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于自己的讀書感悟,這時最關鍵的讀后感不能忘了哦。那么如何寫讀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尋找心中的“地壇”——讀《我與地壇》有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苦難既然把我推到了懸崖的邊緣,那么就讓我在懸崖邊上坐下來,順便看看懸崖下的流嵐霧靄,唱支歌給你聽。
《我與地壇》是中國作家、散文家史鐵生文學作品中,充滿哲思又極為人性化的代表作之一,被納入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高一教材中,是作者十五年來搖著輪椅在地壇思索的結晶。散文中飽含作者對人生的種種感悟,對親情的深情謳歌。地壇只是一個載體,而文章的本質卻是一個絕望的人尋求希望的過程,以及對母親的思念。
《我與地壇》整本書文字樸素,但卻蘊含著一股向上而生的力量,這力量像是一場細雨,滴落在我平靜的心中又泛起陣陣漣漪。作者不是哭訴自己的不幸,而是將苦難娓娓道來,讓我不禁跟著他一起思考生命與死亡的問題,也深深地被這不屈命運的精神所打動。
苦難依然存在,但鮮花也同時盛開,太陽會照常升起,生活仍然充滿希望。
史鐵生在二十一歲時雙腿癱瘓,終生需依靠輪椅。在癱瘓初期他也曾一度情緒崩潰,經常獨自逃避到地壇專心致志地思考生死,尋求內心的平靜。終于,在他日復一日的獨處思考中,他找到了“生”的真諦,同時也收獲了自我。
我不得不拜服于史鐵生的堅韌。在人生的大部分時間里,史鐵生的身體都被限定在了輪椅上,如他自己所說,職業(yè)是生病,業(yè)余在寫作。從他雙腿癱瘓走上寫作之路起,無論多么艱難的境遇,他都一直在堅持!拔覐碾p腿殘疾的那天,開始想到寫作。孰料這殘疾死心塌地一輩子都不想離開我,這樣,它便每時每刻都向我提出一個問題:你為什么要活著?——這可能就是我的寫作動機。就是說,要為活著找到充分的理由!碧幱诘凸葧r,只有自己能完成對自我的救贖,正如三毛所言:“心之何如?猶如萬丈迷津,其中并無舟子可以渡。人,除了自渡,他人愛莫能助!
最讓我感動的,還有史鐵生筆下的母愛。史母的愛是一種艱難、隱忍而毫不張揚的愛,也正是這種沉默且深厚的愛使作者讀懂了母親,使作者有了活下去的精神支柱。
史母是平凡的,她像天下所有的母親一樣疼愛自己的孩子,當作者發(fā)瘋一樣離開家時她內心十分擔憂,當作者忽然截癱時她情愿替兒受苦,那段時間她扛起了家庭的重擔,給了兒子獨處的時間和最大的自由。她偶爾也會去地壇尋找兒子的身影,在院子中繞了一圈又一圈,步履蹣跚。正如作者所說:“孩子的不幸在母親那兒總是要加倍的!比缃,我亦為人母,對這句話也有了更深的共鳴,沒有哪個母親愿意看到一個年輕的生命慢慢凋零,為了讓子女健康快樂的生活,她們可以獨自承受“狂風暴雨”。
在我看來,地壇并不是人間仙境,它和其他的皇家園林并沒有什么不同,不同的是來地壇的人。對史鐵生來說,沒有地壇,也會有天壇或者別的什么壇,讓他思考人生和寫作。所以,不是地壇成就了史鐵生,而是史鐵生成就了他自己。所以,地壇并沒有什么所謂的精神,這精神在史鐵生的書里、在他的心里。
如果我們每個人都像史鐵生一樣的思考,也許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會有一個地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