重文輕武,理學興盛,美也愈發(fā)婉約含蓄,"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的空漠之嘆便有了歷史的厚重感……美在一段時空的多種因素下孕育出來,又在這些因素之上給人以精神的慰藉。

  美是無疆界的,我也窺得了她跋山涉水而來的歷程。時間坐標來說,李澤厚老師展現(xiàn)了北魏前的佛像故事,印度本土佛教色彩濃重,多野蠻血腥,教人逆來順受,忍受世事不公的現(xiàn)實,而隨著李唐盛世的到來,觀念的開放生活的安穩(wěn),佛像故事趨于"極樂",也就更為本土化了,宋后佛像線條更為柔和,較唐時清瘦,融入了宋的氣質。地理坐標來看,較遠的克孜爾石窟有著鮮明的異域風格,伴著駝鈴聲聲進入敦煌、云岡,佛像就親切許多,更亞洲的五官,斑斕的色調讓人移不開眼睛,進入伊洛之畔,龍門佛龕甚至生出天人合一的意味,為本土所用了……遍歷了這段時空,才能品到美的動態(tài)演變,和而不同。

  當然,但看美本身,就十分讓人享受。"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的中國山水畫就帶有中式牧歌的美感,從概括意境的追求,到多義性的風神之美,再到精致明確的細節(jié)感,靜中有動,巍巍高山似有晴嵐流動翻涌,鳥獸被定格在畫上,卻好似下一秒就會發(fā)出婉轉鶯啼,或者撲出畫面……我國文字自帶了音韻美,《詩經》中賦比興,詩律詞格,明清小說更是朗朗上口,帶有坊間的市井氣息……

  以美的名義,我感受到了美學的發(fā)展邏輯,她有繼承,又擁有時代的烙印,才成為"變異而多彩的巨川",她擁有相通的人性奧秘,為后人長久欣賞,"心理結構是濃縮了的人類歷史文明,藝術品則是打開了的時代魂靈的心理學",由此看來,美也是人類認識自己的鑰匙。

  感謝這趟簡約的巡禮,讓我對美的過往產生哲思,又對美的未來充滿期待,更學會以美之名,品味萬物,在感性與理性中達到平衡,尋找真與善。

美的歷程讀后感13

  拂去浮塵,一本書就鮮亮地呈現(xiàn)在我的眼前,深藍色的布面包袱著,厚重的基調,泛黃的內頁,無時不刻不在展示著撰寫它、裝幀它的人的匠心。這就是李澤厚的《美的歷程》。 關于美學的書好像也讀過一些,但始終沒有形成體系。何謂美,又如何去尋。跟隨著李先生的指引,一步步找尋重拾美的種種蹤跡,猛然想起“布面素心”這句話,亦是很好的襯托了。

  有兩種東西,始終讓我震撼:一是無盡的星空,吸引多數(shù)人為之傾倒,記得兒時看流星雨時,總會為之爆發(fā)出陳陣驚呼;二是人的精神與信仰,美則屬于后者,因為美的概念是人創(chuàng)建的,自然界中好像只有人懂得如何觀賞美,這本身已是凌駕于其他需求之上了,從生態(tài)美學來看,星空也是一種美,自然美。

  那美真是包含萬物的大美了。

  那真是一個悠遠的時代,悠遠的我們都遺忘了的時候,那時候沒有圣德教化,沒有城市科技,有的只是一個個躍動的人,還未被固化的淳樸心靈,不妨把它稱作為人性吧。 五代十國以后,唯恐大眾已經熟知了,而中國文化的光輝,啟蒙就在以前,可以說,它是中華文化主體的起先,純粹之光。

  光是什么?客觀上來講,它是傳播信息的,借助光,人們得以看到東西,簡而言之,須要憑光去發(fā)覺認知更多的事物,這才是啟蒙運動的初衷,換成一句相對現(xiàn)代的話,自由引導人民。

  延著河流的源頭追溯,在秦前,是先民。稱他們?yōu)椤懊瘛保f明他們已從單調的勞動中漸漸解放,初步擁有個體意識和家國觀念,并漸進駕馭了鑒賞美的實力(姑且就讓我說說吧),第一次團結成了一個個群體,即社會,F(xiàn)在有些人想超凡脫俗,不務仕途,遠離官場還是可行,但想脫離社會那還是不大可能的,就算隱居江湖消極避世,仍不得不與人打交道,在那個時代之前,算可以,所以,后世所謂的“出世”“超脫紅塵”只是遠離眾人煩擾嬉鬧趨之若鶩的大千世界,并非真的`獨立存活,逃離的是一種生活。 不由想起之前學過的《赤壁賦》,蘇子在其中大談人之渺小與享受美妙,記得當時解讀為出世與入世,覺得很有道理,但他真的脫離凡務了嗎,從前后兩段來看,盡情山水應當是他寄予情懷、休閑愉悅之地,他還是主動入世的,可謂神得儒家學派的精髓,從休憩再動身,這也是東坡的可愛之處。 個體的人和群體力氣比還是渺小的(精神層面暫且不論),要想動用甚至掌控這股力氣,就要用到社會組織結構,鑒于剛從自然原始脫離不遠,不由自主地選擇了敬畏又親近的鳥獸作為圖騰——“凡九山,二百六十七里,其神神狀龍身人面。”《中山經》

  “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是謂燭龍!薄洞蠡恼捉洝 “天命玄鳥,降而生商” 《詩經》 無不例外的,它們都是現(xiàn)有物種的神話改造,不是現(xiàn)實的對象,而是幻想的對象。觀念的產物和巫術禮儀的圖騰?磥砬f子的《逍遙游》中“北冥有魚,不知其大”是頗受了它的影響。

  圖騰,可以帶我們穿越,回到那個龍飛鳳舞的時代。這話應當沒錯,龍和鳳確是當時兩大圖騰,以這為首的兩大氏族終以西勝東的結果而告終,龍與鳳得以并存,“人面鳥身,踐兩赤蛇”是否驗證了這種斗爭。自此,中原大地上氏族間沖突基本消退,以后的斗爭中這也不是主要沖突。 圖騰和現(xiàn)在的徽章起到的作用相類似,都團結一樣籠絡人心之用,但前者遠比后者神奇強大,具備敬畏的感召力,就猶如狼圖騰代表的是草原民族不屈與自然作斗爭的精神,一種狼性文化。當你撿起一枚有些年頭的圖騰,古銅的質地頗有重量,厚重,龍文盤繞,鐫刻其上,隱隱而又逼真,在當時,它們甚至具有神力魔法,濃縮積淀著原始人劇烈的情感和思想。而這,正是什么意識和藝術創(chuàng)作的萌芽。 在渾厚的中土大地上行走,那時森林照舊在,碧郁青青,途經都有四門,名曰:河伯、東君、云中君、山鬼……其路漫漫遠兮。

  中華民族好像對線條有種與生俱來的天賦,倉頡造字,驚天地泣鬼神,從魚蛇具象到陶罐花紋,懷素對初唐書法的改造,何嘗不是對線條的抽象概括總結。 不知那時為何半神都以人面獸身的形態(tài)出現(xiàn),這與許久的審美是離不開的,這種猶能言語,與人親近的形式,區(qū)分于古埃及,好像蒙上了一層煙火氣,有了人間的味道,而妖也變得可愛了。這也為后來兩宋時佛陀轉型供應了依據,不再是神廟上的高高在上,而是一個可以親切對話的對象,更接地氣。中國本土宗教沒有極端主義,乃至漸漸走入民間,應是源于這種初始的“經世致用”的思潮。 除去先秦諸子百家、竹林七賢、建安七子、何晏王弼王等一干人的中唐以后,藝術方面的格調就基本奠定,后雖歷朝也無大變,杜詩顏字養(yǎng)畫成為后世楷模,無敢逾越,也無怪趙翼說:“李杜詩篇萬口傳”。 那時候多的是神,少的是人,最終促成的是神向人的轉變。 想想還是自由開放的年頭好,思想自由,言論開放,但往往伴隨著黑暗政治,亦或是政治險惡導致重心向文學傾斜?經年斗爭,所以他們的思緒飛揚中包含了寫不欲寫的巨大痛楚和哀傷,當然,無光混沌中也孕育了先秦諸子和魏晉風度,而自由也是從那時而起的。

  時過境遷,原先的一切都不會不存在,八十年頭的尋根文學也許基于這點,那就從遙遠的數(shù)不清的年頭起先,擁有樸實無華的漂亮,質樸自有其風韻。潮水蕩滌過的沙灘,應有人去走字,這就是簡潔美。

  “涯州海后無中華”這是句戲言,但這光從中唐起先就漸漸衰退了,一點點暗淡。聽說陶潛《山海經集注》的最終一位讀者,距今幾千年,也算先人了。

美的歷程讀后感14

  《美的歷程》是一本厚重的書。

  她的厚重來自于作者常年構思的一氣呵成,來自于背后凝結的是從原始社會至晚清的整個華夏民族的歷史,來自于其對后世的深遠意義。而其厚重性也決定了我在拜服這本書時的閱讀思路和回顧方法。

  第一遍讀這本書的時候,只覺佶屈聱牙。那種感覺就像是在讀高中語文的應用文,專業(yè)名詞的堆疊、艱澀詞語的累積,讓我覺得壓力倍增。除此之外,文章的內容也極易遺忘。

  但是,在硬著頭皮讀下前兩章之后,我發(fā)現(xiàn)李澤厚先生寫的文章是極有邏輯的。首先,目次結構清楚;其次,在具體行文的過程中,邏輯性嚴密。具體來說,這種邏輯上的嚴密就是以唯物視角來觀察、描述、歸因每個時代的美學特征。

  因而,我及時更改了我的閱讀方法。利用電腦制圖軟件,以李澤厚先生劃分的每個歷史時期的不同方面為一個閱讀單元,分別從美學特征、歷史背景、意義影響三個方面去梳理文章內容。在閱讀的時候有目的地去理解歸納文章內容,這樣,每閱讀完一個小節(jié),電腦上就會即時形成關于這一小節(jié)的核心闡釋,然后再根據概括下來的核心解釋重新查驗這一小節(jié)當中是否有尚未理解的部分,進行二次閱讀、理解。同時,每一章都有3--4個小節(jié),每讀完一章,就可以根據本章各個小節(jié)的核心概括快速對本章所描述的歷史時期進行統(tǒng)覽性回顧,進而獲得對本歷史時期美學特征的宏觀把握。接下來,在讀完這十個章節(jié)之后,再次回顧,把每個歷史時期的幀節(jié)組合起來,按下播放鍵,整個中華民族的美學發(fā)展史便連動在一起,極合歷史邏輯地演繹出來。在本書的結語中,李澤厚先生這樣問:“對中國古典文藝的匆匆巡禮,到這里就告一段落。跑得如此之快速,也就很難欣賞任何細部的豐富價值。但不知鳥瞰式的觀花,能夠獲得一個雖籠統(tǒng)卻并不模糊的印象否?”我用力點點頭,給出肯定的回答。

  李澤厚先生從歷史、宗教、經濟、政治、思想······來對各個歷史時期的突出美學成就進行了總括式的闡發(fā),讓我對整個中華民族美學的演變歷史獲得了“雖籠統(tǒng)卻并不模糊的印象”。這本書只是一本打開初讀者對中華美學好奇大門的鑰匙,具體的感知還要靠自己去大量閱讀各個歷史時期的史料、文學作品;還要靠自己去博物館欣賞不同朝代的文物之美,來補充本書中沒有刻畫到的“任何細部的豐富價值”。等到自己真正走進了各個朝代,回頭再讀這本書,我想一定是無可言說的酣暢淋漓。

  回到一開始,我為什么說“《美的歷程》是一本厚重的書”。

  其一:這是作者常年構思的一氣呵成。

  據李澤厚先生自己回憶,這本書雖只花了數(shù)月完成,但大部分內容都來自從50年代開始陸續(xù)記下的筆記。我們知道這本書是1981年首次出版,不難得知,這本書是李澤厚先生30多年積累的勤奮與思考所得。這本薄薄的小冊子記載著從石器時代開始的中國古典文藝史,但它又不只是歷史。因為她包含著作者對中華民族數(shù)千年歷史的反思、包含著作者對現(xiàn)狀的疑惑、不滿,甚至憤怒,最重要的、賦予這本書經典價值的地方在于,作者試圖以他的方式來解決問題。

  其二:這是從原始社會到明清整個華夏民族的歷史。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以唯物主義的理性態(tài)度去歸因中華美學,展示的不僅是感性的美,更有其內在的歷史邏輯。知乎上有這樣一個回答可以很好地解釋這一點!耙郧翱傆X得‘美’是一個特別抽象的概念,覺得它只存在于我們看到某種事物時瞬間產生的感受。但《美的歷程》給了我一個全新的審美角度,即從不同歷史時期的社會結構、社會觀念、經濟情況、政治情形等角度出發(fā),去審視不同時期不同的‘美’,以及它們之間的演化關系。從這些角度去重新審視這些不同時期的優(yōu)品,仿佛那層時代的隔膜便被瞬間消融了。前不懂欣賞遠古陶器中粗筒的線條,但如今透過線條看到的是先民對部落圖騰的信仰,期間蘊含的既是一種爭相殘斗的殘酷,又有著‘與康鹿共處,耕而食,織而衣,無有相害之心’的恬靜自然,這是一種線條之外的美!

  其三:這是對今人研究中華美學的`方法指導。

  在書中,李澤厚先生說過這樣兩段話:“總之,只要相信事情是有因果的,歷史地、具體地去研究和探索便可以發(fā)現(xiàn),文藝的存在及發(fā)展仍有其內在邏輯!薄爸貜鸵槐,人性不應是先驗主宰的神性,也不能是官能滿足為善性,它是感性中有理性,個體中有社會,知覺情感中有想象和理解,也可以說,它是積淀了理性的感性,積淀了想象、理解的感情和知覺,也就是積淀了內容的形式,它在審美心理上是某種待發(fā)現(xiàn)的數(shù)學結構方程,它的對象化的成果是本書第一章講原始藝術時就提到的‘有意味的形式’!笔堑模瑹o論什么時候研究美學都不能脫離產生美學的歷史階段,宏觀地、唯物地、全面地去思考,才能形成科學、完整地美學認知。

  因而,我認為,李澤厚先生這本書的核心觀點就是以唯物視角去研究中華美學。我也在此基礎上,通過歸納全書印證了該觀點(附件即是我自己對全書的歸納)。這本美學入門讀物對我們當代學生來說,不僅是對中華美學的一次宏觀認知,也是對我們今后進行學習和研究美學的專業(yè)方法指導。今后,我將以在本書中總結而來的閱讀方法為舵盤,駛向書的海洋。

  “俱往矣,美的歷程是指向未來的!

  我們對于美的歷程,才剛剛開始而已。

美的歷程讀后感15

  《美的歷程》這本書,是我最喜歡的書之一,也是我求學時期最早接觸的一本專業(yè)美學的書,直到現(xiàn)在我依然愛不釋手。李澤厚先生用十幾萬字、十個章節(jié)帶領讀者進行了一次從遠古到明清的“美的歷程”,讓人印象深刻卻又回味無窮。李澤厚先生用一些異常簡潔明快而又高度凝練的原創(chuàng)概念闡釋、鋪陳、思辨了這次美的歷程,雖然彰顯出作者寬闊縱觀《儒林外史》、《西廂記》、《紅樓夢》、《聊齋志異》等等這一時期的文學作品,所表現(xiàn)出來的都是令讀者所能通俗易理解、感知的世俗生活。他們的所表現(xiàn)的是一些平淡無奇然而卻比較真實和豐富的世俗的或幻想的故事。在《儒林外史》中,讀者們在一定的歷史背景下就能很好的理解文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那種儒生們的追求名利的世俗生活情況!都t樓夢》所描繪的是四大家族的興盛衰亡,描繪的也是家族日常的生活,“劉姥姥三進大觀園”就可以很好的表現(xiàn)了這一世俗生活的表現(xiàn)。而世俗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就是男女的愛情,正如《西廂記》,雖然在當時被列為違禁的'書,但其中貼合普通百姓的愛情描寫深深吸引了很多讀者,很多人并不在意那所謂的“禁”,還是通過各種方式一讀此書,連《紅樓夢》中一直循規(guī)蹈矩的林黛玉都讀過此書?梢,這種世俗生活的、所表現(xiàn)出來的“美”對廣大讀者的吸引力。

  “這種書俗文學的審美效果顯然與傳統(tǒng)的詩詞歌賦,有了性質上重大差異,藝術形式的美感遜色于生活內容的欣賞,高雅的趣味讓位于世俗的真實”,這里沒有高大的英雄形象,沒有真正報復雄偉的主角,而是一些接近現(xiàn)實生活的故事,而這種接近現(xiàn)實生活的故事顯示的是故事的合理性和真實,引人入勝。

  《美的歷程》還揭示了另一個與平時的教育不一樣的視角。一般普遍認為,某一個詩人的風格特點是統(tǒng)一的,很少會對其詩歌、詞分開單獨研究其特點,但,此書卻明確提出了、分析了不同的觀點,如韓愈,“同一個韓愈,與進攻性、煽動性、通俗性的韓文相并行的,倒恰好是孤僻的、冷峭的、艱澀的韓詩;盡管‘以文為詩’,但韓詩與韓文在美學風貌上是相反的!背隧n愈,文中還提到了柳宗元、韋應物等等的詩文,“經常是這兩個方面的復雜的統(tǒng)一體”。這也給讀者們不一樣的視角,是相關研究者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單獨的研究這些詩人。

  我認為,看這本書,需要很多的積累,對古代的文學、雕塑、音樂、建筑、生活都需要有一定的了解,不然就無法領略這本書的精妙所在,但即使所知不多,只要讀完這本書,也是一個知識儲備大大豐富的過程。

【美的歷程讀后感】相關文章:

《美的歷程》讀書筆記09-13

閱讀《美的歷程》讀書筆記范文05-21

美的歷程讀后感06-08

美的歷程讀后感范文11-18

《美的歷程》讀后感12篇04-12

《美的歷程》讀后感10篇04-25

《美的歷程》讀后感6篇02-05

美的歷程讀后感13篇01-19

美的歷程名著讀后感最新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