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當(dāng)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后感,把你的收獲和感想記錄下來吧。現(xiàn)在你是否對讀后感一籌莫展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悲劇讀后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悲劇讀后感1
1912年的3月,南極的一個帳篷里,斯科特和他的伙伴們勇敢地走向死亡。而他們的對手阿蒙森,則意氣風(fēng)發(fā)的回航。對于這次探險的失敗,茨威格是這樣評價他們的:“所用這些在一切時代都是最偉大的悲劇”,但悲劇的發(fā)生總是有原因的,通過查閱大量的資料,我發(fā)現(xiàn)了……
斯科特隊伍里,有大量西伯利亞矮種馬和少量愛斯基摩狗;阿蒙森的隊伍里則全是愛斯基摩狗。狗能和人吃同樣的食物,而馬不可以。由于兩支探險隊的食物都是靠外界供給的,所以都出現(xiàn)了糧食危機。阿蒙森在到達南極點后,果斷的殺掉了22只狗作為糧食,駕著僅剩18只狗的雪橇返回。而斯科特的雪地狗們因為饑餓襲擊了他的馬群,再加上南極的極地氣候凍死、餓死了不少馬,所以最后只剩斯科特五人自己拉著雪橇前進。
西伯利亞矮種馬不能抵擋南極的奇寒,而愛斯基摩狗在零下50度的天氣里也能行走自如,一天走28公里輕而易舉。因此阿蒙森一行人一路優(yōu)哉游哉的駕著狗拉雪橇養(yǎng)精蓄神,每逢休息日還照常休息。斯科特的矮種馬總是出現(xiàn)狀況,有時還要用人來拉雪橇,自然行進的路程要比阿蒙森慢了許多。
綜上所述,我發(fā)現(xiàn)在什么樣的地方要用適應(yīng)那種環(huán)境的動物,才能做到事半功倍。例如在戈壁灘上最好的工具是“沙漠之舟”——駱駝。它們千百年來已經(jīng)適應(yīng)了那種干旱的'氣候,可以為人類做許多事;而在森林,我們可以騎一些馴良的大象,它們是最可靠的坐騎和保鏢;在大海上,聰明的海豚可以幫我們渡過難關(guān)。所有的動物都有特殊的本領(lǐng),但施展這些本領(lǐng)需要相應(yīng)的地方。西伯利亞矮種馬最適應(yīng)的地方是西伯利亞平原地帶,把它強帶進南極,難免會失敗。
悲劇讀后感2
都說針不扎在自己身上永遠不知道有多疼。那些不好的回憶,總是會被我們選擇性的遺忘。而作者卻能直面自己的過去,寫下這一篇文章。這其間需要的勇氣,我無法想象。讀完這篇文章,我是敬佩的,同時也是心酸的。
三歲失去父親,母親變成了家里的唯一支柱,什么事情都需要她去做。便無法像以前一樣照顧和陪伴作者。而五六歲的作者每天要做的事情,也成了在離南門碼頭不遠的一塊水邊大石條上等著母親回家。一夜之間,孩童長成了大人。同齡人的無憂無慮,他失去了,變得心事重重。他的笑總是帶著苦澀和勉強。一個家庭,對于孩子的影響是不言而喻的。以前看到過很多隨著長大眼里的光便慢慢黯淡的人,總會覺得很可惜。但這也是不可避免的。只是希望,像作者一樣過早就長大的人能少一點再少一點。長大和懂事不一樣,前者受的苦難更多,付出的血淚更多,后者是慢慢摸索,承擔(dān)的責(zé)任更多。
作者的.人生經(jīng)歷中,幸運的莫過于使婢翠花的陪伴。他們是孤獨的孩子,以靈魂交流,以靈魂相伴。翠花的存在給了作者從未有過的安全感和歸屬感。所以縱使時間的流逝,物是人非,再相見時心頭的溫?zé)嵋廊辉凇Ec知心的人永遠都不用多說什么,多解釋什么,一個眼神便能心領(lǐng)神會。在我看來,這是全文最令人動容的地方。我最喜歡這篇文章,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在這個身上。我想,這同時也是作者悲劇的一生無法掩蓋的一點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