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當看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需要寫一篇讀后感好好地作記錄了。那么我們該怎么去寫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愛和自由》的讀后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愛和自由》的讀后感1
從走進愛如是的那一天起,我的心無時無刻不在受著沖擊。有些是來自這個團隊彼此間用愛來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的精神,但更多的是因為那些可愛的寶貝們!
剛進園,我只是一名陌生人。我對愛如是和愛如是的寶貝們感到陌生,有好奇,但也有一種對未知事物的恐懼,我相信寶貝們對我同樣有著這樣的陌生感和其他感覺,而這些感覺應(yīng)該還會比較強烈吧。所以,我不敢太靠近他們,怕一不小心就在不知不覺中傷害了他們。但由于人員需要,某些地方需要我,我就只好保持一定距離的觀察著寶貝們的自主工作,看著他們完全的享受著一切資源,我腦海里浮現(xiàn)出了我在杭州工作的情景。在杭一年,很多規(guī)則和操作都與愛如是有所不同,甚至是完全相悖的,但有一個大規(guī)則是相同的':不傷害自己,不傷害別人,不傷害環(huán)境。本著這樣的其實在我內(nèi)心還是一個比較模糊的概念去注意著寶貝們的行動,然后我看到一位大寶貝踩到工作架上向窗戶口探身,我直覺的反應(yīng)上前抱住寶貝的身體往下拉,并說著這樣很危險之類的話,當然,寶貝很抗拒我這樣的行為。她對我說的話的意思是請不要隨意動我的身體。聽到這話,我當下也明白了,我越界了。肢體的接觸是人與人溝通的橋梁,我此刻和寶貝們還是如此的陌生,還沒有走到能隨意碰觸彼此身體的那一步;寶貝的清晰表達讓我一下就看到了她內(nèi)心的力量,也讓我了解了她自己內(nèi)心是很清楚的,她并不需要我這樣的方式去提醒她。我的反射性行為是一個很大的錯誤,但在這樣的一個互動中,我也看到了作為成人的我們的強勢,在面對孩子時,我們太習慣于一種給予的姿態(tài),總是在扮演“我才是正確的”,孩子必須去改正一些我們成人不能接受的行為,太多太多的限制被放在了孩子身上,也有太多太多的限制放在了我們自己身上。
《愛和自由》的讀后感2
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愛是永不止自息的等待!边@是看《愛和自由》最初打動我的地方,短短的幾句話卻讓人別有一番感悟和滋味。
從事幼兒教育這幾年來,自認為是位充滿活力與愛心的老師,但是看完孫瑞雪老師的《愛和自由》,我突然領(lǐng)悟我們的愛對于我們的寶貝來說是一種“虐待”。我們成人有太多的不能夠,總感覺孩子就是孩子,他們的潛力達不到我們所需要的成果,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煩我們總是讓孩子事事聽從我們的安排,孩子總是問為什么,而我們的理由就是:“因為我愛你們!钡沁@樣恰恰違背了孩子發(fā)展的成長規(guī)律。
幼兒教師最擔心的就是孩子在幼兒園發(fā)生事故,哪怕是小擦傷也好也會讓我們覺得無法向家長交代,因此我們處處留意,時時留意,這個不許,那個不讓,始終讓孩子在我們的掌控之中,限制了孩子的自由,我們整天對寶貝們說:“孩子們不能這個樣子,不能碰那個東西會劃傷你的手,你們就聽老師的吧,老師是為你們好,老師愛你們。”我相信,這是大多數(shù)老師都在做的事情。看完《愛和自由》,作為90后老師必須要改變自我想要駕馭孩子的想法,要把孩子的一言一行認為是有原因的行為,要做一個有心人,去仔細觀察孩子的所需所想,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看到一個在愛和自由里健康成長的孩子。同時,我們在自我改變的同時,也要把這種思想傳遞給我們身邊的'每一位家長,我們的教育需要家長的大力配合,只有家園密切合作,我們才能給予我們的寶貝真正的愛與自由。
看完《愛和自由》還有的一個感觸就是關(guān)于知識,我們是引領(lǐng)幼兒前行的教師,我們怎樣去“教授”知識呢。我認為我們就應(yīng)改變教的方法,不再是枯燥的教,而是帶著孩子去認識,是一種自然而然的超多從生活中學習而不是活動中學習的過程。認識事物的過程好比吃飯,經(jīng)過消化成為生命的一部分,并自如地運用到現(xiàn)實生活中,這種東西是智力。孫老師說愛與自由并重,我們要把愛帶給身邊的每個孩子,同時,也適當放手給他們自由,只有愛沒有自由,孩子就會失去自我,只有自由沒有愛,孩子便會冷漠。愛與自由同在,并加以引導和體恤,讓孩子們要學會相信,在這種環(huán)境中長大的孩子,必定會快樂、堅強、充滿創(chuàng)造力和勇氣。
《愛和自由》的讀后感3
孫瑞雪園長的這一觀點,我是很贊同的。本來嘛,小孩子就像一張白紙一樣來到世界上,對什么都好奇是肯定的,既然好奇,那么肯定要去探索,口、手、腳等身體部位都是孩子探索世界的好武器!在孩子探索世界的過程中,因為經(jīng)驗的不足,必然會產(chǎn)生各種各樣大人看起來頑皮的行為。如果是真的愛孩子,應(yīng)該給予孩子更多的自由,讓他按照自己的想法發(fā)展、完善,豈不是更能塑造孩子!
我們成人總是干涉的太多,總感覺孩子就是孩子,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煩我們總是讓孩子什么事情都聽從成人的安排,可不知道這樣恰恰違背了孩子發(fā)展的過程和心理,因此我很欣賞書名中的自由兩個字,以前我也只是認為自由就是讓孩子隨心所欲,任其發(fā)展,它怎么可能會和紀律以及自律相提并論呢,能讓孩子更好的學會控制自己呢?但通過和孩子們生活在一起我身受感觸。首先,我覺得無論是家長還是老師一定要改變自己想要左右孩子的想法,同時要把孩子們的行為認為是有原因的行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看到一個在愛和自由的環(huán)境里健康成長的孩子。第二,要做一個有心的人,去仔細觀察孩子們的一言一行,傾聽和交流是最好的橋梁,也是拉近我們和孩子距離的最好方法。第三,成人就是孩子的榜樣,俗話說:言傳不如身教,孩子就是鏡子映照著成人的言行舉止,所以,我感到自己肩上的責任很重大。
其實,不只是兒童在充滿指責、冷漠、抱怨的環(huán)境里不快樂,任何人都不會感到快樂,也不能好好工作。相反,如果周圍的環(huán)境充滿了愛、自由和溫暖,人與人之間要是能夠相互理解、相互寬容,是不是都會得到好的結(jié)果。
愛與自由同樣重要,我們要把愛帶給每個孩子,同時,也要適當放手給孩子們自由,只要多加引導和寬容,學會理解孩子、懂孩子,我相信在這種環(huán)境中長大的孩子,肯定也會快樂、堅強、充滿創(chuàng)造力和勇氣。
《愛和自由》的讀后感4
實際上,兒童是依據(jù)內(nèi)在的理性獨自發(fā)展的,這種理性的過程是自然的,而不是大人強硬的灌輸進去的,所以,兒童應(yīng)當自我去親身體驗,將經(jīng)驗肉體化,才能構(gòu)成屬于他自我的概念。
蒙臺梭利舉過一個例子。一個孩子拿著玩具火車玩,他不讓火車在軌道上走,火車必然要在軌道上走,這是成人的規(guī)則,而孩子用這個火車在進行其他玩法的時候,爸爸就會說:“兒子,這是不對的,這個東西應(yīng)當在火車軌道上走!卑职纸o兒子示范怎樣走。他的孩子不想這么做,但爸爸認為應(yīng)當這樣做,他就不斷地干涉孩子。
我們是不是也經(jīng)常這樣做?我們帶回家的玩具,孩子并不按常規(guī)的方法來玩,而是用你想不到的方式去玩。
我給陽陽買的玩具汽車,剛拿回家,教他放在地上跑,可是他卻拿起來用手轉(zhuǎn)動汽車的輪子,專心致志地看著它轉(zhuǎn)。無論我怎樣示范正確的玩法,他都不為所動,依舊執(zhí)拗地看輪子轉(zhuǎn),并且一玩就能玩很長時間。我遂放棄了教他的想法,任他自由去玩。
有一天,我突然發(fā)現(xiàn)他能夠讓汽車在地上跑的飛快,比我玩得都溜。我想這或許是他發(fā)展到了這一步,或者這只是他研究汽車的一部分。
因為他有時候還會將發(fā)動起來的汽車不是讓它向前跑,而是讓他撞到物體上,然后再將汽車拉回來,反復地撞。奶奶著急的喊他:別這樣玩,把汽車就撞壞了!他不聽,照玩。我看了孫教師的《愛和自由》后,認為他是在找尋屬于他自我的獨特的感覺,所以我不去干涉他。
經(jīng)常受到外力干涉的孩子,在感覺上的發(fā)展會有必須的缺陷。孫教師說的“濟濟”小朋友的表現(xiàn),讓我看了感到十分心疼。一個幼小的孩子,別的小朋友每當按自我的方式去玩玩具的時候,他都要去干涉,讓別的小朋友按他的方式玩,搞得別人壓抑得受不了。而他自我呢?得經(jīng)受多少次如此的壓抑才能構(gòu)成這樣的感覺或者說心態(tài)?大人那些自以為是的正確方法是多么地傷害孩子的感知本事!幼兒期是感覺經(jīng)驗開創(chuàng)期,創(chuàng)造經(jīng)驗感覺期,感覺知識敏感期。這時,如果是從自我的經(jīng)驗得出結(jié)果,它變成你生命的.一部分,那是你自我的,但別人教給你的東西,那是別人的,那是別人的感覺經(jīng)驗,感覺經(jīng)驗是不能代替的!創(chuàng)意是不能教的!
愿我們的孩子都能用自我的感覺來感受屬于他的獨特的世界!
《愛和自由》的讀后感5
在《愛和自由》這本書中,蒙臺梭利幼兒園園長孫瑞雪經(jīng)過實際例子敘述了自我的觀點:只要給孩子充分的愛、給孩子充分的自由,才能使孩子按照自我的內(nèi)心發(fā)展成為一個專注、堅強、完整的人。
孫瑞雪園長的這一觀點,我是很贊同的。本來嘛,小孩子就像一張白紙一樣來到世界上,對什么都好奇是肯定的,既然好奇,那么肯定要去探索,口、手、腳等身體部位都是孩子探索世界的好武器!在孩子探索世界的.過程中,因為經(jīng)驗的不足,必然會產(chǎn)生各種各樣大人看起來頑皮的行為。如果是真的愛孩子,應(yīng)當給予孩子更多的自由,讓他按照自我的想法發(fā)展、完善,豈不是更能塑造孩子!
我們成人總是"干涉"的太多,總感覺孩子就是孩子,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煩我們總是讓孩子什么事情都聽從成人的安排,可不明白這樣恰恰違背了孩子發(fā)展的過程和心理,所以我很欣賞書名中的自由兩個字,以前我也只是認為自由就是讓孩子隨心所欲,任其發(fā)展,它怎樣可能會和紀律以及自律相提并論呢,能讓孩子更好的學會控制自我呢?但經(jīng)過和孩子們生活在一齊我身受感觸。首先,我覺得無論是家長還是教師必須要改變自我想要左右孩子的想法,同時要把孩子們的行為認為是有原因的行為,僅有這樣我們才能看到一個在愛和自由的環(huán)境里健康成長的孩子。第二,要做一個有心的人,去仔細觀察孩子們的一言一行,傾聽和交流是最好的橋梁,也是拉近我們和孩子距離的最好方法。第三,成人就是孩子的榜樣,俗話說:"言傳不如身教",孩子就是鏡子映照著成人的言行舉止,所以,我感到自我肩上的職責很重大。
其實,不只是兒童在充滿指責、冷漠、抱怨的環(huán)境里不歡樂,任何人都不會感到歡樂,也不能好好工作。相反,如果周圍的環(huán)境充滿了愛、自由和溫暖,人與人之間要是能夠相互理解、相互寬容,是不是都會得到好的結(jié)果。
愛與自由同樣重要,我們要把愛帶給每個孩子,同時,也要適當放手給孩子們自由,只要多加引導和寬容,學會理解孩子、懂孩子,我相信在這種環(huán)境中長大的孩子,肯定也會歡樂、堅強、充滿創(chuàng)造力和勇氣。
《愛和自由》的讀后感6
正如題目所言,在這本書中,蒙氏幼兒園的園長孫瑞雪透過超多的實例來論述自我的觀點:只要給孩子充分的愛、充分的自由,才能促成兒童按照自我的內(nèi)心發(fā)展成專注、寬容、堅強的、完整的.人。
關(guān)于兒童,連弗洛伊德這樣的大師所言也未必正確,我們普通人就知之更少了!但是,作者的這一觀點,我倒是深表贊同。本來嘛,小孩子如同一張白紙一樣來到人世,對什么都好奇是必然的,既然好奇,那么必然要去探索,口、手、腳等都是兒童探索世界的好武器!在兒童探索世界的過程中,因為經(jīng)驗欠缺,必然會產(chǎn)生各種各樣大人看起來淘氣的行為。如果真的愛孩子,又了解了這一點,給予兒童更多的自由,讓他去按照自我的意愿發(fā)展、完善,豈不是能塑造孩子!
記得以前有位姐姐帶著自我正上幼兒園的女兒來玩,小女孩活潑可愛,新奇地望著周圍的一切。年輕的媽媽告訴女兒:“這位阿姨是老師!”“老師!甭牭竭@兩個字,小女孩頓時害怕地躲到了媽媽身后。姐姐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而我卻笑不出來:小女孩的老師到底對她做了什么,以至她竟然如此害怕老師?
這件事也許是個案,但確實讓我在一段時光之內(nèi)對中國的幼兒教育產(chǎn)生了擔憂!稅酆妥杂伞肪陀幸粋老師粗暴對待學生的案例:某幼兒園,老師和孩子在玩扔球,老師扔了一個球給孩子,孩子沒接住,“笨死了,連個球都接不!”之后是孩子把球扔給老師,結(jié)果,老師也沒接住。當時看到這一幕的蒙氏老師想:這回老師沒話說了吧!之后,令人驚愕的一幕發(fā)生了,老師說:“笨死了,連個球都不會扔!”
怎樣著都是孩子的錯!可想而知,經(jīng)常被這么指責的孩子必然會膽怯、不自信、內(nèi)向、對別人也不會寬容到哪兒去,并且對什么都沒信心,也不敢去挑戰(zhàn)自我,更不用提什么創(chuàng)造力了!
其實,何止是兒童,在充滿指責、冷漠、抱怨的環(huán)境里,任何人都不會感覺到快樂,也不能好好工作。相反,如果周圍的環(huán)境充滿了愛、自由與溫情,人與人相互理解、相互寬容,家庭是不是就能和睦,工作是不是就會快樂、有效率的多?
當我們理解了這一點,是不是就會更加以寬容的心態(tài)來應(yīng)對這個紛亂的世界呢?
《愛和自由》的讀后感7
讀完《愛和自由》這本書,內(nèi)心都激蕩著震撼和深深的思考,并伴隨著些許悲哀和無奈。悲哀在于,還有許許多多的家長沒有意識到兒童擁有一種積極的精神生活。我們不能再無視兒童的心理和發(fā)展,而且必須從一開始就去幫助兒童,這種幫助并不在于塑造兒童,因為這一任務(wù)屬于自然之神,而是在于觀察兒童心理發(fā)展的外在表現(xiàn),在于能為兒童成長提供必要的手段,因為這種手段單靠兒童自己是辦不到的。
愛是土壤、是根基!稅酆妥杂伞分,愛的定義為“給與孩子成長的機會,并讓孩子感知到你的愛,為孩子的發(fā)展和每一個生活細節(jié)提供條件和幫助”。可是這種愛又何嘗不是相互的呢,兒童身上也具有愛的能量,兒童在敏感期中那種對周圍事物不可抑制的沖動,實際上就是他對所處環(huán)境的愛,這種愛不僅僅是情感上的愛,也是智力發(fā)展的需求。同時成年人也是兒童愛的對象,他從成年人身上得到自我發(fā)展所需要的東西,對兒童來說,成人是令人尊敬的。園長一再叮囑我們,不停的對孩子表達我愛你,仿佛也喚醒了我自身部分的麻木,兒童也在用他們的愛喚醒著我們,喚醒著快消失的`生機和活力,是的,更好的生活,感受愛的氣息!
《愛和自由》也強調(diào)說紀律必須建立在自由上,這個自由的含義很深很廣,我對自由的理解為,要相信孩子的自我教育,其實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存在著一種這種能力不是一從與父母的指導,而是自動自發(fā)的,尤其是在感覺的練習中,這種自我教育更加重要,在日常生活中,如果這種練習能夠重復多次,這種自我教育就會使孩子的心理感覺更加完善,進而幫助他從對事物的感覺轉(zhuǎn)移到對物體的觀念。而他只有在這種觀念的驅(qū)使下,才能學到更多的知識。
身為一名幼兒園老師,務(wù)必要以“愛和自由”這個精神向?qū)硪笞约,使之與自己的靈魂相融。
《愛和自由》的讀后感8
放假有幾天了,我讀了一本叫做《愛與自由》的書,它是著名的蒙特梭利教育專家孫瑞雪<愛和自由——新兒童教育法>的最新版本。這是一本關(guān)于“愛”孩子,而不是“教”孩子的書,正如作者所說:“我愛孩子們,始終留意翼翼地仰視他們!边@本書不是教你具體的方法和技巧,而是告訴我們蒙臺梭利教育的核心和理念:對孩子的愛和尊重。<愛和自由>飽含著作者對兒童至深的愛。在十多年的教育實踐中,她始終用心靈和兒童對話,她能看到兒童的渴求,明白兒童的想法,了解兒童的情緒,感知兒童的苦難。
我們都以前是孩子,成年后,我們又有了孩子。孩子給我們帶來期望和歡樂,也給我們帶來困惑和焦慮,孩子的成長是每個家庭大事中的大事。然而,正如作者所提到的,我們不是不想去愛孩子,而是,我們是否具備了愛的潛力……
不論是學校還是家里,我們應(yīng)對的都是孩子,一個個獨立而獨特的個體。那么,我們所學的幼教專業(yè),自我有限的教育經(jīng)驗是否能夠滿足于這么多需要受到良好教育的孩子呢?這也是一個古老的教育話題——怎樣因人施教。即書中提到的“愛的潛力”之一。
我覺得要樹立孩子的一種比較良好的自我評價感覺,因為,孩子對自我的評價都不是很客觀,大部分評價都來著成人。所以,要讓孩子覺得自我是好孩子比讓孩子覺得自我是“壞孩子”更容易教育。當孩子出現(xiàn)不遵守紀律的時候,要理解孩子的種種行為,不在孩子面前反復強調(diào)他的種種不是,而是能夠采取轉(zhuǎn)移注意力,弱化他的錯誤行為。一個孩子的成長是否能夠不斷發(fā)揮和擴充自我原有的優(yōu)勢,改善不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一個比較系統(tǒng)的教育方案?傊璩浞钟^察和了解孩子的'特性,來尋找相應(yīng)的教育策略,持之以恒,就能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當我們有足夠的洞察潛力,在每個孩子身上看到不一樣的閃光點,我們也將更加具備了愛的潛力。
每個父母都是愛孩子的,但愛真的要有方法,做父母的也真的要不斷地學習。如果因為愛孩子而毀了孩子不是太可悲和讓人痛苦了嗎?我從<愛和自由>學到的,該怎樣愛我的孩子!我才有資格和權(quán)利對孩子說:“媽媽愛你!”
《愛和自由》的讀后感9
都說只有切身感受的事物才會特別認同,現(xiàn)在卻已經(jīng)想不起來到底是書里哪些案例和說法觸動了自己,只知道一邊翻閱一邊忍不住幻想:如果自己從小能在“愛和自由”的教育理念下成長是多么的幸福,甚至有一種沖動,恨不得把書上的文字騰印到父母的腦子里,告訴他們當年那種傳統(tǒng)的教育方法是怎樣傷害和扼殺了孩子的自尊和自信?傊,由此“愛和自由”的理念已經(jīng)深深扎根在心里,看著孩子們無邪的笑臉,作為老師的神圣使命感再次升華,看著孩子的'臉,在心里對她們說我也要“讓我的愛象陽光一樣包圍著你們,而又給你們光輝燦爛的自由!
愛是什么呢?“愛是忍耐,愛是慈祥,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夸,不張狂,不做無禮不求益,不動怒……只喜歡真理凡是包容,凡事相信,凡是盼望,凡是忍耐愛是永不止息的等待!睍惺沁@樣的定義“愛”的。“不動怒、相信、盼望、永無止息的等待”是打動我最深的字眼。
在愛孩子的這個問題上,我們不能以現(xiàn)有的經(jīng)驗對待孩子,因為現(xiàn)有的經(jīng)驗早已過時。”曾經(jīng),我也認同一個家庭里的孩子至少要怕一個人,要有個人“鎮(zhèn)”得住他;認同孩子小的時候講不通道理的時候,至于道理,長大了就會懂了;認同一個凌厲的眼色使過去,孩子就噤若寒蟬的“威嚴”……因為,我們就是在這樣的教育中成長的,我們從小按著“乖孩子”的模式去聽話、不惹事、好好學習、不貪玩,就是好孩子。
我們從來沒有或者有過卻沒有答案去問自己:我想要一個什么樣的人生?眼前這些就是我想要的嗎?我們的身體已經(jīng)成熟,我們的心智卻停滯不前,面對紛擾的社會,我們內(nèi)心的惶恐不安遠遠大于自尊自信,這就是傳統(tǒng)教育帶來的后果。為什么一代一代的父母都對自己的處境不滿意,拼命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要孩子“按我說的去做,但不要學我”?為什么父母以自身的經(jīng)歷和教訓教導孩子卻不能使孩子走上一條屬于自己的自強自立的人生道路?
我們了解自己開始,了解生命的意義,了解成長的規(guī)律,認識到并尊重每一個新的獨立的個體,蹲下來,時刻關(guān)注自己和她的成長,用真正的、無限的、無條件的愛滋潤彼此的心靈,讓“內(nèi)心的小孩”和現(xiàn)實的孩子一起快樂、自由地成長!
《愛和自由》的讀后感10
“讀一本好書,猶如與一個高尚的人談話”,我在讀完孫瑞雪的《愛與自由》之后,對這句名言有了更深刻的感悟。身為人母,我開始關(guān)注如何教育孩子,希望得到“教育”孩子的方法和訣竅,而容易忽略了如何“愛”孩子。看完這本書,才知道“愛”才是孩子心智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營養(yǎng),《愛和自由》是一本關(guān)于“愛”孩子,而不是“教”孩子的書。
愛孩子就是發(fā)現(xiàn)孩子的自我以及幫助孩子成長。說到愛孩子,所有的父母都以為自己很愛孩子,讓孩子按照我們的想法去成長,也認為這就是愛孩子。但是,這和真正的愛孩子是有差別的。目前我們的孩子大多是在成人的過度保護,過度干預(yù)下成長,他們無法成為他們自己,他們只不過是第二個我們自己而已。零到6歲甚至12歲,兒童都處于很弱小的狀態(tài),需要成人來幫助他成長。但不是成人自以為是的“灌輸”。書中作者也提到了兒童心理的`發(fā)展有各種“敏感期”,如秩序的敏感期、語言的敏感期等。當孩子順利通過敏感期后,兒童的心智水平從一個層面上升到另一個層面。愛孩子,首先要了解孩子,尊重孩子內(nèi)在的發(fā)展規(guī)律,善于撲捉孩子的“敏感期”,努力為孩子營造一個輕松、安全的發(fā)展環(huán)境,讓他們在自由中快樂的生長。
愛的同時也包含了自由,沒有自由的愛,也不能稱其為愛。許多家長會認為:父母越愛孩子,孩子就越依戀他(她),但在作者看來,父母越愛孩子,孩子就越不過分依戀父母。因為經(jīng)驗告訴孩子,父母只是短暫離開,那種持久的愛的行為使孩子知道父母不論在哪里,愛是穩(wěn)定不變的。作者認為自由的含義就是讓孩子自己做自己的主人,沒有自由的孩子永遠都是在做自己不喜歡的事情。在過多的責任或者規(guī)則下長大的孩子會失去對生活的熱情和興趣。作者贊成給孩子充分的自由,這樣才能最大限度的摸清事物的規(guī)律,才能認知事物,這就是充分發(fā)展?jié)撃艿淖杂。《愛和自由》也強調(diào)紀律必須建立在自由上,要相信孩子的自我教育。給孩子充分的自由,當然世界上不存在絕對的自由,自由是建立在一定的“紀律”基礎(chǔ)上的!
《愛和自由》的讀后感11
沒有讀《愛和自由》這本書之前,我從沒有聽過什么蒙氏教育,初看到這個詞時更是一頭霧水,讀完這本書后,我深深地被它所吸引,雖然此刻也是一知半解,但勾起了我繼續(xù)學習的欲望。讀完這本書,我不禁想:天底下有哪個母親不愛自我的孩子的,而又有幾個母親真正懂得愛孩子的?
作者這樣說:“在愛孩子這個問題上,我們不能以現(xiàn)有的經(jīng)驗對待孩子,因為現(xiàn)有的經(jīng)驗是我們成長的結(jié)果,那可能是不愛!蔽沂滞庾髡叩倪@個觀點,而愛是什么?書中是這樣寫的:愛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夸,不張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我的益處,不輕易發(fā)怒,不計算人的惡,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愛是永不止息…
雖然讀完了這本書,但里面的好多概念似乎還不太明白,而自我更感興趣的就是作者所舉出的例子,因為生活中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從沒想過這些現(xiàn)象意味著什么?不記得在哪里看到過這樣一段話,大意是,不要輕易對孩子說“不”,不要以大人的觀點去告訴孩子,哪些是正確的,哪些是錯誤的,要讓孩子在過程中自我去確定事物的真?zhèn)螌﹀e。思索自我的行為,每日從我們口中吐出多少個“不”字呢。蒙氏的教育,自由是建立在紀律的基礎(chǔ)上,也是說,當孩子的行為超越紀律的范疇時,我們應(yīng)當是有權(quán)利說“不”的,但這個“不”要怎樣說,以什么方式去引導,去告訴孩子呢。在蒙氏理念中,一切都要為了心靈讓步。比告訴孩子對錯更重要的,是保護孩子,使孩子不至于陷入困境,使孩子心靈不受到傷害。孩子是經(jīng)過感覺來認知這個世界的,經(jīng)過感知而發(fā)現(xiàn)宇宙的定律,或許我們簡簡單單一個字眼,就會傷害到這幼小柔嫩的.花朵。
讀完這本書,不得不承認,在教育這方面,我了解的還遠遠不夠,但任何一種教育理念都不能讓它走向一種極端,這本書里觸動我心靈的地方很多,但也有很多值得我思考的…明白自我的不足,就要確定自我努力的方向,在以后的教學生活中,我會加強理論知識的學習,使之成為自我教學工作的強力支撐,加油!
《愛和自由》的讀后感12
周末,我和同窗袁嘉寧去同學馬陽家玩,做了一些作業(yè)后,我們就迫不及待地在馬陽家“鬧騰”開了。我們先玩起了“跳格子”,馬陽在地上畫了十個格子我們開心地跳來跳去。后來,我們又想出了新招,找來馬陽的跳球(把腳踩在兩端,可以蹦來蹦去),看誰能跳到最后。我們玩得很盡興,這時,馬陽的媽媽突然喊了一聲:“快來看,有一只松鼠!”天哪,有一只松鼠!從來沒有見過松鼠的我立刻扔下跳球去看松鼠。“哎呀,跑了!”順著馬陽媽媽手指著的方向,只見一只老鼠般大小、小而矯健的身影一閃而過!罢娴氖撬墒髥?不會是老鼠吧?”我半信半疑地問馬陽的.媽媽。她說“是松鼠”,又叫馬陽把門關(guān)了,這樣松鼠就跑不出去了!白ニ墒!抓松鼠!”我們大聲喊叫著。馬陽的舅舅聞聲趕來,“在哪兒呢?”他問。馬陽的弟弟指給他看。他知道后,馬上挽起手腕,撲了過去,小松鼠似乎是受不了這么多人的驚嚇,蜷縮在角落里,一眨眼的工夫,一只毛茸茸的小東西就到了他手上,并把它關(guān)進了籠子。我們圍起來一看,興奮了,真的是松鼠!只見這只可愛的小東西渾身棕灰色,有兩條顯而易見的黑色條紋,小小的耳朵幾乎看不見,小爪子牢牢抓著籠子,正害怕地渾身發(fā)抖,盯著我們看呢!馬陽扔進去一些牛肉干。小東西先愣愣地看著我們,并不吃,后來因為實在是餓了,用前爪捧著牛肉干,大口大口吃了起來,全身蠕動了起來,從后面看,就仿佛是一團肉球在滾動,真可愛。就這樣單純地望著小松鼠,竟也會感到無上的快樂。我們逗它玩,不停地給它吃東西,可是小松鼠并不快樂。它不停碰撞著籠子,掙扎著,一分一秒都不歇息地跑來跑去,妄想跑出這個籠子。
后來,它累了,總算安靜了下來。它望著我的時候,眼神很迷惘。我惶恐地望著它,它過于安靜的眼里寫的是要掙脫嗎?很扭曲,很矛盾。正如一般總以為自己是最強悍的人,往往是最脆弱的,我突然有一種放開它的沖動,它那渴望自由的眼睛里寫滿了悲哀。我去問馬陽,她卻不屑地笑笑,說:“我怎么不覺得它可憐?”問袁嘉寧,回答也是如此。她們是不懂得動物悲哀的人,她們不知道什么是自由,失去了自由是什么滋味,她們不懂。
愛,就是放它走,給它自由。
《愛和自由》的讀后感13
在《愛和自由》這本書中,作者孫瑞雪通過實際例子敘述了觀點:只要給孩子充分的愛、給孩子充分的自由,才能使孩子按照自己的內(nèi)心發(fā)展成為一個專注、堅強、完整的人。
孫瑞雪園長的這一觀點,我是贊同的。這本書里的“愛”和“自由”中首先愛孩子我們身為教師最重要的`就是愛孩子,家長更是愛自己的孩子。但愛不是溺愛,也不是盲目的愛,這一點我相信大家都是理解的。其次是自由,自由不是隨波逐流,也不是控制他讓他去完成承認心里認為的自由。愛和自由密不可分。
我們成人總是覺得愛孩子,就是去管他,讓他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生活和做事。因為有了這個想法才“干涉”的太多,總認為孩子就是孩子,我們總是讓孩子去認真的聽從成人的安排,可不知道這樣其實違背了孩子發(fā)展的過程和心理,因此我很欣賞書名中的“自由”兩個字,之前我認為自由是讓孩子隨心所欲,它不能和紀律自律相提并論。但是讀了這本書,再去結(jié)合我和孩子相處的經(jīng)歷,我深受感觸。我認為無論是老師還是家長一定不能去“把控”孩子,孩子是有自己的想法的,而且他所有的行為都是有自己的原因的。我們要試圖去設(shè)身處地的去理解他。
第二,我們要細心去觀察孩子,傾聽和溝通是最有效的了解他們的方式,和孩子成為好朋友,這樣的相處也有利于孩子的心理發(fā)展,我們也可以拉近和孩子的距離。
第三,成人的榜樣作用,俗話說:“言傳不如身教”,我們的言談舉止對孩子很重要,他們會潛意識的去學習和模仿。作為老師來說,我覺得我身上的擔子很重,但是也必須要去肩負。
愛與自由同樣重要,我們要將滿滿的愛給孩子,同時,也要將自由還給孩子們,對待他們要多些引導、寬容和理解,我相信在這種環(huán)境中長大的孩子,肯定也會快樂、堅強、充滿創(chuàng)造力和勇氣。
《愛和自由》的讀后感14
兒童對所有東西的熱愛應(yīng)該是一種自然而然的過程,是一種熏陶,我們不強迫,但是我們不能不讓她接觸,孩子對周圍的一切不都是從她的觸覺、嗅覺、味覺、視覺、聽覺感知到的,在我們讀給兒童聽故事的時候,不是一種自然的過程嗎,不是聽覺的一種享受嗎?
我們更多一定要關(guān)注的是孩子的每個敏感期,要學會尊重孩子。讓兒童在愛和自由中成長!兒童只有依靠愛和自由,才能獲得成長的全部能量,以便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人。'這讓我想起一個學者的一句話:“以愛的情感激發(fā)兒童成長的積極性;以自由的空間確立兒童自我意識的主動性!
我們不能為了灌輸式的學習而給孩子帶來很多外界的`內(nèi)容和認知,孩子的學習各個階段表現(xiàn)出來的行為都不一樣,比如重復做一件事,重復聽一個故事,孩子會從反復聽故事中吸收理解內(nèi)容,首先是邏輯,然后是情節(jié),最后是概念。所以一定要仔細選書,讓孩子吸收好的東西。如果我們沒有意識到智力真正的內(nèi)涵,或許我們就會走上長輩們的老路,以為成績衡量一切,而忽略了高貴的品質(zhì),完整的人格,崇高的道德和充滿創(chuàng)造力的思想。而做好這一部分,0~6歲是關(guān)鍵的時期。
愛,獨立,這兩個概念是相互相通的,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也給孩子足夠的空間。生活在壓抑,因為怕犯錯而察言觀色,謹小慎微的狀態(tài)下,這樣更容易喪失自我。所以從愛走到獨立,父母要有很大的勇氣,很多時候要學會放手。同時也不可限定孩子的思維,不可“教”孩子一些影響到他創(chuàng)造力的內(nèi)容,而是讓他自己去感知,去發(fā)現(xiàn)。
理解孩子,就是要讓孩子有一個適應(yīng)的過程,不管是學習還是生活中,我們不能把我們的想法強加在孩子身上,特別是效果上。就像蒙托梭利教育學校不會強迫剛送來的孩子馬上進教室工作學習一樣,孩子都會有一個適應(yīng)的過程,慢慢接受的過程,只要給予的方法正確,里面還有愛和自由,這就足夠讓這孩子的成長規(guī)律正常起來。這里面也涉及到紀律的問題,也可以說是專注力的問題,孩子都很喜歡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反復的做,在長久的專注過程中他才能把握事物的規(guī)律,這樣他就愿意遵守紀律,并且有了自我控制力。
《愛和自由》的讀后感15
近期拜讀了孫瑞雪的《愛和自由》一書,了解了孫瑞雪和她的蒙氏教育,她提倡孩子的早期教育中要給孩子足夠的自由探索和嘗試。她認為:“兒童是精神存在物,兒童將按照預(yù)定好的內(nèi)在蘊藏著一種強大精神能量和潛能,孩子的發(fā)展不需要成人給他增加什么新的內(nèi)容,只能提供發(fā)展的環(huán)境和條件”。
這本書始終貫穿著愛與自由的平衡關(guān)系,強調(diào)給孩子“愛和自由,規(guī)則與平等”的環(huán)境,告訴我們要學會愛孩子、學會放手、給孩子自由,讓孩子按照自己的內(nèi)心發(fā)展。
在孫女兒還只有2個多月時,孫女兒的父母為了學習和工作,把陪伴孫女兒的擔子交給我和她的爺爺。
隨著孩子的一天天長大,我們在陪伴的同時,孫女的求知欲也在成長。我先是帶她參加各種學習班,且在報班前征求她的`意見,發(fā)現(xiàn)她對什么都感興趣,什么都想學。于是我就給她先后報了火花思維、樂高、畫畫、播音主持、舞蹈、輪滑等。
在孩子的生活方面,我更多的是“干預(yù)”。如當寶貝做事動作很慢時,我沒有足夠的耐心讓她自己去體驗完成;當她想自己動手吃飯時我怕她把飯粒掉在地上難得打掃衛(wèi)生我就幫她喂;當她玩沙子時我怕她會把沙子弄傷眼睛而不讓她去沙坑玩;當她室外玩耍時怕她發(fā)生意外就不讓她四處奔跑……總之我都會盡力包辦,F(xiàn)在孫女兒四歲5個月了,雖然很懂禮貌,愛學習,會收拾自己的玩具,會幫我做一些簡單的家務(wù),但一些精細的事,如剪指甲、系鞋帶都不會做。作為孩子的奶奶,這不得不讓我對自己教育孩子的方法產(chǎn)生反思;蛟S就是因為沒有給她足夠的“自由”,對孫女兒過度的“呵護”,“剝奪”了孫女兒的“自由”。那么我接下來應(yīng)該如何愛和呵護孩子呢?《愛和自由》這本書中的許多實例,讓我有所思,有所感悟:
最最重要的,我得放棄完全“控制”孩子的想法,要給她“自由”,即一個相對自由的發(fā)展空間,允許孩子犯點小錯,比如孩子打碎一個碗、潑一杯牛奶、弄臟了自己的衣服等等。讓她在犯錯中增長見識,讓她在犯錯中學會控制情緒和冷靜面對,讓她在犯錯中學會誠實和承擔責任!
孩子的“自由”成長,很重要!
【《愛和自由》的讀后感】相關(guān)文章:
《愛和自由》讀書筆記06-16
愛和自由讀書筆記04-12
愛和自由讀書筆記 15篇01-17
愛和自由讀書筆記15篇08-20
愛和自由讀書筆記9篇04-27
愛和自由讀書筆記(15篇)02-17
《愛和自由》讀后感01-18
愛和自由讀后感02-18
寫愛和自由讀后感02-08