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于自己的讀書感悟,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后感吧。到底應如何寫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中國歷代政治得失》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近日淺讀錢穆先生所著《中國歷代政治得失》,感悟如下。
整體而言,本書系統論述了自漢朝至清朝的政治、人事、經濟和軍事制度,語言平實,內容精辟。本書對于漢唐政治論述最為精彩,對于明清的論述卻有失客觀。尤其是對于清朝幾乎全盤否定,“私貨”較多,這是由于時代的局限性所致。
關于經濟制度,關鍵就是土地與賦稅?陀^來講,自漢以后,中國土地公有化的嘗試大體都失敗了,土地兼并基本不可逆轉。當代的中國,原則還是保持了土地公有制,政策空間大、政策工具多,但是近20年來基本處于裹足不前、“遮遮掩掩”的狀態(tài),相關制度尚不如明朝“魚鱗圖”先進。針對房地產問題,大體上還是采用頭痛醫(yī)頭腳痛醫(yī)腳的行政命令與市場管控措施,沒有采用變革制度的改革手段解決,即不敢改,更不想改。
而賦稅制度的難點在于如何向富人收稅,通過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和措施起到“節(jié)制資本”,甚至“引導資本”的作用?陀^來講,歷朝歷代都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向富人收稅”的問題,甚至還出現“政府租稅愈輕、地主愈便宜”,農民給地主交租愈多的情況(當下廣東也有此趨勢)。個人認為,解決此問題的關鍵點有二:一是需要有強勢政府,消除“皇權不下縣”,保持政府對“毛細血管”的控制;二是有系統精確的“冊籍制度”,因為很多朝代稅改的起因都是“冊籍混亂”導致政府收不上稅,可以推廣使用區(qū)塊鏈技術徹底解決“人為造假”“年久失真”等難點問題。
關于人事制度,關鍵是解決官員怎么來、怎么上的問題。從最初的貴族世襲、到舉孝廉、到九品中正制、再到唐以后的科舉制,整體趨勢是擴大人選范圍、競爭性選拔、標準化考試。這也給我們深化三項制度改革提供了思路,比如建立更大范圍的人才市場、破除人才流動的制度性壁壘、鞏固并深化競爭上崗制度、將組織遴選與量化考核向結合等。當然,本書對于八股文制度的抨擊有失偏頗。八股文本質上是一種標準化考試,僅靠“八股取士”與孟董提的“逢提必競”一樣,都是一項制度走向絕對化、極端化的表現,但制度本身并無問題。
關于政治制度,關鍵是如何處理君權與相權。明清兩朝雖無名義上的宰相,但后期的張居正、李鴻章等人已近乎“宰相”。這一項內容相對敏感,不做展開。
另外,本書有很多金句,簡要摘錄如下:
“惟其一切制度都不會永久好下去,才使我們在政治上要繼續(xù)努力,永久改進!
“節(jié)制資本、平均地權,大體是中國歷史上的傳統政策”
“但究竟此制僅為一時的救弊措施。如同某藥治某病,病愈即不宜再服。否則藥以治病,亦以起病。”(評九品中正制)
“一個制度出了毛病,再訂一個制度來防制它。于是有些卻變成了病上加病。制度愈繁密,人才愈束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